评分跳水引群嘲,影像美学却封神,《狂野时代》究竟值不值得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5 16:32 1

摘要:哈喽,大家好,小玖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毕赣的新片《狂野时代》。这部让影迷等了多年的作品,上映后口碑像坐过山车有人说它是“影像诗的巅峰”,也有人直言“看睡了三次”。

哈喽,大家好,小玖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毕赣的新片《狂野时代》。这部让影迷等了多年的作品,上映后口碑像坐过山车有人说它是“影像诗的巅峰”,也有人直言“看睡了三次”。

但无论评价如何,没人能否认,这个始终扎根凯里的导演,这次真的把镜头伸进了更辽阔的时光里。

《狂野时代》

从《路边野餐》42分钟的长镜头漫游,到《地球最后的夜晚》潜入梦境的3D体验,毕赣的电影从来都绕不开“时间”。

《狂野时代》把这个母题推到了极致:一个因不停做梦被视为异类的“迷魂者”,植入胶片后穿越百年电影史,成了穿梭光影的“电影怪物”。

这个设定像极了毕赣的自白在追求实用的时代,他就是那个守护幻梦的“怪物”。

这部戛纳评审团特别奖作品,是毕赣工业规格最高的一次尝试。舒淇的“大她者”神秘冷艳,易烊千玺与李庚希在废墟中奔逃入海的镜头张力拉满,半小时一镜到底的红色长镜头更是技惊四座。

但比起特效和明星,更打动人的是那种“向时间告别”的伤感童年的天真、电影的魔力,都在蜡制影院融化的镜头里,慢慢成了光影的回响。

小玖发现,毕赣的时间叙事,其实一直在“长大”。早年《路边野餐》里,凯里是他的“时间琥珀”,陈升在荡麦的时光穿梭,满是童年记忆的温度。

墙上画的钟表、手腕涂的手表,都是对抗线性时间的童真。那时的时间是私人的,弹性的,像凯里的雾气一样自由。

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时间沉成了记忆深渊,罗紘武走下的阶梯,通向的是与逝去之人重逢的梦境,失落感更浓,却依然带着私人印记。

而《狂野时代》的时间,终于从“私人琥珀”变成了“公共年轮”。疫情、战争带来的集体时间创伤,让毕赣没法再只盯着凯里的方寸之地。

他找到的承载容器,是电影史本身从卢米埃尔的《水浇园丁》到黑色电影的阴影,每段影像都是人类感知时间的痕迹。

这不是致敬彩蛋的堆砌,而是一次“考古”,毕赣挖的是电影遗留的“感官化石”,想解剖一个世纪的集体灵魂。

那个拍了大半个月的红色长镜头,最能体现这种转变。比起《路边野餐》的生机勃勃,这次的镜头里全是末日的悲壮。

暗夜到黎明的天光渐变中,年轻人在废墟奔逃、拥吻,用身体触觉铭刻存在。毕赣说拍起来不费劲,但观众能读出那种“明知徒劳仍要坚持”的浪漫。

就像电影本身,明知在消亡,仍要完成一场盛大的“复活”,这也是影片英文名“Resurrection”的深意。

网友影评

当然,影片的争议也很显眼。豆瓣6.5的评分里,有人觉得宏大历史被私人感官迷宫稀释,“看得云里雾里”。

这其实是毕赣的宿命他始终用私人语法触碰公共命题。就像他说的,“用笼子罩住隐形的鸟,涂色后让它可见”。

这种以个人感知捕捉抽象时间的方法,在私人记忆里动人,在历史叙事里就难免显得“表意模糊”。

小玖想起毕赣在采访里的坦诚:“我好奇的地方不多,电影算一个。”他像个守着时光迷宫的匠人,把自己的孤独、记忆都刻进影像。

《狂野时代》或许不完美,但它让我们看到,有人还在为电影的魔力执着,为时间的流逝伤感。

当蜡制影院最终融化,那些光影里的怅惘与温柔,或许就是毕赣想对这个“狂野时代”说的再会,那些终将逝去的美好。

信源来源: 2025-11-23 大河网 易烊千玺新片《狂野时代》豆瓣开分6.5,票房达1.09亿:有人夸,有人说看不懂;本人回应“1人分饰5角”

2025-05-25 北青网 第78届戛纳电影节落幕 毕赣新作《狂野时代》获得评审团特别奖

2025-11-25 北京日报客户端 《狂野时代》3天1.24亿,不止因易烊千玺

2025-11-24 澎湃新闻《狂野时代》:流动的时间,静止的毕赣

来源:米老鼠聊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