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7日,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学校影像传媒学院与校党委宣传部联合承办的“光影鉴史——中国二十世纪摄影名家作品展”正式面向公众展出。作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课程建设与科研框架下的重要实践,本次展览梳理、呈现了吴印咸、罗光达、郎静山、金石声、骆伯年五位摄影名
11月17日,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学校影像传媒学院与校党委宣传部联合承办的“光影鉴史——中国二十世纪摄影名家作品展”正式面向公众展出。作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课程建设与科研框架下的重要实践,本次展览梳理、呈现了吴印咸、罗光达、郎静山、金石声、骆伯年五位摄影名家的百余幅珍贵作品,以光影鉴史,共同串联起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图景、文化思潮与艺术实践,为理解当时的时代面貌提供了多样态的视觉档案。展览深度融入“第二个结合”的时代要求与学校“三人民”艺术观教育理念,在呈现百年社会图景的同时,搭建起艺术育人的实践平台。《光影鉴史》展览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协办,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也获得了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离退休工作处、影像传媒学院关工委的协助。
出席本次展览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包括: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扈强,副院长俞剑红,纪委书记刘新军,副院长童雷、李伟、潘若简,各院系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学校离退休老教师代表;罗光达先生的家人罗尼尼女士,骆伯年先生的家人金酉鸣先生及伯年艺术空间创始人也出席了开幕式。开幕仪式由影像传媒学院院长、本次展览总策展人曹颋主持。
曹颋教授主持开幕式
扈强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吴印咸和罗光达两位摄影家在北京电影学院发展建设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勉励师生赓续学校“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校训精神,在艺术创作与育人实践中勇担使命。
扈强院长致辞
科研处处长林韬在发言中肯定了《建设中国摄影史知识图谱》科研团队的工作,并鼓励师生在科研与实践中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专业相结合,做出专业价值与文化价值并重的成果。
林韬教授致辞
在开幕式中,吴印咸先生、罗光达先生的家人向北京电影学院校史馆赠送吴印咸代表作《白求恩大夫》和罗光达代表作《太行山上》。罗光达先生女儿还向学校图书馆赠送《人民战争必胜一抗日战争中的晋察冀摄影集》《冀热辽烽火》《罗光达摄影作品论文集》等珍贵的摄影画册。郎静山基金会向影像传媒学院赠送了郎静山代表作《春树奇峰》等15幅作品。
作品赠送仪式
开幕式结束后,影像传媒学院教授,也是本次展览的展览统筹朱炯为嘉宾和观众进行了详细导览。
朱炯教授为嘉宾观众导览
吴印咸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跨越上海时期的美学探索、延安时期的革命记录以及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生动写照,构成了一部视觉化的中国革命史。罗光达曾任晋察冀画报副社长,他的镜头忠实记录了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生产、生活和战斗场景,其中开国大典的珍贵影像更是中华民族命运历史性转折的见证。二十世纪的中国历经战火与革命,中国人民在历史洪流中谱写了祖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恢弘篇章。本次展览以影像为证,揭示了我党的文艺工作与中国革命、建设伟大实践的同频共振,诠释了摄影艺术为民族奋斗历程所镌刻的不朽丰碑。
《呐喊》1935年 吴印咸作品
《白求恩大夫》1939年 吴印咸作品
《晋察冀军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会场一角》1944年 罗光达作品
《 太行山上》 1940年 代 罗光达作品
郎静山独创的“集锦摄影”,将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与摄影技法融合,使中国美学精神在现代影像艺术中焕发新的生机。金石声作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奠基人,其摄影作品体现了对中国社会现代性发展的深刻观照;骆伯年的作品风格独特多变,既有中国画意摄影的韵味,又融入了西方现代主义摄影的前卫元素,其超前的实验性作品推动了摄影从技术向艺术的转变。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家群体的艺术实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中国摄影推进第一个发展高潮,彼时中国摄影家在借鉴西方视觉样式的同时,也做出了诸多链接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和视觉的尝试,走出了一条扎根民族文化沃土,又兼具国际视野的中国摄影发展道路,呼应了今天中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
《春树奇峰》1934年 郎静山作品
《同济大学学生跳水》1930年 金石声作品
《无题》1930年代 骆伯年作品
本次《光影鉴史——中国二十世纪摄影名家作品展》由“建设中国摄影史知识图谱”校级科研项目团队执行策展工作。该科研项目及展览从属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课程建设与科研的大框架,旨在从社会变革、美学发展、文化传承等维度梳理中国摄影史,让历史的影像照见影像的历史,展现近现代中国摄影的丰富面貌和深刻美学价值。展览遴选五位摄影家的创作实践,意在凸显摄影这一现代媒介在历史书写与社会建设中所能发挥的独特力量,透过摄影我们得以见证中华文化如何在历史的波澜中坚守与复兴,并不断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
开幕式嘉宾合影
据悉,展览将持续面向公众开放。北京电影学院也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持续深耕“第二个结合”引领下的艺术育人实践,把展览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艺术观教育的优质素材,让光影不仅成为记录历史的载体,更成为培育新时代艺术人才、担当文化使命的桥梁,为建设文化强国注入光影力量。
展览现场
来源:中国摄影家杂志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