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的镜头落下,毕赣握着戛纳特别奖的手还没捂热,豆瓣 6.5 的评分却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狂野时代》的票房海报上。2.77 万观众打出的 "C 型评分" 堪称罕见 —— 近半观众给了一星二星,骂它 "晦涩到睡过去";另有 15.6% 的观众狂打
当易烊千玺一人分饰五角的镜头落下,毕赣握着戛纳特别奖的手还没捂热,豆瓣 6.5 的评分却像一盆冷水浇在了《狂野时代》的票房海报上。2.77 万观众打出的 "C 型评分" 堪称罕见 —— 近半观众给了一星二星,骂它 "晦涩到睡过去";另有 15.6% 的观众狂打五星,称其 "电影史级别的视听革命"。一边是国内观众的集体吐槽,一边是海外烂番茄 90% 新鲜度、MTC82 分的封神好评,这场评分撕裂战,到底是毕赣飘了还是大众审美跟不上了?
豆瓣 C 型评分背后:一半人睡过去,一半人看疯了
打开《狂野时代》的豆瓣评分页,那根畸形的 "C 型曲线" 比电影本身更有话题性。34.8% 的观众咬牙打了二星,18.4% 直接给出一星,这两个群体加起来占了半壁江山,成为评分的绝对主力;而五星好评仅占 15.6%,牢牢盘踞在评分榜的另一端,形成尖锐对立。有网友精准概括:"这电影的口碑就像南北甜咸之争,没有中间派,要么奉为神作,要么骂到拉黑。"
差评阵营里,"看不懂" 是最高频的吐槽。影片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段梦境叙事,不少观众表示看到第三段就彻底掉线:"中途去了趟厕所,回来发现完全不影响理解,因为根本没逻辑可言"" 故事像逛漫展,各种符号堆在一起,不知道想表达啥 "。更引发争议的是那 35 分钟长镜头,被网友讽为" 空洞炫技 ":" 镜头晃得我晕车,除了拍易烊千玺走路就是拍树叶,不知道意义何在 ",甚至有人翻出毕赣前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吐槽他" 沉迷自我表达,早就忘了电影要讲故事 "。
但在五星党眼中,这些 "缺点" 恰恰是神作的证明。易烊千玺的演技更是被吹爆,他在片中饰演佝偻怪物、江湖骗子等五个角色,从肢体形态到声线语气跨越 40 岁年龄差,有观众感叹:"前一个镜头还是畏畏缩缩的怪物,下一个就变成油滑的骗子,这变色龙式演技直接封神"。支持者更看重影片的哲学深度:"味觉篇的禅意救赎,触觉篇的末日浪漫,把存在主义讲得既高级又戳心"。
国内外的评分差异更把争议推到顶点。豆瓣 6.5 分的同时,海外 Letterboxd 给出 3.7/5.0(约 7.4 分),烂番茄新鲜度高达 90%,MTC 均分 82 分,戛纳评审团更是盛赞其 "充满奇特创造力"。有网友调侃:"难道是国外观众比较懂艺术,还是国内观众被剧情片养刁了胃口?"
争议本质:顶流带火的文艺片,注定水土不服?
这场评分大战,表面是对一部电影的评价分歧,实则是导演毕赣的前卫艺术表达与大众观影习惯的正面碰撞,而易烊千玺的 "顶流效应",则让这场碰撞的声量放大了十倍。
毕赣的电影从来就不是给普通观众拍的,碎片叙事、符号隐喻、超现实梦境,这些强烈的作者风格,本就自带高观影门槛。但这次他选了易烊千玺当主演,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易烊千玺的顶流身份,吸引了大量不常看文艺片的粉丝和路人观众,他们带着看《长津湖》《奇迹・笨小孩》的期待走进影院,想看到一个逻辑清晰、情感饱满的故事,结果却撞上了毕赣的 "梦境迷宫"。
就像网友 "一颗小虎头" 吐槽的:"小红书上都说不用看懂,享受视听就好,但我就是来看故事的啊!" 这种预期落差,让很多观众把 "看不懂" 转化成了 "烂片" 的评价。而那些本来就喜欢毕赣风格的文艺片爱好者,却因为易烊千玺的加入,觉得影片多了几分大众化的温度,反而更加买账。顶流粉丝、文艺片影迷、普通路人三种群体挤在同一个影院里,口碑能不撕裂吗?
最后说句大实话:这电影到底值不值得看?
其实 6.5 分既不是对《狂野时代》的贬低,也不是对它的高估,而是作者电影与大众审美错位的必然结果。戛纳特别奖证明了它的艺术价值,国内的差评也暴露了它的叙事短板。与其争论 "谁不懂电影",不如先搞清楚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看这部片。
先给三类人画个重点:必看人群—— 追求沉浸式视听体验的人,胶片装置和东方禅意场景能让你看呆;喜欢哲学思辨的人,存在主义和梦境隐喻会让你越想越有味道;易烊千玺的演技粉,五重人格的蜕变绝对能让你吹爆。避雷人群—— 只爱强剧情逻辑的人,别去给自己找罪受;对《地球最后的夜晚》无感的人,这部只会让你更失望。
最后记住易烊千玺说的那句话:"把它当一幅画欣赏,感受美就够了。" 如果能放下 "必须看懂" 的包袱,或许你能在毕赣的梦境里,找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然,要是你只想图个乐呵,那还是去看喜剧片吧,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得懂毕赣的浪漫。
来源:随性的海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