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品方华人文化向权威媒体确认,《哪吒2》没有提交报名申请,主动放弃了参评资格。
日前,奥斯卡主办方公布35部最佳动画长片参评名单。
出乎意料,《哪吒之魔童闹海》不在其中。
出品方华人文化向权威媒体确认,《哪吒2》没有提交报名申请,主动放弃了参评资格。
这个消息随后得到了美国资深影评人Matt Neglia的证实。
曾几何时,中国电影对奥斯卡奖趋之若鹜,将获得提名甚至得奖视为至高荣誉。
《卧虎藏龙》《英雄》都曾积极运作,是那股风潮的代表。
每年申奥的候选中国影片也一度受到全民的关注。
如今《哪吒2》主动退出这场公关游戏,其实引发了业内很多关注和讨论。
一种观点,电影的时代过去了,对于电影相关奖项的关注自然也会降低。
另一种观点,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壮大到能够自给自足了。
一部电影哪怕只服务好中国观众,也能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
打破文化的盲目崇拜之后,我们根本不需要奥斯卡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哪吒2》的决定背后,不仅是一部电影的个体选择,还折射了中国电影产业与好莱坞关系的变迁。
01 奥斯卡不需要《哪吒2》
《哪吒2》放弃参评奥斯卡的首要原因,是根深蒂固的文化隔阂。
东方神话叙事和西方价值观存在天然鸿沟,这种差异不是靠精良制作就能弥补的。
更别提片中处处对西方价值观的隐喻,对北美观众而言存在很高的理解门槛。
哪吒“剔骨还父,削肉还母”的经典情节,建立在孝道文化基础上。
对西方观众而言难以产生深度共鸣。
再从奥斯卡自身视角看,它也不需要通过纳入《哪吒2》来证明自己的包容性。
奥斯卡作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奖项,历来偏爱符合西方审美和价值观的作品。
即便近年提倡文化多元,也还是在西方土壤的范围内。
另一类入选影片是在北美市场票房极高的电影。
将这些电影收进提名名单,能提升电视直播的收视率。
当然,来自遥远东方的关注度,对奥斯卡没什么用。
《哪吒2》北美只取得两千万出头的票房,显然两边不靠。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曾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却未获提名。
有了前车之鉴,《哪吒2》能够获得提名,乃至获奖的可能性并不高。
02 《哪吒2》也不差奥斯卡的认可
《哪吒2》取得了惊人的成功。
商业上,全球累计票房154.46亿人民币,是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的电影。
评价上,豆瓣165万观众打出8.4的高分,体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
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电影市场,拥有庞大的观众基数和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条。
一部电影在中国市场获得的成功,含金量已经足够了。
在这种情况下,拿不拿那个奥斯卡奖,意义不大。
过去我们需要奥斯卡认证是为了买电影票。
现在票都卖空了,附加荣誉也就变得可有可无。
甚至到底是奥斯卡给《哪吒2》增加含金量,还是《哪吒2》给奥斯卡增加含金量,这事儿还不好说呢。
03 冲奥是公关游戏,价比极低
《哪吒2》在北美票房仅2072万美元,占全球票房2.5%。
参评奥斯卡需要投入巨额公关费用,这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并不是说奖项本身不公平。
而是奥斯卡评委人数众多,要想让他们注意到你的电影,稍微吆喝几句在所难免。
要是想在奥斯卡评选中有所斩获,片方通常需要投入千万美元级的资金用于宣传推广、评委关系维护和相关活动组织。
而我们刚才分析过了,评委不选择《哪吒2》的可能性极高。
即便最终《哪吒2》获奖,也很难推动北美票房进一步提升。
可能公关费用都转不回来。
这笔投资显然不划算。
所以从商业角度考量,《哪吒2》放弃冲奥就是完全理性的决定。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终究要考虑投入产出比。
04 饺子导演没空
《哪吒2》团队的选择还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创作本身比追逐奖项更为重要。
据悉,导演饺子已闭关投入《哪吒3》的制作。
团队重心是努力创作,开发续集和构建封神宇宙。
早些时候,团队缺席金鸡奖颁奖,还引发了一轮热议。
其实就是导演饺子秉承着创作有限的理念,根本没那么复杂。
对他们而言,持续产出高质量作品,比追逐奖项更有长远价值。
奥斯卡这样虚无的目标,更是不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
05 双向放弃
往大了说,导演饺子的选择代表了一种趋势——
中国电影人正将注意力从外部认可转向内功修炼。
他们更关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服务好本土观众,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创作体系。
《哪吒2》与奥斯卡的双向放弃,标志着中国电影与奥斯卡的关系正在重构。
当两者一强一弱的时候,弱的一方往往需要借助强者的认可作为背书。
这是中国电影过去的处境。
但当双方实力接近,关系就会发生变化。
要么强强联合,追求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要么各自美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哪吒2》与奥斯卡的关系显然倾向于后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选择并非排斥国际交流,而是重新调整了价值排序——
创作是第一位的,奖项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非目标本身。
当中国电影人能够以这种平和而自信的心态对待国际奖项时,恰恰说明中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
来源:莫选好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