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常的食物里能见人生况味,市井的烟火中存藏时代印记。以一碗馄饨作为引子的电影《菜肉馄饨》,勾勒出上海弄堂里普通人的生活画面,在轻喜剧的叙事外壳里面,探讨老龄化社会的情感需求、代际关系以及地域文化认同的深刻议题。影片不但延续海派影视中细腻温润的美学传统,而且还以
转自:团结报
□王丽玲
家常的食物里能见人生况味,市井的烟火中存藏时代印记。以一碗馄饨作为引子的电影《菜肉馄饨》,勾勒出上海弄堂里普通人的生活画面,在轻喜剧的叙事外壳里面,探讨老龄化社会的情感需求、代际关系以及地域文化认同的深刻议题。影片不但延续海派影视中细腻温润的美学传统,而且还以“贴地飞行”的创作姿态,为中小成本现实题材电影带来新的思路。
影片以退休老人老汪为儿子相亲为叙事主线,琐碎日常的背后,是两代人在婚恋观念、生活方式上的碰撞与和解。老汪每周六给儿子包馄饨的约定,既是父爱的无声表达,又成为串联情节的情感纽带。导演巧妙运用重复场景,如老汪三次购买肉馅的细节,从匆忙到从容的变化,暗合了其情感世界的微妙变化,并被用来深化主题。馄饨从准备、烹煮到共享的完整历程,便隐喻家庭关系的修复与团圆。这种对日常仪式的聚焦,使得影片在平淡之中能展现出深意,于细微之处可触动人心。
影片的亮点在于人物塑造。老汪带点倔强又柔和、美琴含蓄又热情、老金精明且坦荡,这些不同的人物特质都借助沪语对白以及生活化表演而鲜活地呈现出来。影片并没有把老年群体简单地当作被关怀的弱者来简化处理,而是立体地展现出他们的情感需求和主体性。老汪在相亲角里的奔波,表面上是为儿子谋求幸福,实际上是在追寻自身价值;他对认知障碍的隐忍以及对旧时光的眷恋,折射出银发群体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困境。这一种对“新老年人”内心世界的挖掘,打破了年龄刻板印象,并且呼应老龄化社会的人文关怀议题。
《菜肉馄饨》中展示海派美学的部分同样值得称赞。影片取景于人民公园、复兴中路菜场等上海地标,以及梧桐树影下的弄堂、国际饭店中带怀旧感的婚礼、菜场肉铺前有市声的场景,共同构建起充满烟火气的都市空间。沪语对白不只是语言的承载物,还是地域文化活态传承的载体。潘虹所饰演的素娟所说的一句“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吴侬软语之中有历经沧桑之后的通透;老金插科打诨的滑稽智慧,化解了晚年孤独的沉重感。另外作为核心意象的馄饨,既象征家庭情感的黏合,还暗喻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如同馅料的调和需要把握分寸,也如都市生活中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影片的市场策略也颇具前瞻性。在商业大片紧追奇观叙事的当下,立足本土文化且聚焦银发群体的《菜肉馄饨》,以差异化思路精准定位长三角观众,而后再慢慢辐射全国。这一尝试不但拓展了电影市场的受众边界,更启示应当回归“人民性”的文艺创作,真正好的作品得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关注被忽略的群体及其情感需求。用鲜活思想来讲述鲜活故事,从时代的脉动中汲取一份份灵感。
当然,影片也存在可商讨的地方。结尾的全家包馄饨团圆场景稍显刻意,但整体温情质朴的叙事像一碗落胃的馄饨,妥帖且余味悠长,瑕不掩瑜。在《繁花》与《爱情神话》之后,海派影视的探索渐趋成熟,而《菜肉馄饨》则进一步证实,具有地域性的作品实则具有世界性,对普通人的真诚书写能跨越文化隔膜,触动广泛的情感共鸣。
《菜肉馄饨》的成功,在于它以一碗家常馄饨熬煮出的人间至味,让市井烟火映照出时代波澜。当老汪最终和儿子达成和解、与自我达成和解的时候,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温馨画面,更是文艺创作对于像“何以安居”“何以养老”这类时代问题的回应。这碗“馄饨”的滋味,就好像生活自身,在平凡里透真挚,于简单中藏深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