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时代》,到底在讲什么?|挑战全网最深度解读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4 11:46 1

摘要:继金鸡影帝后,易烊千玺再下一城。无数电影人心心念念的一亿票房,他新片《狂野时代》光靠预售就达成了。一部高概念、强设定、弱情节、“特别难懂”的艺术电影,能有这样的成绩,除了易烊千玺的流量够大、对粉丝的吸引力够强以外,找不到任何解释。


作者 / 木 子
编辑 / 阿 笔
运营 / 狮子座

继金鸡影帝后,易烊千玺再下一城。

无数电影人心心念念的一亿票房,他新片《狂野时代》光靠预售就达成了。

一部高概念、强设定、弱情节、“特别难懂”的艺术电影,能有这样的成绩,除了易烊千玺的流量够大、对粉丝的吸引力够强以外,找不到任何解释。

该片是易烊千玺继《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奇迹·笨小孩》《满江红》《小小的我》这七部电影后,再一次达成“新片预售破亿”的成就。

25岁,八部电影,预售破亿100%,放眼整个电影圈,都是独一份的存在。

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虽然隐约被导演限制住,但依然很有挑战性,李庚希则贡献出了灵动的演技。

如果说“艺术电影”的名头成就了导演毕赣在戛纳拿奖,那也限制了普通观众的进入,以至于许多观众看完后纷纷表示“看不懂”“这电影到底讲了啥”,#狂野时代 看不懂#还冲上了微博热搜。

跟毕赣过去的《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一样,也跟几乎所有的艺术电影一样,《狂野时代》遭遇了两极分化的舆论。

哪怕是豆瓣影迷,也只为该片打出了6.5分。kk那场有两个观众看了十分钟就走了,估计误以为该片全部都是默片,太无聊。

与此同时,该片四五星比例超过40%,一些人晒出的“好友”评价则高达8.0分,而这些好友则基本都是豆瓣大V、专业影评人。

但好在,《狂野时代》没有标榜自己是商业大片,没有用易烊千玺+舒淇+赵又廷+李庚希+黄觉的演员阵容来吸引人,而是承认自己是艺术电影,没有听信一些千纸鹤的宣传意见,也没有诈骗观众。

大家相亲时都喜欢说“不合适”,电影跟观众之间的关系也跟相亲差不多,需要互相看对眼。

有人喜欢卡梅隆的商业大片,觉得很刺激,有人喜欢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觉得情绪、色彩等更重要。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也有人同时喜欢他们两个,这都很正常。

作为半个从业者,kk承认,《狂野时代》确实难懂,也不敢说自己完全看懂,可“难懂”跟“难看”是两个概念。《狂野时代》像是毕赣版的《一秒钟》《天堂电影院》,是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佐之以历史切片的形式出现。

它需要观众对世界近代史(中学水平)和世界电影史有一定的了解,不强求完整故事、叙事逻辑;它不适合什么事都追寻明确意义的观众,适合愿意带动个人感官去认真感受,体验氛围、向往自由的观众。

如果你认同这点,今天kk想解析一下在我的视角里,《狂野时代》“到底讲了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感受这部电影。

它有些长,但有可能是你所看到最全面、最深度的解读。

看,那有人在做梦

时长160分钟的《狂野时代》共分为五大篇章,分散在五个不同的年代,分别对应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种感官。

第一个故事,视觉篇,发生在1889年。


清末民初之际,腐朽的清帝国倒塌,天朝上国的幻梦破灭,偌大个国家前途未卜,满街都是妓院、烟馆,到处都是吸食鸦片的民众。

“你有梦想吗?”无数人的答案都是没有。

不再做梦的人是正常人,还在做梦的人被称作“迷魂者”(易烊千玺饰),要被看起来非常温柔的“大她者”捕捉(舒淇饰)。

与此同时,电影在法国诞生,最初的电影是默片,所以“视觉篇”没有任何台词(后续四个篇章都有)

在棚拍剧场里,先后有两个大手出现在大她者身后。一个戴着金甲,窗帘、灯笼,象征慈禧太后闭关锁国,一个戴着宝石,剥开罂粟地道,象征维多利亚女王倾销鸦片。


而在抓捕迷魂者的过程中,我们借由大她者的视角,看到了无数光怪陆离的画面和梦境。

比如最初人们的聚集地,是戏院(影院),显而易见,这是一个“造梦”的地方。

跟随鸦片女的步伐,我们进入了七拐八拐、可以投射巨大影子的楼梯,那出自《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迷魂者被关押在地下,一个类似“井盖”的圆形装置,布满了可以制造幻觉的罂粟花,那是费纳奇镜,19世纪的动画装置。

在现代电影技术被发明之前,它基于视觉暂留原理,可以通过旋转连续动作图案,来造成某个电影角色和画面在运动的假象。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在王家卫电影里,一些镜头被“抽帧”抽走了,但在我们的视觉(和脑补)上,梁朝伟仍然是运动的;在一些恐怖片、仙侠片里,经常会有人“瞬间移动”,也是这一原理在作祟。

大她者从费纳奇镜进入,穿越重重墙壁,她看到的是“现实”,但对身后的人来说,看到的却是“影子”,类似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的“洞穴寓言”。

等穿过重重银幕,大她者终于找到了迷魂者藏身的地方。她背后有一个月牙形的人脸,出自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是影史第一部科幻片。

当大她者掀开白布,我们终于从她眼中看到了迷魂者的形象,类似《巴黎圣母院》的丑陋敲钟人卡西莫多,也可以看作是致敬影史第一部吸血鬼题材恐怖片《诺斯费拉图》。

迷魂者人非常善良,会送给大她者好看的花,这一镜头与《科学怪人》如出一辙。

花园里,大她者好玩般踩着了迷魂者拿着的水管,后者被水滋了一脸,这一情节出自《水浇园丁》,是影史第一部故事(喜剧)片。

但影史第一部电影是《火车进站》,《水浇园丁》比前者晚了很久,它跟前者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现实(纪录片),后者是虚构(故事片),纯粹为了讨观众开心。

从视觉暂留,到科幻片,到洞穴寓言,再到虚构的故事,毕赣对造梦有多热衷,可想而知。

影片第一篇章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电影的出现,让你可以看到“别人的梦”,而早在电影诞生之前,人就已经做了数千年的梦。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
做梦,是人类永远无法割舍的母题。

想要禁止某人做梦,除非终结他的生命,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办法可言。

大她者感到畏惧,想打开迷魂者的心,探查他为何执迷不悟,非要做梦。

于是她剖开迷魂者的后背,取出许多罂粟花,放入了电影胶卷,迷魂者就此“去世”。

迷魂者“死亡”之际,眼角落下泪珠,那种坚贞不屈和对“做梦”的至死不渝,唯有蒙难的圣女贞德可以媲美。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迷魂者的生命由此延长了一百年(一瞬间),得以在不同的时代做梦,其它篇章也就因此出现。

听,那个美妙的声音

看明白第一个“故事”之后,其它四个故事也就非常好理解。

第二个故事,听觉,20世纪30年代左右。

这一时期,电影从默片时代,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

从电影史来看,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酣畅淋漓的决斗。

卓别林等艺术大师旗帜鲜明,坚决反对有声电影。觉得有声电影会破坏电影的艺术性,他自导自演自剪自配乐自出品的一些作品,一句台词都没有,但光凭画面、表演和简单的音效,就足够征服观众,既叫好又叫座。

比如《城市之光》,他看着重获光明的卖花女,激动、欣喜、自卑等复杂心绪一起出现在眼睛上,是最好的证明。近一百年过去,还有无数观众被这一场景打动,致敬他的电影和演员也简直不要太多。

诸如“电影解说员”的高薪职业也反对有声电影,观众听那么多台词就很有可能看懂电影,那我们还解说什么?不得当场失业?反对,必须反对!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观众反对你的反对。

绝大多数观众都需要有声电影,电影技术、电影市场也都出现了跨越式进步。

几乎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帷幕,无线电等前沿技术蓬勃发展,军备竞赛此起彼伏,监听、电报、谍战在整个世界都显得司空见惯。

在德国、英国,以及后续的美国、苏联等国家,电影成为了阶级统治、意识形态宣传的一种工具,因为配备文字、声音的画面和视频,远比基础的文字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影响力。

比如希特勒倾情出演的大男主电影,呼唤德国人像他一样热爱纳粹党,将全身心都献给党。

这一故事的视觉不再是花团锦簇,而是变得阴暗、湿冷,各种杂乱的声音成为长官(赵又廷饰)周遭的主旋律。

长官想向上爬,想侦破一切谜题,想抓捕一切罪犯,想满足自己的一切欲望,想知道箱子里面是什么,想遵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音乐家最爱特雷门琴,这是世界第一件电子乐器,也是唯一不需要身体接触就能弹奏的乐器,但音乐家发现,邱默云身上有比特雷门琴更动听的声音,甚至比世界上所有声音都要动听。

这种诱惑对音乐家而言,比罂粟还要带劲儿一百倍,他想带邱默云一起卧轨自杀,践行一把“朝问道,夕死可矣”。

邱默云用钢笔刺穿了音乐家的耳膜,火车轰隆驶过……

之后,长官抓到了邱默云,打开了箱子,发现箱子里特雷门琴,但这种声音远不够满足他。

“为你听到你的声音,我愿意让这个世界,安静下来。”

长官戳穿了自己的耳朵,又迫不及待地剖开了邱默云的后背。

毕赣导演希望这后背是真的被切开,里面有光透出来、分裂出来,所以“制作团队与法国视效团队合作,通过特制的床、隐藏的灯光和特殊制作的胸腔道具等,结合视效技术”,最终实现了电影中那样迷人的艺术效果。

后背被剖开,银瓶乍破,一波接一波的高潮涌来,冲击着长官的大脑皮层。

“啊,听,多么美妙的声音。”

而从现实角度出发,钱学森曾说过“若祖国需要,种苹果树也没什么不可”,“邱小姐”是我国第一个原子弹的代号,而他刚好被长官伪装成女性,“邱默云”听起来就像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燃烧的苹果树则是视觉补充。而毕赣在映后交流时曾表示,剖开邱默云的后背,看到的是放射性物质。

什么声音能让世界安静下来,终结战争,获得和平呢?原子弹爆炸。

这一篇章,除了爆炸声、人群的骚乱声、镜子的破碎声、火车运行的轰隆声以外,还有两个动听的歌声。

一个是巴赫作品集478号,钢琴曲《Komm, süsser Tod》。

《新世纪福音战士》用过它当插曲,给“第三次冲击”当配乐,翻译成中文名为《来吧,甜蜜的死亡》。

另一是是陈歌辛填词、周旋演唱的《永远的微笑》。

这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流行乐,也是最能带给人力量,又最能让人平静下来的歌声之一,今年暑期档大爆的《南京照相馆》用了它当片尾曲。

“心上的人儿有笑的脸庞
他曾在深秋给我春光

心上的人儿有多少宝藏

他能在黑夜给我太阳

我不能够给谁夺走仅有的春光

我不能够让谁吹熄胸中的太阳

心上的人儿你不要悲伤

愿你的笑容永远那样

我不能够给谁夺走仅有的春光

我不能够让谁吹熄胸中的太阳

心上的人儿你不要悲伤

愿你的笑容永远那样”

最动听的声音是什么?一个癫狂音乐家的巅峰之作?心上人那永远的微笑?有声电影对无声电影的取代?还是结束战乱,迎接和平?

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

但你不妨相信你愿意相信的声音,并持之以恒去追求。

尝,那个苦涩的味道

第三个故事,味觉,20世纪六七十年代。

迷魂者成了一位“悔恨的儿子”,这儿子一度出家,后来还俗,跟着考古施工小队来到寺庙。漫天飞雪,寺庙破败不堪,无数佛像的脑袋都被敲掉,小队正对寺庙进行考古式勘探。

儿子一直牙疼,在寺庙里用牙尝到了最苦涩的一块石头,用石头把牙敲掉,裹上雪扔出去,结果那牙变成了苦妖(陈永忠饰),一直在追他不说,面相还是他父亲。

儿子害怕看到父亲,赶紧跑,跑不掉,让苦妖变成别的样子,但苦妖不肯。

什么人害怕看到父亲呢?答案有很多,比如幼童畏惧封建大家长,亦或者,一个疯了的“弑父者”畏惧他慈祥如师的父亲。

这里的答案是后者,因为儿子的父亲在此之前被“疯狗”咬了,怕风,怕光,也怕声音,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他用发牙的毒土豆毒死了父亲。

结合所处时代,指代性十分明显。

这一时代的国产电影被要求“三突出”,必须“高、大、全”,发展进入停滞状态,全国都在《红灯记》《沙家浜》等样板戏。

陈凯歌导演曾将自己的少年时代写成一本书,名为《少年凯歌》,里面有这样一些话。

“当人们成年以后,他们是谁和他们想是谁,区别越来越小,由于社会,更由于自己。”

“我尝到了暴力的快感,它使我暂时地摆脱了恐惧和耻辱。”

儿子当初年轻、叛逆,不知道自己想是谁,现在他隐约知道了,但不敢面对当年的错误,也因父亲的去世在精神上失了寄寓。

坐在寺庙与外界分界线的门槛上,苦妖告诉儿子一句佛偈: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然后雪地与池塘浮萍相继出现甘和苦,但苦妖连这句佛偈的具体读音都不知道,还是儿子纠正的他。

(佛偈大意: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只有我们能够看透事物的表象,认识到它们的虚幻本质,才能接近或达到佛陀的境界,从而认识到真实的自己)

显然,儿子寄希望于佛经来改变这一切,来缓解自己的痛苦。

“神明神明张开嘴,让我知道我是谁”。神明不答。见佛像易,见自身难。


儿子一日不敢面对,就一日牙疼,每一个夜里更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所谓甘与苦,似乎不过是一体两面,一个在口内,一个在舌外,是不同人生境遇的隐喻。

但有一点也是一致的,即它们的寄托物(雪与浮萍),都是风一吹就散了。

时间流逝,那些甘与苦还存在吗?《漫长的季节》早就告诉我们,每一个在他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的谈资,每一朵时代落下的轻飘飘的雪花,放在另一个人身上,就是千斤重担,数十年也无法搬动。

最后,儿子因愧疚自杀。

下一秒,一条黑狗跑出了寺庙,曾经的“疯狗”也“解脱”了。

闻,那个野心的气味

第四个故事,嗅觉,20世纪八十年代。

《狂野时代》故事性最强的一个篇章。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科学与迷信对撞,虽然崇尚科学是主流,但架不住骗子越来越多、骗术越来越高超。

从此起彼伏的气功热,到《赌神》《赌侠》等描绘“特异功能”的香港赌片,再到头顶锅盖、各种水怪和飞碟,都是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写照。

《狂野时代》的色彩变得饱满,“中式梦核”感呼之欲出,香港电影步入了黄金时代,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在国际上一路高歌,一边要赚钱,一边要艺术。

迷魂者变成了中年骗子,带着孤儿小女孩一起行骗,他谎称小女孩可以“嗅觉识牌”,但实际是通过各种手势来向小女孩暗示,还买通了警卫,去骗老爷子(张志坚饰)的钱。

他骗小女孩带她去看大海,但在一次次的假戏真做中,两人真有了父女之情。

老爷子打过许多年的仗,地位显赫,财富自由,张志坚最出圈的角色,是高育良和小阁老,一个比一个位高权重。

女儿与他有矛盾,离家出走后葬身火海,现场只有一个他当年用过的饭盒,里面存着一封尚未寄出但就已被烧毁的信。

老爷子买来测谎仪,戴在小女孩身上,问她种种问题。

比如你是否真有特异功能?你父亲是骗子吗?

嗅觉与其它几个感官不同,它通过嗅神经直接传递至大脑的嗅球和嗅皮层,是唯一无需经过丘脑中转的感官。

这意味着它最能与记忆、情绪等深层次脑域互动,也意味着它直接作用于谎言(或真相)。

骗子走(死)了,同她下海的父亲一样失约,没能带小女孩去看大海。

后知后觉的小女孩用特异功能闻出了那封信:“你好,见字如面。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因为不知道怎么称呼你,所以信的第一行是空的……”

一个成年女性,怎么会不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显而易见,这是小女孩写给骗子父亲的。

老爷子静静听着她闻出的信件内容,始终没有看过测谎仪给出的答案。

“人身上丢失了什么东西,永远也找不回来?”

是臭屁吗?或许。但信任、生命以及亲情显然更加恰当。

摸,那个温暖的肌肤

第五个故事,触觉,千禧年末。

这是“最毕赣”的一个段落,像他的成名作一样,有三十多分钟的长镜头(伪一镜到底)。

一个在当时流传许久的传说:2000年是世界末日,所有人都不再能看到新千年的太阳。但不影响KTV、夜总会如火如荼,无数人在其中狂欢、蹦迪。

世界末日?去你大爷的!

还有什么比千禧年更适合讲述一对年轻人的感情呢?

迷魂者在这里成了少年阿波罗(古希腊里执掌光明与预言的神),他喜欢的少女邰肇玫(李庚希饰)实际上是一个吸血鬼。

一个从未接过吻,一个从来没咬过人,没喝过除长辈吸血鬼罗先生(黄觉饰)处理过的以外血液。

满街都是楼凤,个个穿着暴露,但阿波罗一个都不喜欢,他只喜欢邰肇玫,她“逃”,他“追”,在新一天太阳升起时,她将獠牙放在了他的脖子上。

两个没有爱的年轻人(吸血鬼)睡不着,看着海边陌生的城市,互相拥抱着颤抖。

“你追我赶到2000年,这滋味有多美,我的天。”

千年的聊斋罗先生十分不解——为什么人类总是喜欢看太阳升起的那一刻?

基因有答案。人类是晨昏性动物,日出意味着黑夜的结束、猛兽的退却、危险的消除,可以外出觅食、耕作。

文明有答案。从甲骨文的“旦”,到《诗经》的“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再到“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期许,日出意味着重启,象征着新生。

情感有答案。日出霞光、喷薄的朝阳、渐亮的苍穹,是超越个体悲欢的宏大存在,而我们可以在观看中感受自己的渺小,也能在快节奏社会里给自己一个慢下来的瞬间。

但他确认一件事,他之所以所以不允许邰肇玫喝不经过他处理的血,是因为她喝了后会跟人一样,思考存在的意义,思考做梦、爱情等一切虚幻且危险事物的存在。

从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到薄伽丘《十日谈》里的绿鹅,从牛郎织女的传说到“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如果说人类身上有什么东西同“梦”一样伟大,一样无法被阻止,那一定就是爱。

“做梦吧,少年”

五个篇章结束后,步入了意识的范畴。

迷魂者不再做梦,大她者也不再观看,《狂野时代》剧终。

毕赣说让“我们一个世纪以后见,哪怕只有短短一瞬间”。

而我们知道,2000年不是世界末日,2012年也不是世界末日。

光是2000年就有《卧虎藏龙》《一一》《鬼子来了》《花样年华》《角斗士》《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近十部名留影史的电影。

但这几十年来,电影真的还好吗?

还是像杜琪峰说的那样,“现在的电影比以前差,全球的电影都差”?


你有多久,没有在影院被电影感动到落泪了?

又有多久,没有体会过《一一》说的“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

作为艺术电影导演,毕赣显然对“电影史分为戈达尔之前和戈达尔之后”有非常清楚的体认,也知道这些年的电影是什么情况。

所以,我们在影片结尾之际看到了他的悲观。

“虽然不知道你未来会是谁,但我们曾经都是历史中的一具尸骨,此刻,你正在银幕的外面。”

“再会,纵然这场幻梦充满苦楚!再会,纵然这场幻梦已经崩溃!”

但对于我们而言,其实不需要这么痛苦。

好电影还是存在的嘛,人生也总要继续嘛,爱情这东西该找还得找,梦这玩意该做还得做。

最后,kk想提一下嗅觉篇章骗子和小女孩的对话。

“什么东西一个人能做,两个人不行?”“是梦。”

他们错了。

梦,可以两个人做。

电影,不止能让两个人做梦,还能让无数人一起做梦。

图源:微博、豆瓣,侵删图。

来源:可乐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