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看到《狂野时代》豆瓣评分掉到6.5,我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系统出错了?毕竟易烊千玺刚刚在11月中旬捧回金鸡奖影帝奖杯,风头正盛,连宋佳拿影后都被网友骂上热搜,唯独他收获一片“实至名归”的夸赞。结果电影11月22号一上映,风向说变就变,评论区清一色“看不懂
说实话,看到《狂野时代》豆瓣评分掉到6.5,我第一反应是:是不是系统出错了?毕竟易烊千玺刚刚在11月中旬捧回金鸡奖影帝奖杯,风头正盛,连宋佳拿影后都被网友骂上热搜,唯独他收获一片“实至名归”的夸赞。结果电影11月22号一上映,风向说变就变,评论区清一色“看不懂”“睡着了”“值回票价?想多了”。
其实也不能全怪观众没耐心。这片子从头到尾就是一副“艺术高人”的腔调——100多分钟,碎片化叙事,情绪表达抽象到像在猜谜。易烊千玺一个人演五个角色,横跨百年时空,造型一个比一个离谱,有的像赛博朋克怪物,有的又像民国遗老。你要是冲着《送你一朵小红花》那种细腻表演去的,大概率会懵在影院里,最后默默掏出手机刷微博。
更离谱的是宣传。点开短视频平台,全是“易烊千玺分饰五角”“颠覆造型曝光”“戛纳入围”这类标签。海报上堆满明星脸,预告片剪得跟科幻大片似的,仿佛下一秒就要拯救世界。可真进了影院才发现,根本不是那回事儿。没有清晰的故事线,没有明确的主题表达,连凶手是谁、为什么杀人这种基本逻辑都模模糊糊。观众花钱买票,不是来上哲学课的,对吧?
这让我想起去年朱一龙那部《河边的错误》。余华原著,演员拼命,结果照样扑街。为啥?因为观众进电影院图的是放松、是共鸣,不是被逼着在黑暗中边看边推理:“导演到底想表达啥?”《狂野时代》的问题也差不多——它太想当“高级作品”,却忘了电影首先是让人看的。
而且吧,片方吃相有点难看。一边高喊“艺术探索”,一边搞联名周边、推限量票根,明摆着在薅粉丝羊毛。易烊千玺的路人缘一直不错,没绯闻、肯下功夫,这次明显是想突破偶像标签。但问题是,你拍了一部只有影评人能看懂的电影,却用商业大片的方式卖票,这不就是割韭菜吗?
有意思的是,这操作跟之前《浪浪山小妖怪》如出一辙。那部动画明明讲家庭温情,却请来主张“逃离原生家庭”的嘉宾站台,直接把核心观众整破防了。这边呢,主打晦涩艺术内核,宣传却猛打科幻和明星牌,两头不靠岸。
现在网上已经有人开始做逐帧解析了,说不定过阵子真能挖出点深意。但对普通观众来说,6.5分就是最真实的反馈——不是演技不行,也不是努力不够,而是你给的东西,和大家想要的,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来源:幸运宝宝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