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想,这其实就是该片目前口碑两极分化严重的一个缩影,本质上它是一部极度作者向的文艺电影,没有心理准备或者缺乏耐心的路人观众肯定不买账(所幸它没搞《地球最后的夜晚》那种营销欺诈,冲量的基本都是少量毕赣影迷和大量易烊千玺粉丝,舆论没出现失控的反噬)。
昨天晚上去看了《狂野时代》,买票时就我一个人,等开场后前排又多了一对男女,但他们看到一半时退场了,最终还是我独自“包场”看完。
我想,这其实就是该片目前口碑两极分化严重的一个缩影,本质上它是一部极度作者向的文艺电影,没有心理准备或者缺乏耐心的路人观众肯定不买账(所幸它没搞《地球最后的夜晚》那种营销欺诈,冲量的基本都是少量毕赣影迷和大量易烊千玺粉丝,舆论没出现失控的反噬)。
即便是看完全片的我,也只会抱着敬谢不敏的心态说一句“大概理解却不喜欢但予以尊重”。
所以,这篇文章更多是想谈谈我对《狂野时代》的印象和想法,以及这类文艺片处境的感慨。
首先不得不承认,如果把《狂野时代》看做一部“卖弄专业知识和追求电影质感”的片子,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而且量大管饱,无论是爱做梦的“迷魂者”和进行捕捉的“大她者”的设定,还是五个篇章贯穿一条抒情主线的散文诗,都是“逼格”满满。
哪怕什么都看不懂,光是瞧见高级的镜头调度、出色的视听变幻,第一章的彩色默片、第三章的风雪破庙、第五章的一镜到底,能够看下去的观众,多少都会有所触动。
要是有点儿知识储备或者愿意看解析的朋友那就好了,什么拉康理论、费纳奇镜、《水浇园丁》、特雷门琴、内甘外苦、嗅觉识牌、千禧跨年夜、吸血鬼啥的统统都给你整上,看一部《狂野时代》顶上看三四部文艺片或类型片的“营养价值”,划不划算?
顺着这个特点,接下去就该说我不喜欢《狂野时代》的原因了:这是部“感性体验”远大于“理性逻辑”的影片(光这点就拦住了多数人),就算我已经放开了心防,感受到了一些局部存在的美感,但全片下来仍有些无所适从——就像片中迷魂者天马行空又注定结束的梦。
电影采用“六根”来为内容划分篇章,如果看过《西游记》或者玩过《黑神话·悟空》的朋友,也大可以按“眼看喜、耳听怒、舌尝思、鼻嗅爱、身本忧、意见欲”的顺序去粗浅理解影片的脉络。
可即便不去细究六根的意象,从各个章节的篇幅、创意和类型选择来看,影片的内容也是相当随意的,给我任意单独看一段还行,串一起就有些乱了,没抓手,也没落点……好吧,也许还是我心中的逻辑性在作祟……
不过,若是把眼光放小一些,去观察具体的故事,《狂野时代》确实有不少神回,像第三章讲述“悔恨的儿子”,无论场景营造、叙事推进还是精神象征都非常顺滑舒适。
该章节从模糊的时代背景开始,通过角色言行和环境变化一步步具体到了个体的心魔,到了儿子与父亲模样的“苦妖”对峙时,每隔几句台词流出来的信息量都是巨大且精彩的。
而那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更是点明了这个章节乃至整部影片的部分真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看破万相之后,才能看到自己。
说起来,尽管《狂野时代》怎么看都像是一部抽象的意识流作品,但它还是努力用丰富的篇章以及开头结尾字幕的提纲掣领,去说明“电影是一场梦”和“做梦越来越稀缺”了。
我们总是说电影是造梦机器、电影延长了人的生命等等,但现实是,我们并不总是(或者说早已不习惯)把“电影”和“梦”联系起来了。
所以,哪怕我不喜欢这部片子,也不敢说自己看懂了多少,但我依然尊重并认可《狂野时代》这样的影片能出现。
毕竟这个年代想骂一部小众的文艺片太容易了,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画虎类犬、脱离群众等等都可以成为理由,就算在戛纳看完后、认为自己看明白的开喷的照样大有人在,更别说易烊千玺和部分定妆照本身就是“高危词了”(顺便说句,四字这回演得挺好,越来越上道了,就是感觉他消耗比较大,长远来说不见得是好事)……
说尊重,其实就是希望能再多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可能性”。
来源:十五放映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