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人文纪录片《西迁壮歌》首集《烽火西迁》以1937年至1940年为背景,讲述阁书、故宫文物、各大高校艰难赴黔的艰辛历程,通过翔实的史料与生动的叙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战火中守护文明火种的坚韧精神,播出后引发观众共鸣,称赞其“历史厚重感与叙事张力并存”。
11月24日晚,由贵州省委宣传部出品的历史人文纪录片《西迁壮歌》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开播。这是贵州出品的影视作品近期再次登陆央视。
历史人文纪录片《西迁壮歌》首集《烽火西迁》以1937年至1940年为背景,讲述阁书、故宫文物、各大高校艰难赴黔的艰辛历程,通过翔实的史料与生动的叙事,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战火中守护文明火种的坚韧精神,播出后引发观众共鸣,称赞其“历史厚重感与叙事张力并存”。
《烽火西迁》以全面抗战爆发为起点,揭示了日军推行“文化亡华”政策的残酷野心。片中通过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视角,再现了千余名师生携上万册图书仪器辗转迁徙的艰辛。与此同时,文澜阁《四库全书》与故宫文物也在炮火中踏上险象环生的西行之路。纪录片以三条主线交织并行,刻画了竺可桢在丧妻失子的悲痛中仍坚守使命、故宫人马衡与同仁在轰炸中护送国宝、浙江图书馆陈训慈等人智斗日寇保全《四库全书》的感人事迹。
首集通过大量珍贵影像、学者访谈与情景再现,还原了历史的关键节点。日军特务对《四库全书》的疯狂搜寻、故宫文物在长沙轰炸前的惊险转移、浙大师生辗转五省终定贵州的曲折历程……此外,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的独特地位在片中亦有呈现,其山川屏障与交通枢纽为文脉存续提供了重要保障,也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这片土地的历史贡献。
首集《烽火西迁》播出后,观众纷纷称赞其“历史厚重感与叙事张力并存”。有网友留言:“竺可桢在日记中写下的悼亡诗,真是看到了一代教育家的担当。”片中“求是”校训的诞生过程、文物西迁路上的化险为夷等细节,被评价为“展现文明韧性的点睛之笔”。
据悉,《西迁壮歌》共5集,分为《烽火西迁》《文脉春秋》《薪火相映》《弦歌不辍》和《风华永续》,于11月24日至28日每晚22点在央视纪录频道连续播出。后续4集将延续首集的叙事脉络,深入展现西迁机构在贵州扎根后的人文交融与学术新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赵珊珊
编辑/明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