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诗宇,目前担任洛杉矶非营利机构光羽电影的策展总监。光羽致力在美国推广华语电影。十多年来,我们通过电影节、全年放映活动以及发行项目,持续发掘被忽视的优秀华语影片,并促进跨文化对话。同时,我也为多家机构和公司提供市场推广与观众拓展方面的咨询服务,包括KimSti
电影节介绍光羽电影节ALULAFilmFestival(原华盛顿华语电影节DCChineseFilmFestival)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发掘优秀的华语电影,并通过海外展映及相关活动鼓励文化的多样性,为华语艺术实验影像创作提供交流平台。拥有完备竞赛机制的电影节已于2012年-2023年成功举办六届,吸引了全球华语影像创作者的关注。ALULA华语影像回顾展也为北美地区观众集中展映了华语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2024年伊始,光羽电影正式启动了面向北美市场的电影发行和宣传业务。我们期待通过与北美本土院线、流媒体平台、各大电影节展和媒体影评人的深度合作,为我们精心挑选的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影片拓展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多机会。策展人介绍
王诗宇,目前担任洛杉矶非营利机构光羽电影的策展总监。光羽致力在美国推广华语电影。十多年来,我们通过电影节、全年放映活动以及发行项目,持续发掘被忽视的优秀华语影片,并促进跨文化对话。同时,我也为多家机构和公司提供市场推广与观众拓展方面的咨询服务,包括KimStim、KinoLorber、美国史密森尼学会、AcropolisCinema、Metrograph和LandmarkTheatres等,协助他们更有效地与全美的华语观众建立联系。本期邀请到了“光羽电影节”负责人王诗宇老师做客耐观影的专访,来聊聊她与电影节的故事,以及我们对待如今电影节文化的态度。这是一个全部由志愿者运营的电影节,目前主要分为主竞赛入围长短片和特别展映单元,致力于在海外传播来自全球优秀的华语新片与经典作品。它可能是一个很小的电影节,但它是一个足够有态度和方向的一个电影节。采访/文字:齐马不很蓝嘉宾:王诗宇耐观影:您可以跟大家介绍一下光羽电影节是一个什么样的电影节吗?它的大概流程是什么样的呢?王诗宇:光羽电影节是一个全部由志愿者在运营的一个电影节,我们主要关注华语独立制作的电影和艺术电影,可能国内大家对独立电影有一个迷思,一想到独立电影就想到地下电影,但其实在美国它不是这样子的,独立电影的定义更多是制片厂制度外的,大部分是低成本制作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大多会有比较强的作者属性,会比较风格化。所以我们目前关注的就是这样的一些影片。我们电影节的流程其实和其他电影节没什么太大的区别,我们有竞赛单元,也有特殊展映单元,竞赛单元目前有剧情长片、纪录长片、短片、实验电影四个部分,因为我们是全志愿者运营嘛,所以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可以每年做一届,所以目前是两年一届,大概在当年的三月份左右开始针对全球范围内征片,如果你的电影语言大部分是华语或者主创团队里有华人,我们都可以接受。耐观影:光羽电影节的主竞赛入围长短片与特别展映影片的选片路径和方向是什么呢?王诗宇:我们主要分这两个单元是因为每年华语电影确实能出来的就这么几部,我们希望竞赛单元尽量把机会给到一些不那么知名的片子和导演,我们特别希望去挖掘一些可能片子本身不是特别会被国际上电影节所喜欢的片子,或者是它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没有被其他国际电影节选出来。所以说我们的竞赛单元大部分会有个要求,就是你的片子目前来说没有商业发行的计划,或者没有太多发行资源的片子,我们会考虑作为竞赛片放到竞赛单元里面。当然有很多片子其实拍的也很好,可能因为制作团队已经非常成熟,或者在国际上有一些知名度,那样的片子我们就会移到特殊展映环节去放。因为每年我们很难得把评委从世界各地带到美国洛杉矶,所以特殊展映单元里会包含一些评委的片子。我们有时候还会放一些老片修复,像我们今年有《悲情城市》、《小武》、《青蛇》这样的片子,它可能修复过,但它如果是北美的修复版首映,我们也会考虑放到特别展映的候选名单里。耐观影:之前叫“华盛顿华语电影节”,为什么要改名叫“光羽电影节“呢?王诗宇:因为我们团队创始电影节的地方在华盛顿,其实一开始这个电影节的定位就是一个很小的学生活动,所以当时大家也没有特别考虑过这个名字需要有什么特殊含义,就把当地的地名作为了电影节的名称。后来因为特殊原因,我们把电影节搬到了洛杉矶,我们需要面临换名字的问题,然后我们就想说不想再以地名来局限这个电影节了,当时就想选什么样的英文名呢?然后我们就找到了一个英文词,叫做alula,它是鸟翅膀上很小的一个骨头,但它对鸟的飞行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然后我们觉得这个词很有意义,也蛮符合我们电影节的初衷,我们其实就想成为一个很小的电影节。但是我们希望能够真正帮助华语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希望助力它的成长,所以就选用了alula作为我们的英文名。中文“光羽“其实就是意味电影即光,自由为羽。我们希望华语电影能越来越好,也希望通过华语电影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全面,更复杂,更多元的中国。耐观影:光羽电影节未来在选片、单元设置、奖项上会有变化的计划或趋势吗?有可能会增加新的单元或开拓新的板块,比如创投吗?王诗宇:我们是会想要做一些,比如说创投,但其实可能不一定是创投了,可能更像是一个把大家能凝聚到一起的一个平台吧。我们在国外其实看到了有很多很有潜力的作者,也有很多比较有国际视野的作者,这样的团队它更具有国际性,也更具未来性,所以我们是想创建一个平台,能够帮助这样的导演,他们手头的一些国际项目可以落地和发展。但我觉得疫情之后全世界的电影行业都不是那么好,所以目前来说,什么时候要去做这个事儿,还不是那么的明确。其实我们也有在想要不要一直做竞赛,因为做竞赛消耗的人力、物力,资力都还蛮大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奖跟戛纳柏林比那真的就是很小的奖,其实它存不存在无所谓。我们觉得如果未来华语电影包括创作者,他们不再需要由奖项为电影背书,不需要因为这个电影得到了什么奖项。才决定这个电影好不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能就不做竞赛了。我觉得我们现在竞赛的意义可能给一些新导演去帮他们背书。通过评委去给他一个认可,觉得他真的很好,很有潜力。但我觉得最理想的电影创作环境并不是要靠背书才能让他们找到一些资金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特别健康的生态圈。我觉得导演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愿景下导演是不需要电影节的,他也可以找到资金,找到人员去帮他完成作品,我觉得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耐观影:您觉得在做一个电影节、或者策展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王诗宇:其实跟很多人都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做电影节蛮辛苦的,特别像我们这种有自己风格和理想的电影节吧,不说大家从这里面能够得到什么金钱回报,我们不自己贴钱就算不错的了。以及我们能在这里得到很光鲜亮丽的回报吗?其实也没有。所以说我觉得做电影节就是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电影节,初心在哪,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精力来做这个事儿,要把方向找清楚。开始一个电影节很简单,但如果要把它持续做下去还蛮难的。因为它很小,它不像A类有很大的市场,或者有其他的经济利益在背后支撑,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好我们这个电影节它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这是我们一直在反复问自己的一个问题。而且我们每年主题会不一样。可能会根据时代的一些变化,包括华语、国际市场对于独立电影、艺术电影的变化去不断改变我们的策展方向,与时俱进。耐观影:您在策展过程当中遇到过最大的困难或挑战是什么呢?王诗宇:我觉得第一就是版权上面,特别是现在国外老片市场非常火爆的情况下,很多国内的老片我们是非常想拿过来给大家看一看,因为确实不差,我们以前的电影拿出来真的可以跟国际上的电影比一比。我们之前聊过华语电影它到底小众还是大众,其实我们觉得它并不小众,很多有名的导演都受过华语电影界的熏陶和影响。比如杨德昌导演的片子影响力非常大,你说他小众嘛?他一点都不小众,但当他拿到市场上要给普通观众看的时候,就蛮小众的。所以我们很想找更多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片子,比如像《错位》《大闹天宫》这种商业上更成熟的作品,对于普通观众接受起来可能更容易。因为版权的复杂性吧,我们真的花了很大的心血去找,谁是版权方,包括片子也蛮贵的。耐观影:虽然近几年国内的独立电影节在以一个相对蓬勃之势的状态在不断发展中,但不论是国内大学策展专业环境还是电影节成熟度来说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您想对热爱电影节策展或未来有电影节策展梦想的同学提哪些建议呢?王诗宇:之前进来做策展的时候,说实话我们都不是专业学策展的,就是怀着一颗对电影特别热爱的心。其实策展谁都能做,你说一定要有非常高的文化要求吗,一定要刷多少片吗,我觉得不一定。而是你要如何把你自己的品味和你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把它做成一个能够衔接给观众,能够让观众找到归属感的这么一个活动,我觉得就可以。所以我建议大家不管是想学策展的朋友,还是正在创作的作者,大家就用心的去生活。我觉得只有用心的去生活,你才能知道大家想看什么,大家关心什么。能够跨越语言,跨越文化,能够衔接世界各地的人的唯一的东西,我们每天的生活和人性,这个东西是学不来的,是要靠大家从生活里面去体会的。所以我觉得大家都要沉下心去好好的生活,去体验生活,从生活里面去找自己想说什么,你总会找到愿意聆听你的那群人。排版:林麟原标题:《对谈光羽电影节负责人:我们就想成为一个很小的电影节》 来源:阿宝侃电影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