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笔者在《狂野时代》上映前预料的一样,《狂野时代》这部电影一定会口碑分化极其严重。毕竟毕赣是玩艺术儿的,一般艺术就不是一个雅俗共赏的产物。
与笔者在《狂野时代》上映前预料的一样,《狂野时代》这部电影一定会口碑分化极其严重。毕竟毕赣是玩艺术儿的,一般艺术就不是一个雅俗共赏的产物。
参照《地球最后的夜晚》,《狂野时代》的票房大概率会在预售票房极佳的情况下,迅速走低,因为就算是将电影当做一门艺术来看的观众也不知道毕赣在拍些什么。
在此笔者仅仅是依据自己的理解来尝试梳理一下《狂野时代》,当看完《狂野时代》,笔者才发现原来毕赣眼中真正的“迷魂者”是看电影的我们,或者说每一个看电影的人,都是“迷魂者”。
因为看电影的人,每看一次电影都是做一次梦,一次不朽的梦。“迷魂者”因梦而永恒。
而电影自出现至今大概130年左右,那个时候中国处于清末,而《狂野时代》的引篇,“迷魂者”在烟馆里抽大烟,基本可以看到毕赣是在用自己的视角讲电影的历史。
更确切的说,他是在用电影在讲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百年历史,他尝试将电影的百年和中国的百年联系在一起。
从《狂野时代》的引篇采用默片的形式,就可以看到毕赣对电影深层的爱。
但这样做是极其危险的,豆瓣有一条高赞短评,大概意思是看到,甚至都没有看完《狂野时代》的引篇,看看时间,绝望的想到还要忍受这部电影两个多小时。
可以说《狂野时代》的引篇是极其劝退观众的,全程能够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只有音乐,但很显然尽管毕赣尽量让自己的电影看起来“和蔼和亲”,在很大一部分观众那里还是观感极其不好。
掐头去尾,《狂野时代》一共有4个故事,笔者在观影的过程中试图找出他们的共同点,笔者在想他们的主要宗旨,和主题思想会不会是一致的。
但笔者失败了,从表面上的观感来看,这4个故事没有任何的关联,唯一能够扯上他们有关联的是,他们是可以串成一条时间线的。
其实算上掐头去尾的引篇和终篇,《狂野时代》的时间线就是中国历史的百年,毕赣选取了看似毫无联系的6个故事和意象来展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
在看完《狂野时代》后,笔者再次回溯那4个小故事,感觉毕赣会不会是想说,在中国历史的百年间,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最渴望,和最不容易得到,或者说非常容易失去的最可贵的东西是什么?
这里以4个故事里的第1个故事和第4个故事为例,第1个故事是最不好懂的,而且它还有些魔幻现实主义,人死了却又活了。
赵又廷饰演的长官和易烊千玺饰演的“迷魂者”互相杀死对方,而且看上去两个人都得手了,在第1个故事里出现了镜子意象,镜子会不会代表了一个人的自我和在镜子中的影子。
这个故事的背景明显是民国时期,那个时期的人是身不由己的,他们在历史的洪流里没有自己的身份,有些人有着多重身份。
他们不能做自己,也无法做自己,动乱的中国让所有的人都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要想活下去,只能伪装自己。
所以第1个故事里,在民国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最不容易得到,最珍贵的就是自我。毕赣尝试在第1个故事里展露自己对那个时期中国民众的怜悯。有时候做不做自己真的不是自己能够把握的。
而第4个故事,毕赣式的长镜头虽迟但到,不得不说在第4个故事里出现的长镜头的观感还是非常不错的。比《地球最后的夜晚》要好。
而这个故事毕赣刻画了爱情,为爱情立了墓志铭,毕竟自千禧年一直到现在,爱情这个词早就变得昂贵了。
特别是在那个中国与国际接轨,所有人都朝钱看,向厚看的时候,纯粹的爱情真的太难能可贵了。
第4个故事里出现了很多的站街女,有时候性可能有价,但爱情永远无价。
这就是毕赣的电影哲学,你可能不会看懂他所有的意象,你可能不会明白他镜头言语和故事儿里所有的隐喻,但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电影的视角来展现历史,来讴歌电影。
只是这样的毕赣,这样的《狂野时代》注定不会被所有人奉为圭臬。
来源:蹦极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