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沪语电影《菜肉馄饨》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上海家庭的情感故事,还反映了上海市民的城市生活。作为今年上海出品的一部沪语电影,通过它我们可以对上海城市文化进行探讨,特别是本土文化在融合发展中的坚守。让我们听听沪语专家、文化界和电影界人士从各自不同角度的分享。
沪语电影《菜肉馄饨》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上海家庭的情感故事,还反映了上海市民的城市生活。作为今年上海出品的一部沪语电影,通过它我们可以对上海城市文化进行探讨,特别是本土文化在融合发展中的坚守。让我们听听沪语专家、文化界和电影界人士从各自不同角度的分享。
位于环贸iapm的百丽宫影城的电影《菜肉馄饨》宣传大屏(晨报11月23日晚拍摄)
《菜肉馄饨》的讨巧之处恰恰是语言沪语专家、上海大学副教授丁迪蒙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沪语传承与保护,出版了多本上海话书籍,还担任了上海发布上海话板块的顾问。
丁迪蒙非常关注沪语影视剧作品,在这位长期从事语言教学工作的老上海看来:“《菜肉馄饨》这部电影的讨巧之处恰恰正是语言。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而吴语在以前一直被认为吴侬软语的代表,是很高雅的语言。以前说上海话,很多北方人听不懂,现在观看电影有普通话的字幕,如同看外国影片,无需译制,观众甚至可以跟着学学。听听软糯的上海话也好啊!”
周野芒饰演的老汪在电影当中有大量上海话对话
在电影当中,周野芒饰演的老汪与菜场肉摊师傅、宾馆服务员交谈都用上海话,丁迪蒙对此认为,这情况其实以前是有的:“以前上海人很少说普通话,因为所有人都说上海话,哪怕是外地来上海工作的,也要学会听说上海话,不然没法和上海人交流的。因此,那时的新上海人,最多一年时间就可以完全听懂上海话了,可能说得不太好,但不会产生交流问题。大多数的营业员和工人都说上海话的,当然有夹带了一些其他地方口音,包括宁波口音、苏北口音,但他们说的也都是上海话。”
对于电影片名《菜肉馄饨》,此前网上曾有过一番争论,丁迪蒙对此认为:“上海人一般口头用语是叫大馄饨的,包括荠菜肉和青菜肉馅子,因为季节不同;荠菜是春天才有的,过了春天就是青菜了。大馄饨全肉馅的很少,小馄饨才少许会包点猪肉。上海人为何喜欢菜肉?有青菜,有荠菜,这样才比较亲民,毕竟以前生活不富裕,吃馄饨里面少许有些肉,算是有荤菜了,味道也鲜美,每周吃一次,换换口味也不错。”
王渊超在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与玛雅安栋姐弟俩互动
11月24日中午,当看到电影《菜肉馄饨》累计票房接近2000万时,上海童谣唱作人王渊超感到非常高兴,除了参加首映礼观摩,他带女儿在11月16日晚上又看了一场电影,二刷了电影《菜肉馄饨》。
11月15日是电影《菜肉馄饨》公映的第一天,王渊超走进浦东高行镇阅悦空间,以一场“沪语浓度超标”的亲子童谣音乐会,与60组家庭共赴一场“上海话的沉浸之旅”。11月16日的两场亲子音乐会,王渊超走进豫园海上梨园和菜肉馄饨·思南会客厅与市民朋友互动。这一刻,沪语不只是语言,更成为连接代际、唤醒文化记忆的温暖载体。
电影宣传曲《恋曲上海1980》封面图(词/曲、演唱王渊超,施晓颉绘)
这些年,王渊超一直坚持创作各种主题的沪语歌曲,和许多朋友一起为沪语的传承和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次,王渊超为电影《菜肉馄饨》写了宣传曲《恋曲上海1980》,上海艺术家、策展人施晓颉还为歌曲绘制了封面图,宣传曲在10月12日晚首发。王渊超告诉记者:“这首宣传曲是一首上海话歌曲,也算是自己为上海话电影做一点小贡献,不过在电影当中是听不到的。”
王渊超在电影《菜肉馄饨》当中客串了一个伴郎的角色,这位上海音乐人表示:“我觉得电影挺好看的,有上海特色,演员们的上海话也很地道,听着很有亲切感。我在自己的上海童谣亲子音乐会上也会演唱宣传曲,希望有更多的上海观众走进影院通过大银幕感受《菜肉馄饨》的独特魅力。”
馄饨是上海市民文化的符号“为什么《菜肉馄饨》的电影片名一下子就直抵人心?因为这四个字就像四只滚烫的大馄饨,唤醒了上海人的石库门记忆。”资深评论人、作家、杂文家何振华,11月8日晚上在大光明电影院看了《菜肉馄饨》点映场,感受良多。
荠菜青菜肉糜馅
前几年,何振华经常会去人民路近寿宁路的同康里吃一碗大馄饨。那是一户居民自家在老弄堂口摆的馄饨摊,荠菜青菜肉糜馅,汤底是猪油、葱花、酱油。“中午两个钟头辰光,去晚一点就吃不着了,远近慕名而来照顾生意的人,好的就是一口小辰光的味道。过去,同住一幢楼的哪一家人家只要裹馄饨,是灶披间里最闹猛、小朋友们顶开心的大动作,出锅的馄饨分送隔壁邻舍,那样一种石库门弄堂氛围、温馨融洽的邻里情,迄今忆味中恍若隔世。”
菜肉馄饨,其实是上海人从小叫惯了的大馄饨(玫瑰公主 拍摄提供)
“菜肉馄饨,其实是我们从小叫惯了的大馄饨。虽然现在天天可以吃到虾仁馄饨、蟹肉馄饨这些各种馅子的大馄饨,但真要吃到地地道道的菜肉馄饨,至少,我个人觉着还是家里自己动手裹更好吃、更有味道。直接感受美比了解如何去感受美更好些。说菜肉馄饨是上海市民文化的符号不错,这样的符号是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历史中值得寻味的真情印记。寻找是为了不再寻找。历史风貌的保护也好,人文精神的坚守也好,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去发现、去挖掘,又何啻一碗菜肉馄饨。厚植艺术形象的土壤,大有可为。”何振华说。
姜浩峰与同事中午在食堂同时点了菜肉馄饨
美食考据家、《新民周刊》主笔姜浩峰认为,馄饨并不是在上海本地诞生的,虽然上海也有一些本地食物,但是馄饨是从北方传来的。
那么馄饨为什么会成为上海市民的文化符号,而且让很多人记忆深刻呢?姜浩峰就此进行了解读:“在计划经济年代,馄饨并不是大多数人能轻易吃到的食物,除非你到外面下馆子,哪怕在一家小饮食店吃一碗馄饨,对于很多上海人来说也是蛮奢侈的。当时的工薪族一周只休息一天。要让家里人吃到馄饨,就要早起去菜场买肉买菜,然后要剁馅,买馄饨皮,包馄饨。这些过程弄下来,至少要大半天功夫才能吃到馄饨。所以对于上海人来说,馄饨是一种很具有仪式感或者适合过节的食物,例如每年的冬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四川的抄手,福建的扁食,还有沙县小吃、千里香馄饨,这些小吃点心都相继到上海来了,有些小吃一度还很流行。和以前的菜肉大馄饨相比,现在馄饨品类更多了,还有一些西餐厅做的意大利饺子之类,都是可以归入馄饨这一类的。这也证明了上海是一个海派城市,而海派文化讲究的正是一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姜浩峰补充道。
一碗馄饨里融合了太多感情,还有这座城市留下的乡情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刘海波教授此前参加了电影《菜肉馄饨》在上海影城的上海味道首映礼,在他看来,馄饨是家人间的亲情,是生长地的乡情,是变迁中的世情。
上海影城的“上海馄饨”联名产品区(刘海波 拍摄提供)
喜欢面食的刘海波教授告诉记者:“馄饨是一种家常餐食,既普通又不普通。普通在简单方便,不必锅碗瓢盆交响曲,煎炒烹炸样样来,煮上一锅,家人吃上一碗,就是一顿饭。不普通在首先它是一种面食,可以看成北方饺子的替代品,是上海作为移民城市海纳百川的舌尖表现,而且在上海市民家庭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味;说它不普通还在于,如果从拌馅开始做起,包馄饨的过程又可以变成全家齐上阵温馨合作的场景,所以一碗馄饨里融合了家庭的记忆,家人的亲情,融合了上海这座城市给生长于厮的市民留下的乡情,当然也在其发展演变改进的过程中融合了世情。”
作为上海市知联会会员,海派作家何菲参加了上海知联会组织的点映场观影活动。有意思的是,电影《菜肉馄饨》杀青的那场戏,何菲参加了在国际饭店的拍摄。
何菲(左1)与好友参加了电影《菜肉馄饨》在国际饭店的拍摄
作为女性作家和专栏作家,何菲早年以写情感擅长,她分享了自己对于馄饨里感情表达的理解:“在我看来,这种带有海派氛围的暮年相知是动人的。海派情感的基础体温并不高,更侧重心理陪伴与彼此体恤与懂得,露出水面的体积不很夸张,水面之下的体积却有着无法估量的不确定性,在显与藏之间,微妙漂移。给自己和对方以恰当的进退空间和试炼分寸,就像菜肉馄饨里菜与肉,菜肉与皮子和汤底的比重。这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显出他们对情谊的慎重与珍惜。成熟的他们总在等待那个可以刚刚好的表达的时机,菜肉馄饨是个得体的载体,不夸张,很熨帖,也足见用心。它可以是闲食,却能果腹;它可以是主食,也深具闲情逸致;也因此,我想象中在银发年华,历经千帆后,如菜肉馄饨般的感情往往更加风致楚楚。”
王佳彦参加了11月6日晚上电影《菜肉馄饨》在大光明电影院的感恩首映礼
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排片人,资深电影评论人王佳彦(四眼老王)此前参加了电影《菜肉馄饨》在大光明电影院的感恩首映礼。在这位电影评论人看来,虽然去过无数次大光明影院,看过数不清的首映式,而这晚对他而言意义非凡:“我参与演出的电影《菜肉馄饨》在此举行盛大首映,我更有幸与主创人员一同登台。这部电影于一年前启动,从参与剧本讨论,到接下汪先生领导这一小角色,再到多次往返片场,它早已与我密不可分。观影前,我满心忐忑;看完后,却由衷觉得惊喜。影片的叙事如溪流弯弯,平缓流淌间铺展开上海市井百态,独具韵味的沪语更让观众身临其境。生活本如溪流,坎坷亦为歌,两代人的隔阂、同代人的误会,让故事更显真实动人。周野芒、潘虹的精湛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全场三十余次的笑声,印证了它的娱乐质感;而三四场情感戏,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王佳彦认为:“电影剧本改编自金莹的小说,她的改编行云流水;吴天戈导演的执导更趋成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观感;制片顾晓东鞍前马后,为影片的成功功不可没。《菜肉馄饨》无疑是上海出品的又一部佳作,更是沪语电影的又一座高峰。”
11月14日晚曹杨影城,《菜肉馄饨》五位主创、主持人王佳彦(第一排右1)与观众大合影
11月14日晚,王佳彦受邀在曹杨影城为《菜肉馄饨》剧组主持了主创见面会,当晚,五百人的影厅座无虚席。“当五位主创(顾晓东,吴天戈,周野芒,潘虹,陈国庆)一亮相便收获全场热烈欢呼,近一个小时的互动中,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持续高涨——这份滚烫的热情,正是观众对《菜肉馄饨》最真挚的喜爱与认可。”王佳彦说。
截至11月24日下午1点,电影《菜肉馄饨》累计总票房1982.9万
《菜肉馄饨》制片人顾晓东近日向记者表示,电影《菜肉馄饨》目前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地公映,为满足观众需求,接下来将在全国放映。截至11月24日下午1点,电影《菜肉馄饨》累计总票房达到1982万,距离2000万票房大关咫尺之遥,超过47万人次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沪语影片。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