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如梦
编辑丨小吕
11月,本该在国内动漫圈掀起热潮的《鬼灭之刃无限城》,上映没几天就遭遇了滑铁卢。
首日票房破亿的开门红,影城经理都亲自在门口发周边,看着挺热闹,可谁也没想到,日本政客高市早苗的一番不当言论,直接让这波热度戛然而止。
没过多久,《蜡笔小新》《工作细胞》等多部日本动画相继撤档,中国电影报11月17号的公告说得挺体面,“综合市场表现与我国观众情绪评估”,但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全是政治挑衅惹的连锁反应。
这次撤档真不是电影质量的问题,《鬼灭之刃》的IP号召力摆在那,制作水准也没话说,可架不住观众用脚投票。
首映时排片率还能占到35%,没几天就直接腰斩到18%,影院里空座位越来越多。
猫眼上的实时想看人数,一天就少了3万,豆瓣评论区也从讨论剧情变成了刷屏的“退票”诉求。
本来以为这只是短暂的热度回落,后来发现完全不是,从首日破亿到第五天预测票房只剩2000万,这样的跌幅放在电影圈里都少见。
B站上不少UP主连夜删掉之前的安利视频,转而解读背后的时政问题,微博超话里也没人再做角色二创,满屏都是对日本政客的抵制声音。
部分影城见状,干脆把相关周边都下架了,毕竟没人愿意做亏本买卖。
资本向来是最现实的,一部日本动画的引进成本动辄两三千万,宣发费用更是不菲。
观众不愿意买单,进口方的回款就成了难题,发行方和影院也只能跟着止损,这就像多米诺骨牌,第一块被日本政客推倒,最后砸中的就是整个产业链的饭碗。
其实这种政治惹祸、商业买单的事,日本真不是第一次遇上了。
2012年钓鱼岛那档子事,日系车在华销量一下就掉了不少,丰田社长都得亲自飞北京道歉,不少4S店那段时间都门可罗雀。
2017年APA酒店的右翼老板发表不当言论,携程、Booking.com直接下架了所有房源,这位老板一下就亏了十几亿日元,后续好几年都没缓过来。
2021年东京奥运会期间,日本方面关于核废水的言论引发众怒,国内市场开始抵制日本海鲜和化妆品。
北海道的渔民看着堆积如山的滞销海鲜,真是叫天天不应,这些事都指向同一个道理,政客一时嘴快,买单的却是本国的商家。
现在的Z世代观众,跟以前不一样了,他们从小看着日本动漫长大,对这些文化产品很熟悉,但对历史问题更较真。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Z世代都清楚《中日联合声明》的核心内容,他们分得清什么是优质作品,什么是夹带私货,更明白不能为政治挑衅买单。
日本那边还有政客嘴硬,说这是“反应过度”,还喊着“政治不该干预文化”,这话说得有点可笑。
他们参拜靖国神社、发表不当言论的时候,怎么不说政治不该干预文化?现在中国观众用消费投票了,倒想起“艺术无国界”了,这未免也太双标了。
消费者的记忆可不像金鱼那么短,你今天得罪了人,人家未来几年都不会给你花钱,这不是情绪用事,而是理性选择。
以前市场需要多元化,观众愿意给优质内容机会,但这不代表可以触碰民族情感的底线。
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了“政治信用额度”决定市场准入的时代。
不管是电影、汽车还是化妆品,想在中国赚钱,就得先看看自家政客有没有乱说话、欠政治债。
债台高筑的结果,必然是市场关门,这不是谁针对谁,更不是文化对抗,而是商业规律最冷酷的报复。
日本政客可以继续在东京发表不当言论,中国观众也可以选择转身离开影院,夹在中间的进口方和发行方,能做的也只有及时止损,等着风向改变。
但这风什么时候来,就得看日本方面能不能正视历史、停止挑衅了,毕竟,顾客是上帝,上帝生气了,生意自然也就做到头了。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樱岛麻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