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雅鲁藏布江的涛声与辽河平原的晨霜遥相呼应,当布达拉宫的金顶与关东大地的星光交相辉映,一部镌刻着三十年援藏史诗的电影《雪域使命》,如一束穿越时空的光芒,将雪域高原与辽阔神州紧紧相连。这不仅是一部以生命挑战海拔、以赤诚铸就使命的影像巨作,更是一封写给每一位援藏者
当雅鲁藏布江的涛声与辽河平原的晨霜遥相呼应,当布达拉宫的金顶与关东大地的星光交相辉映,一部镌刻着三十年援藏史诗的电影《雪域使命》,如一束穿越时空的光芒,将雪域高原与辽阔神州紧紧相连。这不仅是一部以生命挑战海拔、以赤诚铸就使命的影像巨作,更是一封写给每一位援藏者及其家人的深情告白。
2025年11月23日,辽宁省援藏工作促进会主办的《雪域使命》辽宁省内部展播座谈交流会现场,随着主持人促进会副秘书长高嵩温婉的声音响起银幕上的故事徐徐展开,许多观众的泪水也悄然而下——影片中那些关于离别、坚守与奉献的瞬间,一次次叩击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在镜头与现实交织的叙事中,我们看见一代代援藏干部人才用青春与热血谱写的壮美诗篇,听见时代使命在雪域苍穹下的永恒回响。
光影为桥,连接辽藏情缘
作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厚重献礼,《雪域使命》宛如一条圣洁的哈达,串联起雪域高原与祖国山河的血脉情缘。此前,影片已在福建、山东等地引发观影热潮。2025年11月23日,沈阳万豪酒店七楼大宴会厅内,历届辽宁援藏干部人才代表与家属代表济济一堂。当银幕亮起,高原风雪、险峻山川与奋斗群像一一浮现,那些“用生命丈量海拔”的峥嵘岁月,此刻都化作深沉的情感,在彼此交织的目光中引起强烈共鸣。
演员肖阳在发言中感慨拍摄时的神奇经历,赞叹“西藏的空气是真正的4K高清版本”,言语间满是对大美西藏的深情。
电影总出品人、总制片人曾为安徽省第一批援藏干部的舒友忠,则动情阐述了拍摄初心:旨在表达援藏群体的共同情怀、展示西藏风光、体现发展与共同富裕、弘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援藏精神。他透露,影片融合了17个省市及央企的援藏故事,虽无特定原型,却让所有援藏干部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为拍摄倾尽家庭所有,投资从初期计划的200-300万元一路增至制作与宣发总计7000多万元,并承诺将票房收入的1%捐赠给西藏教育卫生事业。
影像叙事与辽宁援藏的时代交响
《雪域使命》以“打通老虎嘴”这一标志性事件为主线,而在现实中,辽宁援藏干部于那曲推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感人至深。影片中,援藏干部们在风雪中攀援绝壁的惊险情节令人屏息;而片中援藏医生在极端条件下坚守手术台、教育工作者在昏黄灯光下批改作业的身影,更是让现场泛起阵阵哽咽。
与此同时,在现实的那曲,辽宁援藏干部人才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这不是演出,而是我们的生活。”一位辽宁援藏干部在首映现场如是感慨。光影与现实在此刻重叠,让每一位观众真切体会到“生命海拔”背后的壮烈与崇高。
辽宁省第一批援藏干部,中共那曲地委组织部原副部长贾振在发言中充分肯定影片“主题鲜明、真实感人”,是对口援藏30周年的优秀献礼之作。他回忆了1995年的援藏岁月,深切眷恋那曲人民与土地,并指出影片深刻诠释了老西藏精神与援藏精神,是对牺牲奉献的无名英雄的颂歌。
第四批援藏干部总领队陈春生将影片定位为国内首部集中诠释援藏精神、反映援藏干部生活的影片,并以“可信、可看、可敬”概括其观影感受,认为影片真实反映了援藏岁月,艺术表达生动、结构紧凑。他分享了2004-2007年援藏那曲时见证青藏铁路建设的经历,以及援藏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故事。当他提及“有人甚至因坚守岗位而错过了至亲的临终时刻”时,台下许多观众回想起影片中相似的离别场景,不禁再次泪光盈盈。 这些真实情节与影片叙事交织,共同构成了首映式上一次次情感的共振。
援藏医疗人才代表方振伟感慨影片重现了高原医疗援藏的日夜与汉藏同胞深情,表示医疗援藏人才以医术暖高原,视藏族群众为亲人,将传承老西藏精神,持续推动高原医疗事业发展。
援藏教育人才代表张政则因影片定格的教育援藏坚守瞬间而感动,回忆了在高原三尺讲台的教学岁月,并介绍了开展送教活动、建立手拉手学校、师徒结对、打造教育实践基地等教育举措,旨在让高原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他强调教育对西藏发展的重要性,表示“电影落幕但教育援藏使命不止”,将继续以教育为桥增进汉藏友谊。
今年刚刚从西藏回来的第十批援藏干部、辽宁省委宣传部电影处干部、那曲宣传部原副部长生东宁评价影片具有突出的思想政治价值,是对口援藏3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意义非凡献礼之作。他从艺术角度赞扬影片镜头语言美轮美奂,情节扣人心弦,演员演技精湛,全方位展现了多领域援藏格局,并承诺将从电影工作角度支持影片宣传,欢迎主创团队来辽宁选景。
援藏干部家属代表,第十一批在藏援藏干部黄思涵的父亲黄义平,在发言中几次哽咽。他表示影片感人至深,让自己看到了援藏干部的奉献与西藏巨变,感同身受。作为家属,他们为不影响孩子工作,选择少用视频联系、多留言,默默承担家务,隐藏起内心的牵挂。这份深沉的爱与无言的支持,令现场观众无不动容。
辽宁省援藏工作促进会副会长单位代表、捷安泊交通科技辽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博表示,影片让他深刻感受到援藏干部的身体之苦、情感之苦、责任之苦,以及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他坦言,观影过程中,自己也数次被剧中人的抉择与坚守所震撼,他认为影片是精神洗礼与责任叩问,企业将以促进会为平台,联动会员单位,助力辽藏经贸合作与西藏可持续发展。
辽藏情缘的新时代书写
影片结尾,朝阳为雪山披上金辉,寓意援藏事业的光明前景。现实中,辽宁援藏工作也正在开启崭新篇章。2025年9月,“辽藏同心驿”正式揭牌,这一实体平台为援藏干部提供了交流与服务空间,与影片传递的精神内涵高度契合。
辽宁省援藏工作促进会会长陈雪梅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影片是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的凝聚,映照了对口援藏30年历程与成果,并强调“辽宁儿女从未缺席援藏工作,在多领域默默奉献”。她郑重承诺,将通过组织观影、座谈交流、媒体联动等形式,推进影片在辽宁的宣传推广。她还表示,将以影片为契机,凝聚社会资源,推动辽宁援藏工作走深走实,传承援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
那曲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辽宁援藏干部缪徵阁曾今年9月的“辽藏合作新机遇”座谈会上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组团式’援藏,推动辽宁与那曲在教育、医疗、产业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这番话与影片中援藏干部的信念相互呼应,彰显出辽宁援藏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坚定决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雪域使命》将票房收入的1%捐赠给西藏医疗教育事业的公益承诺,与辽宁援藏工作注重实效的理念高度契合。现实中,辽宁省援藏工作促进会与辽宁省艾欣佳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向那曲市人民医院捐赠了价值27.5万元的医疗物资。这一实际行动与影片情节形成鲜明对照,展现了辽宁援藏工作的持续温度与现实担当。
永恒使命与时代的共振
当影片落幕,灯光亮起,许多观众仍沉浸在感动之中,擦拭着泪痕,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内心的激荡。 银幕上的故事与辽宁援藏的现实篇章仍在续写。从2025年12月12日电影首映,到未来更多的合作项目,辽宁与西藏的情谊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三十年来,雪域高原面貌日新:从基础设施薄弱到“天路”纵横,从教育资源匮乏到书声琅琅,从医疗条件落后到技术持续提升;始终不变的,是一代代辽宁援藏干部的如磐初心——他们以生命的热度,在高原大地刻下“党派我来的”铮铮誓言。
“有些使命,终将超越时空,成为永恒。”影片中的这句台词,或许正是辽宁援藏三十年最深刻的注脚。时光奔流,高原巨变,而不变的是一代代援藏者如雪山般坚定的信仰与追求。
立足新的历史起点,辽宁援藏工作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陈雪梅会长充满激情地表示:“我们也将以影片中的先进典型为榜样,把今天的感动转化为明天行动的力量,进一步凝聚社会各界智慧与资源,推动辽宁援藏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为西藏的稳定、发展与繁荣,持续注入辽宁温度、辽宁力量。”
随着中央对口援藏政策的持续深化与辽藏协作的不断推进,将有更多辽宁干部、专业技术人才与企业家走进那曲,续写援藏史诗的崭新一页。而《雪域使命》这部作品,连同它带给无数观众的感动与泪水,也将化作一座永恒的精神坐标,见证辽藏之谊的源远流长,传递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
这个冬天,让我们走进影院,在银幕的微光中触摸高原的脉搏,在援藏干部的足迹里,读懂一个民族守望相助的壮阔史诗。让我们透过《雪域使命》的光影艺术,读懂辽宁援藏干部用三十年坚守写就的时代答卷——这答卷上,有“缺氧不缺精神”的意志,有“舍小家为大家”的胸襟,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更有“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赤诚。
而这,仅仅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来源:沈阳日报乐享沈阳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