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剧本源自李宽定的同名小说,1984年由两位农村青年改编后被导演黄健中看中。黄健中被小说中女性命运的描写打动,为贴合主题还查阅了多部婚姻史书籍,并融入甲骨文等文化元素。影片总预算仅十几万,其中5000元专门请专家制作浮雕,用于呈现女性的来历与一生,为影片奠定历史
1985年上映的《良家妇女》,其拍摄藏着剧本打磨、选角波折、艺术创新等诸多故事,最终成就了这部在国内外获赞的作品。
剧本源自李宽定的同名小说,1984年由两位农村青年改编后被导演黄健中看中。黄健中被小说中女性命运的描写打动,为贴合主题还查阅了多部婚姻史书籍,并融入甲骨文等文化元素。影片总预算仅十几万,其中5000元专门请专家制作浮雕,用于呈现女性的来历与一生,为影片奠定历史文化基调,这一设计是小说中没有的原创内容。
黄健中最初想找柔弱气质的演员演女主杏仙,脑海中先浮现丛珊,可两次见她都因她充满朝气的学生模样没认出。经谢晋强烈推荐,他最终敲定丛珊。而当时丛珊刚毕业在话剧院排话剧,外出拍戏可能被开除,黄健中沟通后北影厂承诺若其被开除便接纳她。此外,黄健中原想让潘虹演婆婆,经米家山建议更换人选,最终选定张伟欣,她毫不犹豫接演,这份信任也让她凭此角色斩获国际影展奖杯。
剧组到贵州体验生活,黄健中还结识当地青年雕塑家,让其制作了片中所有石刻雕像。摄影上采用大量人物特写镜头,这在当时十分少见,摄影师云文耀善于捕捉人物心理,用特写放大角色情绪。疯女人这一原创角色,是黄健中借鉴布莱希特间离效果设计的,她象征着寨中所有苦难妇女的影子,与杏仙的半脸对视镜头,成为极具先锋感的经典画面。
影片要展现女性欲望却无直白镜头,而是用疯女人雕刻的半裸女性雕像、三嫂去溶洞求子等场景做性隐喻。这种含蓄表达既符合当时创作环境,又深刻传递内核。比如杏仙将雕像埋在谷堆、开炳用红布包银戒悄悄传递爱意等细节,既贴合角色心理,又让情感表达更具张力,连比利时馆长都称赞其是充满性意识却无相关镜头的优秀作品。
来源:陇东漫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