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易烊千玺拿下金鸡影帝后首部上映的作品,又带着戛纳 “特别贡献奖” 的光环,这部电影从定档起就被寄予厚望。
前两天新上映的电影《狂野时代》,大家都看了吗?
作为易烊千玺拿下金鸡影帝后首部上映的作品,又带着戛纳 “特别贡献奖” 的光环,这部电影从定档起就被寄予厚望。
上映三天,票房破亿,本以为能成为年度现象级爆款,可打开各大平台评论区却是铺天盖地的差评。
第一波观众走出影院后,口碑就彻底 “塌了”,“昏昏欲睡”“如坐针毡”“故弄玄虚”,这些刺眼的评价,和破亿的票房形成了强烈反差。
一边是票房破亿的风光,一边是上映就迎来翻车的狼狈,一边是粉丝和部分影评人嘴里的 “艺术杰作”,一边是普通观众骂不绝口的 “年度烂片”。
一部电影既然选择走进大众影院、收割流量红利,就该拿出诚意,而不是用 “高级” 当遮羞布,把观众的时间和金钱当儿戏。
这场票房与口碑的背离,到底是观众不懂艺术,还是电影脱离了大众?
《狂野时代》的预售成绩,放在任何一部文艺片里都算得上“现象级”。
超1亿的预售票房,离不开易烊千玺刚加冕金鸡影帝的热度加持,也得益于片方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
“百年影史致敬”“五重梦境奇观”“30分钟长镜头神作”,这些标签让不少观众抱着“年度佳片”的期待走进影院。
再加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特意为其新增特别奖,称其“充满诗意与创作力量”。
更给影片镀上了一层“高级艺术”的金边。
可当第一批观众走出影院,这份期待就彻底碎了。
“全程懵圈,不知道导演想表达啥”“160分钟的电影,我睡了三次”社交平台上的差评来得又快又狠。
更直观的是票房和排片的断崖式下跌:上映首日票房近8000万,看似亮眼,却伴随着高得离谱的退票率。
大盘退票人次达25.6万,退票率10.5%,某售票平台更是创下15万退票人次、14.8%退票率的惊人数据。
到了次日,票房直接腰斩至3700万,豆瓣开分6.5分,看似不算太低。
但近8.7万评分中,一星二星差评占比接近三成,三星评价占比最高达34.8%,足以说明普通观众的真实感受。
更讽刺的是,豆瓣上不少影评人给出高分,高呼“艺术不朽”,却被网友回怼“别友邻了,直接在朋友圈上映吧”。
片方想把“看不懂”包装成艺术门槛,可观众不买账:“电影不是天书,连基本的叙事逻辑都没有,谈何艺术?”
其实观众反感的从来不是文艺片,而是打着“艺术”旗号的敷衍与傲慢。
《狂野时代》号称以五感构建五重梦境,致敬百年影史,可实际呈现出来的却是碎片化的情节、晦涩难懂的符号堆砌。
毕赣导演强调“感受优于看懂”,可电影作为视听艺术,连基础的共情都做不到,何谈感受?
有观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部电影的烂,不在于高深,而在于装。
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没逻辑的东西包装成哲学,本质就是无病呻吟。”
更让人诟病的是片方的营销套路。
明明是一部受众极窄的实验性文艺片,却靠着易烊千玺的流量号召力,吸引了大量普通观众入场。
这些观众抱着看《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那样有温度、有故事的作品的期待,最终却被满屏的隐喻和符号劝退。
有网友吐槽:“这不是电影,是导演的私人日记,还强行拉着全国观众一起看。”
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营销方式,透支的不仅是观众的信任,更是整个文艺片市场的未来。
毕竟,当观众一次次被“文艺大片”忽悠,下次再遇到同类作品,只会选择敬而远之。
在《狂野时代》的这场口碑风暴中,最尴尬的莫过于主演易烊千玺。
作为刚拿下金鸡影帝的年轻演员,他在片中的付出有目共睹.
一人分饰五角,从哥特风怪物到民国美少年,从还俗和尚到街头混混,跨度极大。
单是“怪物”造型就需要单次上妆8小时,拍摄打戏时还要藏血浆药丸、摔假玻璃,甚至一度弄丢重要道具枪,拍摄过程相当不易。
从成片来看,他的表演确实可圈可点,不同角色的神态、语气都有明显区分。
尤其是“触觉篇”中混混阿波罗的叛逆与温柔,被不少观众称赞“演技在线”。
可再努力的表演,也救不了混乱的剧本。
易烊千玺自己都调侃“世界上最难的谜语是毕赣的剧本”。
连主演都需要长时间磨合才能理解导演的意图,普通观众看不懂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网友就说:“如果不是易烊千玺主演,这片子票房能有一千万吗?”
但流量也是把双刃剑,它让影片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却也让非粉丝观众带着更强的抵触心理。
一旦影片不符合预期,流量明星就会成为“背锅侠”,被吐槽“只会靠粉丝收割票房”。
这已经不是易烊千玺第一次面临这样的困境。
他一直试图摆脱偶像标签,专注于边缘人物塑造。
从《少年的你》中的问题少年,到《送你一朵小红花》的癌症患者,再到《小小的我》中的脑瘫患者,每一个角色都极具挑战性,也让他成功拿下影帝头衔。
可《狂野时代》的争议让他陷入了两难:继续接文艺片,可能会被绑定“故作高深”的标签。
回归商业片,又可能被质疑“放弃演技追求”。
这场口碑危机,对这位年轻影帝来说,无疑是成名后的一次严峻考验。
而导演毕赣的“艺术执念”,是影片口碑崩盘的核心原因。
从《路边野餐》的42分钟长镜头惊艳影坛,到《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一吻跨年”营销争议。
毕赣一直以“实验性”“作者风格”为标签,擅长用梦境、幻觉构建独特的影像世界。
可这次的《狂野时代》,却把这种风格推向了极端,抛弃线性叙事,用大量抽象符号和隐喻堆砌剧情。
有网友评价一阵见血:美其名曰“致敬百年影史”,实则更像一场自我满足的艺术狂欢。
影片号称对应视、听、味、嗅、触五感,讲述“人类不再做梦”的未来故事。
可普通观众既看不懂每个梦境之间的关联,也get不到背后的哲学思考。
还有不少网友说毕赣的作品正在陷入“为了看不懂而看不懂”的怪圈。
《路边野餐》的晦涩中还有真实的乡愁与情感,让部分观众愿意沉浸其中。
而《狂野时代》的晦涩却只剩下空洞的符号,蜡烛、胶片、特雷门琴......
有观众吐槽:“导演把电影拍成了猜谜游戏,可连谜底都藏得严严实实,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谜底。”
这种脱离大众的创作,让文艺片彻底变成了小众圈层的自嗨,也违背了电影艺术的本质。
回顾中国文艺片的发展,从来不乏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推拿》《山河故人》《过春天》等影片,既有艺术表达,又有能让观众共情的故事和人物,证明了文艺片与大众市场并非不可调和。
而《狂野时代》的问题,就在于它既想要文艺片的“高级感”,又想要商业片的票房,却没有找到平衡点。
它用流量明星吸引普通观众,却用晦涩剧情把他们劝退,它用戛纳奖项标榜艺术价值,却忽视了电影最基本的叙事和共情能力。
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婪,最终导致两头不讨好。
《狂野时代》的争议还在持续。
说到底,电影不是导演的私人日记,也不是小众圈层的炫技工具,而是需要与观众沟通的文化产品。
文艺片可以有门槛,但不能有壁垒,可以追求艺术,但不能脱离大众。
真正的高级艺术,应该是“雅俗共赏”,让普通观众能感受到美与情感,而不是用“看不懂”来标榜高级。
创作不能闭门造车,营销不能透支信任,流量与文艺的嫁接需要真诚的内核支撑。
希望未来的国产文艺片,能少一些故弄玄虚的“装”,多一些打动人心的“真”。
少一些自我满足的艺术执念,多一些对观众的尊重与理解,毕竟,观众愿意为好电影买单,但绝不会为“皇帝的新衣”买单。
如果你看了《狂野时代》,不妨说说你的感受,如果你还没看,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一些参考。
电影市场需要不同的声音,更需要真诚的作品,愿我们都能少遇到一些 “昏昏欲睡” 的烂片,多遇到一些能打动人心的好电影。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狂野时代》
来源:水生烟客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