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时代》:一场看不懂的狂欢,还是电影艺术的突围?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3 13:46 1

摘要:2025年11月22日,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舒淇领衔主演的《狂野时代》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这部预售票房破亿、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特别奖得主,却在首映后引发了两极分化的口碑风暴——“看不懂”成为社交媒体上最醒目的标签,甚至登上热搜榜。有人称其为“年度最烧脑神作”

2025年11月22日,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舒淇领衔主演的《狂野时代》正式登陆全国院线。这部预售票房破亿、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特别奖得主,却在首映后引发了两极分化的口碑风暴——“看不懂”成为社交媒体上最醒目的标签,甚至登上热搜榜。有人称其为“年度最烧脑神作”,也有人直言“如坐针毡,智商被碾压”。这场争议背后,究竟是观众审美惯性的溃败,还是电影艺术对商业逻辑的勇敢突围?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C98j2ysf

一、看不懂的狂欢:一场感官与思维的双重冒险

《狂野时代》的叙事结构堪称“反套路”教科书。影片以六个篇章对应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及思维六重感官,将易烊千玺饰演的“迷魂者”置于一个未来世界——人类已丧失做梦能力,唯有他沉迷于梦境幻觉,被舒淇饰演的“大他者”潜入意识追捕。这种设定本身就充满了哲学隐喻:当现实成为枷锁,梦境是否才是真正的自由?

然而,真正让观众“看不懂”的,是毕赣对叙事逻辑的彻底解构。六个篇章看似独立,实则通过碎片化的闪回、预言式镜头和超现实场景交织成一张意识之网。例如,在“听觉篇”中,易烊千玺化身谍战美少年,手持特雷门琴(一种无接触式电子乐器)在炮火中演奏,音乐与爆炸声形成荒诞的交响;而在“味觉篇”中,他成为还俗和尚,与“苦妖”父亲上演一场弑父悲剧,断牙的特写镜头成为“最苦之物”的象征。这些段落如同拼图,观众需自行拼凑出主角的五重身份与百年轮回。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C9KMnTwi

更令人眩晕的是影片的时空跳跃。从民国鸦片馆到未来废土城,从谍战密室到末日街头,毕赣用4:3画幅、倾斜构图和手持抖动镜头,将观众拽入一个既华丽又窒息的视觉迷宫。有观众形容:“看《狂野时代》像在做一场高强度脑力瑜伽——刚适应了民国滤镜,下一秒就被赛博朋克霓虹刺瞎眼;刚理清角色关系,又被一段35分钟的长镜头甩得晕头转向。”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C9PKj91g

二、看不懂的背后:电影艺术的“自救”与观众的“审美惰性”

《狂野时代》的争议,本质上是电影艺术与商业逻辑的碰撞。在短视频解说一切、微短剧即时满足的当下,观众早已习惯“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速食文化。而毕赣却反其道而行之,用160分钟的片长、非线性叙事和晦涩隐喻,构建了一座“拒绝被解读”的影像迷宫。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C9ogBf2y

这种“不友好”并非偶然。毕赣曾坦言:“电影不该是服务观众的商品,而是导演与世界的对话。”在《狂野时代》中,他延续了《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诗意美学,却将视野从贵州山村拓展至百年中国史。五个梦境对应五个时代,从民国到未来,从战争到饥荒,从经济腾飞到技术异化,每个篇章都是对集体记忆的解构与重构。例如,“嗅觉篇”中易烊千玺饰演的骗子与孤儿合作行骗,最终产生真父女情,暗喻着经济腾飞时代人性的异化与救赎;而“触觉篇”中混混与吸血鬼的末日逃亡,则是对技术吞噬人性的终极叩问。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C9yWHrJD

然而,这种“高密度”表达对观众提出了极高要求。当电影不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邀请观众共同完成一场审美越狱时,部分观众选择了逃离。有网友吐槽:“看《狂野时代》像在做阅读理解,而且是没有参考答案的那种。”但也有影迷反击:“看不懂?那就对了!毕赣从来就没打算让你‘看懂’,他只想让你‘感受’。”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CA3SCyHH

三、看不懂的价值:当电影拒绝被“降维”

尽管争议不断,《狂野时代》的艺术价值却得到了国际认可。烂番茄新鲜度89%、IMDB评分7.3、戛纳电影节特别奖,这些数据证明,毕赣的“狂野实验”并非自嗨。外媒盛赞其“用明星演员坚持非大众化表达”“在商业与深度间完美突围”,而国内影评人则将其视为“华语科幻的诗意革命”。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CAHGLdt9

影片中最具颠覆性的,是对“电影本体”的解构。毕赣通过“大他者”(舒淇饰)这一角色,将导演视角直接植入叙事——她既是追捕者,也是观察者,更是“取景框后的作者”。当易烊千玺的机械手指触碰蜡染纹理,当舒淇在破碎镜面前凝视自我,影片完成了对电影艺术的终极叩问:在技术吞噬人性的时代,何为真实?何为电影?

这种“元电影”的尝试,让《狂野时代》超越了简单的叙事层面,升华为一场关于存在主义的哲学思辨。正如影评人所言:“看不懂《狂野时代》,不是观众的失败,而是电影的胜利——它拒绝被降维成娱乐消费品,而是坚持作为艺术品的尊严。”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CAm9Yrkp

结语:看不懂,或许是电影最后的浪漫

在算法推荐、流量至上的今天,《狂野时代》的“看不懂”显得尤为珍贵。它像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晦涩隐喻的叙事和颠覆传统的美学,捍卫着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纯粹性。或许,我们不必急于“看懂”它,就像不必要求一首诗提供标准答案,不必要求一段音乐讲述完整故事。

正如毕赣在首映礼上所说:“人的生命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通过五种感官穿越一个世纪,目的就是希望大家重构复活复杂的自我。”《狂野时代》的看不懂,或许正是我们重拾审美勇气、拥抱复杂性的开始。毕竟,在这个被简化与速食统治的时代,一场看不懂的狂欢,何尝不是电影最后的浪漫?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1CBH834Nj

来源:李浅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