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客厅的秘密!《菜肉馄饨》的魔力!锦江藏着上海人的乡愁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2 09:59 1

摘要: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不知道你们看了这部沪语电影《菜肉馄饨》了没有,刚公映时就把上海人看“破防”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NuMkaDY

首映礼上有人笑了三十多次,转头就悄悄抹眼泪,周野芒、潘虹这些熟面孔一出场,嘴里裹着软糯沪语包馄饨的样子,让在场上海人都觉得“这就是我们家的事”。

电影里最抓人的,是老汪闯人民公园相亲角的戏份。

一群父母围着他追问“有房子伐啦,有车子伐啦”,连外国朋友都凑过来看热闹。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NwalV9M

这场景太真实了,现在去人民公园,照样能见到一模一样的画面,阿姨爷叔们的热情和焦虑,混着天南地北的口音,成了上海独有的市井风景。

老汪在相亲角认识些朋友后,转头就约去旁边国际饭店喝咖啡,这个细节把我看乐了,主创是真懂上海人的“派头”,国际饭店可不是随便选的取景地。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1BBd3b

它是当年的“远东第一高楼”,传奇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楼顶的旗杆更是上海地理意义上的“零公里”原点,整个城市都以它为中心铺展开。

更有意思的是,卓别林访沪时,梅兰芳就是在这儿设宴招待他,无数名流政要都在这儿留下过足迹。

电影里众人喝完咖啡还打包蝴蝶酥,排队两小时都愿意,这也是真事儿现在去国际饭店,面包房门口永远排着长队,阿姨爷叔和年轻人挤在一起,就为等刚出炉的那口酥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2mKiEA

这些藏在电影里的细节,都绕不开一个名字:锦江。

国际饭店是锦江旗下的,和平饭店、花园饭店这些上海人引以为傲的地标,也全是锦江的“家底”。

今年刚好是锦江90周年,它早不是单纯的酒店集团,更像上海的“城市会客厅”,守着这座城的体面和温度。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4G0R3i

上海人总说“腔调”,米其林餐厅的精致是“面子”,家里的热馄饨是“底子”,锦江刚好把这两面都捏在了一起。

电影里老汪在国际饭店回忆婚礼场景,这事一点不夸张,早年间能在国际饭店办婚礼,是上海人最体面的事。

但转过头,14楼云楼餐厅一碗热馄饨,又能瞬间拉回烟火人间。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6EYsZt

这种双面性,从锦江诞生时就刻在了骨子里。

1935年董竹君创办锦江川菜馆,在粤菜垄断的上海滩硬生生闯出名堂。

她没照搬川菜的麻辣,反而做了本地化改良,连卓别林都慕名来吃香酥鸭子。

1951年川菜馆和后来的锦江茶室合并,成了上海第一家国宾馆,《中美联合公报》的筹备会谈就曾在这儿举行。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7ynLn5

一边是接待元首的庄重,一边是让普通人解馋的川菜,锦江的基因里从来都有“两面性”。

现在去锦江旗下的酒店,还能看到这种融合。

和平饭店的绿色金字塔尖顶是外滩的标志,里面的老年爵士乐团平均年龄82岁,被美国《新闻周刊》评为世界最佳酒吧乐队之一。

但你要是饿了,隔壁就能吃到地道的本帮菜。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9EEZJl

静安宾馆前身为海格公寓,接待过尼克松,却靠一道“水晶虾仁”火了几十年,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有“上海第一名菜”的称号。

如此看来,锦江的“腔调”从不是摆架子,而是藏在精致里的烟火气。

电影里思南公馆搞的“菜肉馄饨”主题会客厅,更是把这种融合摆到了台面上。

一楼卖热馄饨,二楼复原老汪的家,三楼开沪语讲堂,游客吃完馄饨还能学两句沪语。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AdGVZ3

锦江就用这种方式,把电影里的故事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活,让“打卡”不再是冰冷的拍照,而是一场有温度的体验。

锦江能站稳90年,光有地标可不够,真正打动人的是藏在细节里的温度。

它接待过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元首政要,APEC会议、世博会这些重大活动,背后都有它的服务身影。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BsIeHc

但我更愿意说的,是那些普通人能感受到的小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国旅是“入境游”的代名词,欧洲有位游客回忆,刚到机场时很紧张,接待人员一句“不用急,我们慢慢来”,让她瞬间放下戒备。

还有位外宾离开时留了张卡片,只写着“谢谢你们像朋友一样照料我”。

这些不是宣传语,是锦江服务最真实的样子把客人当朋友,而不是“需要接待的对象”。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NBSYfn

对上海本地人来说,锦江的温度更具体。

锦江出租车1979年就有了,现在街上跑的蓝金条纹车,司机都穿西装打领带,座套永远是洁白的,车里还带着淡淡的清香。

有次我雨天打车,司机主动下车帮我搬行李,还递了张纸巾擦雨,这细节让我记了好久。

从国宾馆的门童到出租车司机,锦江的服务标准从来没降过,这种稳定的体贴,才是最难得的。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SP95vs

就连走出国门,都能撞见锦江的“温柔”。

巴黎卢浮酒店、挪威丽笙酒店这些锦江旗下的海外酒店,会特意设中式茶座,早餐有豆浆包子,服务人员还能说中文。

有朋友去巴黎旅游,看到酒店里熟悉的“白玉兰”标志(上海市花),瞬间就不觉得想家了。

如此看来,锦江的守护从来不是固定的,而是跟着客人的脚步流动。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UxS8Rc

电影结尾,老汪坐出租车路过锦江乐园,旁边情侣说摩天轮要改成哈利波特主题的。

这像极了锦江的样子,90岁了却一点不“老气”。

静安宾馆改回时髦的“海格公寓”,和平饭店的爵士乐团成了年轻人的打卡点,锦江乐园也要换新模样。

它从来没停下脚步,却始终守着上海人的烟火气。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WWGuEy

就像电影里那碗热馄饨,不管上海的天际线多繁华,锦江这盏“灯”永远亮着。

它撑着这座城市的体面,也护着每个人的温暖,这才是上海“城市会客厅”最动人的模样不管你是谁,总有灯火为你而留。

今天就先到这里,更多精彩藏在下期,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xWOXahJ1g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