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零帧起打,更凌厉的节奏把人迅速拽进危机四伏的深海;视听升级,更清晰的观感让人看得真切,很多画面一出,鸡皮疙瘩就起来了。
《蛟龙行动(特别版)》的第一个镜头砸过来,我立时确定:片方是真听劝啊!
零帧起打,更凌厉的节奏把人迅速拽进危机四伏的深海;视听升级,更清晰的观感让人看得真切,很多画面一出,鸡皮疙瘩就起来了。
130分钟,我的眼睛几乎被“钉”在大银幕上,没有分神的机会。
如果说春节档《蛟龙行动》带来的是新鲜的感官震撼,那么经过淬火重炼的《蛟龙行动(特别版)》,则带来一种近乎生理反应般的沉浸体验。
再次面对观众,“蛟龙”有的是技术和手段,更有诚意和用心。
战斗奇观,环环相扣,看爽了!
不用回忆缓冲,无需前情预热,《蛟龙行动(特别版)》做到了真·开场即高潮。
一桩武装分子挟持钻井平台事件,引爆两场暗战。
海面上,蛟龙小队出手解救人质,从飞行器突袭到枪战交锋,动作行云流水;海面下,庞大的龙鲸号悄然蛰伏,嗅到危险气息后,果断发射鱼雷。
双线并进,几分钟看得我心跳狂飙。
这个迅猛的开局,足以看出特别版的叙事原则:干脆利落,直击核心。
让节奏更快、叙事更丝滑,同时让观众看得更顺畅、更爽。
有几处情节的删改深得我心。
比如开场对《红海行动》的回溯,中段敌军内部勾心斗角的支线,以及尾声濒临绝境时的吹口琴,一个字:砍!
关于队员家庭羁绊的回忆也大幅减少,让观众看懂人物关系足矣,留白反而更有想象空间。
叙事如子弹呼啸而出,膛线正是龙鲸号与蛟龙小队并肩作战这条主线,其中每一场战斗都有环环相扣的奇观,且力度层层加码。
深海围困,龙鲸号如潜行深渊,平静之下危机四伏。
声呐兵曹弘浪捕捉到异常噪声,敌方亦瞬间察觉,你藏我也藏,玩起了“猫鼠游戏”。
从屏幕上跳动的声波到山体坍塌带来的震荡,战术博弈的紧张刺激和峰回路转被具象化,让观众的代入感拉满。
与此同时,蛟龙小队奉命潜入敌方瘫痪的潜艇内部,抢夺关键启动装置,步步惊心。
黑暗、逼仄的密闭空间里,一具具敌军尸体漂浮,我的脊背霎时一凉。
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将深海幽闭恐惧和近身搏杀的残酷性同时点燃。
杀!当佟莉一刀捅进敌人的脖子,鲜血喷溅,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在这场对战中,双方皆已出手,但氛围依然处于按捺、蓄势的状态,直至终极决战——真正意义上的正面搏杀来了!
蛟龙小队这边的动作戏太好看了。
近身搏斗拳拳到肉,痛感扑面而来;燃烧弹引爆、子弹擦脸而过,火力全开。
第一眼萌萌哒机器狗,成了谁都没料到的最狠对手,蛟龙小队的协同作战也因此格外精彩。
头顶浇油伏击,瞄准双眼狙击,还有新增的韩骁用黑科技突袭的镜头,都非常亮眼。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硬核对决应该是在尺度允许内做到了极致。
有几个血肉模糊的镜头看得我下意识捂眼,又忍不住从指缝里偷看,林超贤式的暴力美学一帧也不想错过。
另一边,龙鲸号与敌方潜艇展开的史诗级对战,同样惊心动魄。
来看看什么是最高级的文戏武拍——
面对来势汹汹的对手,龙鲸号主动出击,开启潜艇近距离搏击。
第一回合,敌方发射的超空泡鱼雷与我方使用的反鱼雷鱼雷正面交手。
第二回合,我方借助山势,有了一击定胜负的机会。
声呐捕捉到敌方潜艇信号,生死关头,又要二选一。
曹弘浪闭上双眼,用耳朵捕捉每一丝细微声响,挑战生理与心理的极限。
30秒、20秒、10秒……
时间嘀嗒,像悬在每个人头顶的生命倒计时,终于,他有了答案——“是目标二!”
艇长赵启航果断下令,打击目标二,紧接着是鱼雷破水前进,击中目标,等等——迎来的却是一片屏住呼吸的静默。
直至几秒后,听到敌方潜艇解体的声音,众人才暴发欢呼,我的一颗心也才放回肚子里,终于敢大口喘气……
千钧一发的刺激、命悬一线的惊险、复仇成功的爽燃,都在这场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具叙事张力。
特别版的妙笔还在于没有放大个人英雄,而是强化战术协作逻辑,营造齐心协力的情感共鸣。
比如直观呈现“艇长决策→声呐兵判断→鱼雷发射”的协作链条,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还在无形中抻长了爽感。
艇长赵启航与声呐兵曹弘浪的对手戏,一头一尾呼应,建立了漂亮的人物弧光。
同时,新增的主观镜头和人物微表情特写,能让观众零距离充分感受到每个人的微妙情绪。
专业术语也设置了字幕注释,连我这个军事小白也能看明白、看过瘾。
这些小细节的挑战,不仅仅降低了理解门槛,更重要的是,它让“同呼一口气,百人一杆枪”化作大银幕上看得情、摸得着的集体脉搏。
130分钟,全程无尿点。
久违的爽感和满足感,建立在林超贤对动作场面的超凡想象力和掌控力之上。
无论是磅礴震撼的鱼雷大战,还是狠辣酣畅的近身肉搏,都精彩且大胆,烙印着鲜明的作者印记。
有些动作戏只有林超贤能拍,也只有《蛟龙行动(特别版)》才能呈现。
48帧深海,波澜壮阔,看燃了!
如果说叙事和动作场面是爽的筋骨,那么特别版在视听层面的进化就是让我沉浸其中的血肉。
升级48帧绝非简单的参数变化,它带来的是观影体验的质的飞跃。
有两点牢牢锁定我视线——看“水”,看“龙鲸”。
事实上,最早对潜艇题材感兴趣,首要原因就是我非常喜欢看水下戏,喜欢大海的波澜壮阔、人与自然的激斗与共生。
特别版的超高清晰度,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水”的表现力。
1:1打造的“龙鲸号”,长达120米,是迄今全球最大的潜艇道具。
但当它以真实的体积感缓缓下沉,最终悬停在深邃无垠的墨蓝之中时,镜头拉远,对比强烈,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绝感看得我头皮发麻。
当龙鲸号在海底洞穴中穿行或撞击山体后,又有一种艰涩厚重感,带来静默却强烈的冲击力。
我尤其喜欢影片中一幕:
曹弘浪与同事比拼听力——侧耳倾听,判断从潜艇旁游过的鲸鱼群。
同事听到两只,而曹弘浪捕捉到了四只,两大两小,还是蓝鲸。
果然,当镜头里四只鲸鱼渐渐游远,那一刻海洋的神秘与壮阔显得如此真切,如此有生命力,带给我视觉与心灵的双重冲击。
更关键的是,高帧率照亮了水下战场。
之前看《蛟龙行动》,会觉得一些深水戏尤其是快速打斗的细节看不清,甚至有时候分不清谁是谁。
亮度提高后,原本昏暗混沌的水下战场变得层次分明,水下战斗的画面也更清晰通透,人物一眼就能认出来,还能看到极细节的精准的动作,感受瞬间的爆发力。
比如蛟龙小队拳脚肉搏时的肌肉震颤、高速绳降时迎面而来的表情等等,都看得一清二楚,像是一把把我拉进潜艇贴脸围观。
这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是成就极致沉浸不可或缺的一环。
另外我还有个很微妙的感受:特别版中龙鲸号也好像获得了新生。
它不再是道具或冰冷的钢铁巨兽,镜头滑过艇身,能清晰看到表面的印痕和纹理,有一种沉甸甸的真实感。
而那个跟随“小树苗”穿梭于潜艇各舱室的长镜头,初看我就爱了,在特别版中它的魅力得以进一步放大。
生活舱、指挥舱、导弹舱、反制武器舱、核动力控制室……这趟加长版“龙鲸号自由行”,在超高清晰度下,将潜艇内部的复杂结构和各个行位的严谨联结,细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隐隐透出的生活气息,让我再次确信,这艘国之重器承载着数百个鲜活的生命,它是所有官兵勇气和智慧的精神锚点。
怎么办……我是真的馋了,好想去龙鲸号上游览一次!
看完《蛟龙行动(特别版)》,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意犹未尽。
当片尾字幕升起,拍摄花絮鲜活地出现在大银幕上,我依然舍不得挪开眼。
不仅是因为故事本身的紧张刺激,还因为这场持续130分钟的深海冒险太有吸引力。
上周末两天点映后,许多观众也跟我有类似的感受:看得更爽了,同时也更有共鸣了。
我想,这就是“听劝”的价值所在。
半年多的重制过程,创作者无疑面对很多难关,但,再难也要闯。
敢于冲出框架,先破后立,是勇敢者的行为——这正和电影中战士们的选择形成了互文。
而在这份勇敢背后,更有着深切的对观众的尊重和珍视。
不管是叙事的优化还是视听效果的升级,以及对细节的把控,都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并肩为战。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电影工业的进步,更是电影人的进步。
《蛟龙行动(特别版)》将在明天(8月30日)正式上映,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蛟龙小队和龙鲸号以全新面貌出现,缔造热血贲张的传奇,别有一重意义。
作为观众,我享受只有大银幕才能带来的爽燃体验,也期待更多人走进影院,历经一番真切的惊心动魄,感受珍贵的同频共振。
来源:吐槽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