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大文学院那个电影学专业,说出来名字挺响,实际挺冷门,连学校里不少同学都搞不清楚是干嘛的。
中国人民大学这个冷门电影学专业,这几年学生都跑去啥地方了
人大文学院那个电影学专业,说出来名字挺响,实际挺冷门,连学校里不少同学都搞不清楚是干嘛的。
三教那边电梯口的牌子上写着“电影学(艺术学)”,路过的人瞟一眼就走了,不晓得里面一年才收四五个人,研究的不是拍短视频,是电影理论、电影史、电影文学那一套,书一摞摞堆得比人高。
时间拉回2020年,那会儿疫情刚闹起来,电影学院都关着门,这帮电影学硕士天天戴着口罩在宿舍看黑白片写论文。
家里人一开始都挺迷茫,父母在电话那头问一句:学这个以后能干啥,真的是正儿八经工作吗。
学生自己说不准哦,导师在群里就一句:先把论文写好,其他慢慢来。
结果一毕业,方向倒还挺多。
有人直接冲海外读博,去南洋理工、早稻田、伦敦国王学院、英国女王大学。
拿到全奖那几个,手里一摞厚厚的材料,雅思托福成绩、研究计划、教授回信,打印店老板看了都说一句:这小姑娘小伙子太能折腾了。
家里亲戚听说去国外念电影相关的博士,一开始还觉得是去学拍戏,后来看到奖学金数额,态度马上变了,开始在饭桌上夸:可以可以,还是书读得值。
也有去中央媒体的。
进新华社《半月谈》和经济日报《证券日报》的那几个,前一年还在六教小教室里对着电脑改选题,第二年就开始写全国都在看的稿子。
老家亲戚加完他们微信,天天转发文章到家族群,说:这是我们家娃写的。
不晓得整篇是不是他写的,反正面子有了。
互联网那拨就更有意思。
去了腾讯当产品经理的,毕业那天还在操场边喝奶茶,聊起用户留存、内容策略,头头是道。
跑美团、阿里做内容运营的,白天给别人规划内容节奏,晚上回家刷着自己曾经分析过的数据,嘴里嘀咕一句:换言之,还是得懂人心。
爸妈其实搞不懂什么叫运营,就看他工资条,心里大概有数。
电影学对口的去向也不少。
去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的那个男生,整天泡在胶片堆里,手上戴着白手套翻拷贝,朋友圈偶尔发一张仓库照片,配一句:今天又遇到一卷老片。
跑壹心娱乐、国家大剧院、北京演艺集团的那几个,基本一年四季在剧场、在片场、在排练厅,各地飞来飞去。
家里长辈打电话,总是问一句:你到底是在上班还是在玩,说不准哦,人也不在一个城市。
选调那几位是最让人意外的。
按常理讲,艺术类专业去考选调,岗位少得可怜,专业限制写得死死的,不晓得咋就被他们撞上了。
有个女生报了山东选调,初试结果出来,家里人比她还紧张,天天刷官网进度;还有去成都、江西的,行李箱里一半是书一半是衣服,临走前在人大东门拍个照,就这么去了一个完全不熟的地方,把电影学塞进基层工作里。
这五届加起来,也没多少人,每一届也就四到七个。
宿舍里经常出现一边写《电影史》论文,一边刷招聘网站的场面,旁边同学突然冒一句:反正学啥都得找工作。
有人和男朋友异地,有人为要不要出国和家里吵过,有人被亲戚误会是学表演的,还有人正儿八经做起了产品和公文,电影留在了电脑硬盘里,不晓得以后哪天会再被点开。
来源:修洁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