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狂野时代》上映后持续统领市场,后面跟着《鬼灭之刃》《惊天魔盗团3》《铁血战士:杀戮之地》三部进口片,这四部电影拿走82%的排片占比和超过90%的票房占比,其他同期上映的几十部电影,连汤都喝不到。
《狂野时代》上映后持续统领市场,后面跟着《鬼灭之刃》《惊天魔盗团3》《铁血战士:杀戮之地》三部进口片,这四部电影拿走82%的排片占比和超过90%的票房占比,其他同期上映的几十部电影,连汤都喝不到。
这些电影中,有一些是《浪浪人生》《浪浪山小妖怪》这样获利准备下映的电影,也有一些低成本只是捎带上映走个过场便于申请补贴、奖励的国产影片。最惨烈的当属任达华、邓丽欣主演的《红豆》,上映9天累计票房还不到60万,片方分账20万出头,还不够覆盖主创多地路演的成本。电影年初在香港上映,也只卖了200万港币,不用说演员片酬,拍摄的开销都不够吧!
香港票房不佳,时隔九个多月终于谋求内地上映的机会,本来想着可以卖点票房让资方回血,不曾想20万还不够宣发成本,最终亏更多。这是今年港片又一血亏的典型案例。
这样的结果不免遗憾。港片逐年减产,时至今日,张继聪都开始担忧香港电影金像奖很难延续下去,因为快没有电影申报参选,或许可以考虑两年办一次;而金像奖主席尔冬升也坦言金像奖招不到商,恐怕要缩小举办规模。市场低迷、日益萎缩,就连广告商都看不上了,这和电影减产形成恶性循环,真可谓看一部少一部。
而《红豆》,恰好是原汁原味、讲述港人港事的纯正港片。
电影聚焦九龙城的粤式糖水店“张兴记”,妻子过世让波澜不惊的家庭轰然崩塌,父亲和一儿一女三个人各有心结,子女追求理想和自己的事业,父亲想方设法将糖水店继续经营,代际关系和无法扭转的城市更新,成为这个家庭难以逾越的两个难关。
《红豆》就像是小号的《岁月神偷》,街景的铺陈和对港味儿的输出,又会让人不时想起杜琪峰的《文雀》,旧时的九龙城、启德机场还在运行时城市里低空飞行的客机,半空中引擎的轰鸣盖过了交谈的声音,有岁月痕迹的糖水店里那一碗红豆沙和操着纯正粤语的老街坊,《红豆》的味儿,太正了。
但上映9天,不到60万的票房,说明《红豆》不但吸引不了当下主流观众,甚至也被港片迷抛弃了。
写到这里,不禁再次想起老生常谈的那四个字:港片已死。
港片真的死了吗?我的结论是快死了,但也可能不会死。
2025年就快结束,但回顾这一年,其实不乏港片上映,这些影片里有成有败,有惊喜也有失望。
第一部当属徐克导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春节档卖6.89亿算是失败,但若划归到港片范畴则是显著胜利。
肯定有人会质疑,这部不算港片啊!中影主控、内地资金、内地拍摄,就连主演肖战和庄达菲也不是香港演员。
这正是我想说的,以徐克为代表的香港导演北上多年,说起来徐克进军内地都超过20年了,合拍片大潮伊始,他监制及编剧的《散打》就在内地上映。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虽是内地公司出资,但电影里流着港片血液——徐克执导并担任动作设计,电影内核是港片拍了多年的武侠。只要徐克不息影,在他这港片就不会死,会以“移花接木”的形式存在于合拍片中。
后面则是票房不温不火的《猎狐·行动》和刘伟强的《水饺皇后》,这两部和徐克的电影一样,都是合拍电影,也都用了内地演员主演,在题材和制片流程上有新的探索,有了马丽加持,《水饺皇后》票房卖到4.19亿,和《射雕》一样,证明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主演就会有票房基础,是不是武侠、讲的是香港还是内地的故事,没那么重要。
之后票房153万的《临时决斗》、票房超过12亿的《捕风追影》,和这次更惨烈的《红豆》,一次次给香港电影“上课”,延续老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模式,已经完全走不通了。《捕风追影》是很有港味儿的电影,导演杨子也是资深港片迷,他用新的思路和创作手法,用眼花缭乱的剪辑强化电影爽感,吸引观众买单,而《临时决斗》《红豆》则是另一个极端,过时、沉闷、老套、毫无新意。这样的怀旧电影,不管在内地还是在香港本土都已经被观众抛弃。
可以说《红豆》又给港片上了一课,这么拍电影真的行不通了。老一套思维和创作的路径依赖只会把路越走越窄,试想一下,如果徐克拍《射雕》时,不走他自己坚持的魔幻特效路线,而是像《捕风追影》这样拳拳到肉、刀刀见血,是不是票房会更好?
最后我想说,票房再差,《红豆》也代表着港片还在喘上一口气,至少到这里港片还没死。而电影的导演邹颖也还年轻,还有拼搏的机会。而且,年内还有即将上映的《内幕》、刘德华和谢霆锋的《怒火漫延》,以及对标《突袭2》的《火遮眼》,还是要多给港片一点信心。
来源:光影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