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硬核的女性导演,选择去拍核恐惧题材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24 05:00 1

摘要:影片一开头的题记,似乎已然奠定了其架空的基调:“冷战结束时,全球大国一致认同,减少核武器数量,世界就会变得更和平,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在凯瑟琳·毕格罗的电影里,安全从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幽灵般的幻觉,而她的新作《炸药屋》则讲述了一场幻觉的崩塌。

影片一开头的题记,似乎已然奠定了其架空的基调:“冷战结束时,全球大国一致认同,减少核武器数量,世界就会变得更和平,那个时代已经结束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t73r5peb

在现实的动荡之外,影像层面的核恐惧却再度被唤醒。从《碟中谍8》的AI核危机,到《炸药屋》无源的核威胁,这种议题的复现,像一枚从沉睡中苏醒的定时炸弹,毕格罗敏锐地抓住这种心理,让18分钟的倒计时成为终结世界的心跳。

毕格罗不是第一次拍战争片,但这是她第一次把战场设在国家的中枢神经。继《拆弹部队》的战地真实、《猎杀本·拉登》的权力迷宫之后,《炸药屋》把镜头对准那群坐在屏幕前、操控国家命运的人:总统、将军、顾问,他们被困在一个自行运转的机器里,像是被自己制造的系统反噬。

这是一部时代电影,也是一部症候电影。它讲的不只是核危机,更是信任与权力之间那条濒临断裂的线,不客气地说,它或是我们这个年代的《奇爱博士》。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t75I2EbH

电影《奇爱博士》剧照

01

从冷战的幽灵到当下幻影

一枚无源的核弹向美国本土发射,18分钟后即将击中芝加哥,千万人的生命危在旦夕。

相比凭空虚构出的核噩梦,它更像是半个世纪前冷战电影的幽灵回声。

影史上这样的创作并非少数,甚至出现了两个大师同时创作的现象。1964年,除了库布里克广为人知的《奇爱博士》,吕美特的《奇幻核子战》也触及了这一题材,电影讲述了在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的演习中,因电子干扰导致轰炸机编队误判指令,向莫斯科推进,在无法召回机组的情况下,最终司令部提出美军自行摧毁纽约,以避免全面核战争。

《炸药屋》继承了它的紧迫现实感,却又代入现代结构,它让战争不再是两个阵营的对峙,而是一种秩序的崩解。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t76aObIT

在毕格罗的理解中,冷战早已结束,“敌人”这个概念却还在。《炸药屋》的核危机,没有明确的对手来源,导弹的来源被刻意模糊,正因没有明确的敌人,一切反而更像噩梦。

这样一来,影片选择的叙事方式便新颖许多,让恐惧来自内部,来自系统自身的错误。这让它在结构上更冷酷,也更接近吕美特的现实主义恐惧,只是毕格罗把那种恐惧从道德选择层面转移到了制度层面。

影片的结构也颇为有趣,对单一事件选择三重视角的罗生门叙事,也被戏称是美国版《金刚川》。这种重复叙事,正是毕格罗在当代语境下对冷战电影的更新。

她抛弃了对敌意的描绘,把焦点放在体制的自反机制上,也因此,《炸药屋》不仅仅继承了冷战的语法,更揭露了后冷战时代的幻觉。

02

制度自燃与个体的困境

《炸药屋》的倒计时三次归零,银幕上并没有出现核爆炸的光,有的只是开头的一次警告式的幻象。观众等待的毁灭并未到来,反而被迫面对一种反高潮的、漫长的空白。

回到影片的章节叙事,开头第一章的名字颇有趣味——轨道倾斜角变平,这是导弹飞行姿态中的关键参数,当轨道倾斜角变平时,意味着其已经完成上升段、即将开始锁定目标、准备下坠打击。

这就是毕格罗的天才之处,她把一个技术术语拍成了末日前的呼吸。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t78aTV7U

在这一幕中,毕格罗的镜头几乎没有情绪,手持摄影跟随屏幕闪光,快速变焦、紧促、无章,持续不息。在弦乐的伴奏下,信息在屏幕上闪烁、人员在不停报告。

丽贝卡·弗格森饰演的沃克上尉台词寥寥,却精准呈现了那种被困在责任中的恐惧。这个角色似乎继承了《猎杀本拉登》中杰西卡·查斯坦饰演的玛雅那种干练坚韧又带着一丝温情的形象,又或是毕格罗在作品中常伴的自我写照。

在第一章完成氛围的铺陈后,第二部分要去强化这种枪膛中的爆裂。在军事角力之外,这部分的历史小细节显得有趣许多,在指挥部的空气越发凝重的同时,影片突然切到户外的葛底斯堡战役纪念演练。

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内战时期的重要战役,其背后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和平。放在《炸药屋》的语境下,则与芝加哥千万人口的存亡形成对应,从内战到冷战,从枪炮到核按钮,始终在不断重演自己的历史幻觉。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t79vZDmh

这也是影片的核心逻辑,冷战结束,战争不再发生在国土疆界上,而发生在历史叙述、国防预算、电视转播中,葛底斯堡的重演成为国家心理的隐喻,那些假枪和笑声,就是对真正战争的麻醉。

他们用仪式延续秩序,用重复消化恐惧。而当导弹真的来临,他们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停止表演。

在猛烈的批判之后,第三部分显得温和了许多,毕格罗让镜头重新回到白宫,那座象征秩序的建筑,如今成了最危险的地方。这部分紧扣总统视角,作为系统中知道导弹危机最慢的人,他始终被困在信息延迟中,身为最高权力者,他拥有最终反击的决定权,但他对于反击的迟疑,也构成了影片最大的悬念。

影片结尾最黑色幽默的一幕,总统被递上一份核反击方案的菜单,上面的反击程度被定义为烹饪程度——三分熟、五分熟、全熟。世界毁灭的选择被简化为熟度,战争被降格为一种儿戏,在这种情绪下,制度自燃即刻内化于观众心中。

03

反战之后:美国例外主义的裂缝

诚如毕格罗过去的创作,《炸药屋》同样也是一部反战电影,但这次她反的不是战争本身,而是那种“自以为能控制战争”的幻觉。毕格罗继承了美国反战电影的传统,却无法逃脱美国叙事的边界。

她批评体制,却仍然把体制当作主体去凝视,她拆解权力,却始终从权力的角度去说话。于是影片在反思的姿态下,又构成了一种新的自恋。

这种悖论在结尾的处理上更是尤为明显,毕格罗拒绝让导弹真正爆炸,也拒绝让世界终结,她保留了那个悬停的时刻,让末日成为一种可控的危机。

而正是这种可控性,暴露出影片无法走出美国例外主义的底色,即便灾难降临,美国仍然是那个有资格拯救世界的国家。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t7CODhpU

而这也正是毕格罗创作的矛盾之处。她极度理性、擅长控制,把混乱拍得井井有条,这让她成为好莱坞少数能把战争拍得冷峻的导演。她质疑权力,却仍然依赖权力的影像语法,大特写、低饱和、精密调度、权威视角。这样的表达让《炸药屋》有一种奇特的气质,它看似是表达失控,却被控制得近乎完美。

而影片的议题,也让人想起她早年的《霹雳蓝天使》(Blue Steel)或《末世纪狂潮》(Strange Days),她始终痴迷于权力与感知的关系,镜头的凝视永远带着一种技术化的人性。

这种冷感的自觉,是她作品的锋利所在,也可能是她创作的盲区。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t7DEPZ73

在一个被算法、政治与危机共同驱动的世界,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是真实的安全?或者,安全这件事本身,是否早已成为一场精密的幻觉?

毕格罗拍的从来不是政治,而是信仰,她拍的是人类在体制面前的渺小与倔强。

只是,在这个后真相的年代,当一切灾难都能被拍成惊悚片,被算法推送、被流媒体切割,我们仍然要问,影像还能反抗什么?

杜晋宇

责编 柴颖瑞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