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上海从来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光影的发祥地,是无数电影人奔赴的梦想之地,更是中国电影的精神原乡。 11月21日,上海电影博物馆内,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电影博物馆和上海电影资料馆承办的“到上海去——纪念中国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21日报道: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上海从来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它是光影的发祥地,是无数电影人奔赴的梦想之地,更是中国电影的精神原乡。 11月21日,上海电影博物馆内,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上海电影博物馆和上海电影资料馆承办的“到上海去——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特展”正式启幕。
记者了解到,这场展览是上海电影博物馆开馆以来规模最大、史料最全、投入最多的重磅之作,761件(套)展品、三大核心展区,每一处都藏着上海电影的荣光与深情,堪称写给中国电影双甲子诞辰的一封厚重情书。
刚踏入展厅,120秒的《定军山》致敬影像便映入眼帘,瞬间将人拉回中国电影的起点。这部1905年诞生的影片,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部电影,承载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据工作人员介绍,原版影片早已在时光中遗失,如今我们看到的,是由导演郑大圣翻拍的版本,而主演正是谭派京剧第七代传人谭正岩——他的先祖,正是当年《定军山》中黄忠的扮演者、谭派创始人谭鑫培。一脉相承的演绎,让百年前的光影初心得以延续,也为中国电影的起点画上了最动人的注脚。
从这部影片开始,上海便扛起了中国电影的大旗,此后百余年里,无数个“第一”在这里诞生:第一家正规电影公司、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支左翼电影创作队伍……上海用光影书写着中国电影的辉煌序章。
这展览很“上海”
第一展区“有一种选择叫上海”堪称“宝藏聚集地”,信息量密集到让人目不暇接,每一个细节都在印证上海为何能成为电影圣地。
展区里首次公开的学术成果令人眼前一亮:当年的上海,黄浦区是电影商务中心,虹口是电影消费中心,徐汇区则是电影制片生产中心,三大区域各司其职,构成了中国早期电影产业的完整生态。
看着展区里还原的旧上海影院分布图,密密麻麻的红点让人惊叹——原来百年前的上海,电影早已融入市井烟火,成为市民最时髦的娱乐方式。
更让人惊喜的是,展区里还藏着不少文人墨客与电影的故事:鲁迅便是出了名的“影迷”,经常约着友人去影院看片,日记里多次记录观影心得。据统计,鲁迅《泰山情侣》看了3遍,《金银岛》《兽国漫游记》各看了2遍,爱看的电影类型非常广泛;施蛰存等文人也常流连于影厅,在光影中寻找创作灵感。
这些细节让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而“破次元同框”板块中,卓别林、黄柳霜等中外影人在上海的交汇瞬间,更让人看到当年上海电影的国际影响力,这里早已是连接东西方光影的重要枢纽。
展区里“滑稽大王来白相”“黄家小姐荡马路”等沪语小标题,满是市井烟火气。近乎等比例复刻的1926年民新公司开业喜幛,四米长的绣品上“玉堂富贵”“松鹤延年”的纹样栩栩如生,针脚间满是对影业繁荣的期许,更是老上海电影产业盛景的珍贵见证。这件绣品的原件更是在开幕这天特意从库房中拿出来“一展风采”。
这展览很“有料”
在展览的故事脉络中,从《定军山》开启的探索之路出发,上海电影在百余年里掀起了五次创作高潮,每一次都推动着中国电影向前迈进。第二展区“海上华章”就像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将这段历程缓缓展开。
1933年,夏衍、阿英等组成的“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确立了党对电影事业的领导,聂耳、田汉等热血影人加入,开辟了左翼电影的新天地。《风云儿女》中激昂的旋律、《神女》里阮玲玉的深情演绎、《春蚕》对现实的深刻洞察,这些经典影片不仅成就了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创作高潮,更让电影成为唤醒民众的号角。
此后,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的人文关怀、新中国“人民电影”的时代担当、改革开放后的多元探索、新时代的创作繁荣,每一个阶段都有代表性作品闪耀银幕。展区里,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电影连环画、泛黄的电影说明书,静静诉说着时光里的观影故事;而那台30年代的35毫米“联华摄影机”,更是镇馆之宝——它见证了《三个摩登女性》《野草闲花》等影史经典的诞生,机身上的每一道痕迹,都是光影传奇的印记。
最让人会心一笑的是“大闹天宫”与“浪浪山”的互动空间,老动画的创作台与小妖怪玩偶同框,既有“中国动画学派”的经典传承,又有新时代的创新活力,让百年电影的薪火相传看得见、摸得着。
这展览很“生动”
上海的电影基因,早已渗透在城市的肌理中,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第三展区“电影之城”便用鲜活的展陈,展现了这座城市与电影的共生共长。作为国内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珍贵记忆在这里被悉心收藏:第二届电影节上布满影人签名的迎宾钢琴、历届电影节的海报墙,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影迷的青春与热爱。大象点映设计的上海电影地图,串联起影人故居、经典取景地与特色影院,堪称电影迷的“citywalk指南”,循着地图漫步,仿佛能与百年光影不期而遇。
走进“影迷之家”,琳琅满目的电影周边让人眼花缭乱,从海报、徽章到玩偶,每一件都透着影迷对电影的热爱,生动诠释了“电影让生活更美好”。近年来沪语电影的新风尚、全民参与的日常影展、电影遗产的精心保护、文商体旅的深度融合,都在诉说着上海作为“电影之城”的活力与温度。在这里,电影不再是银幕上的遥远故事,而是融入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是刻在城市品格里的浪漫。
这展览很“出片”
除了厚重的历史,展览更有满满的设计感,颜值与互动感双双在线,随手一拍都是大片。三大展区的色彩主题各有韵味:展区一的摩登绿,呼应早期电影的蓬勃生机;展区二的热烈红,象征创作高潮的辉煌与传承;展区三的活力黄,彰显“电影之城”的热烈与蓬勃。
“神女”主题场景中,阮玲玉的旗袍与联华摄影机相映成趣,氛围感拉满;《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会场景还原得仙气十足,仿佛穿越进经典银幕画面;影迷金句打卡墙、“迷影的盗梦空间”镜面互动区,每一处都让人忍不住驻足拍照,定格与光影的美好瞬间。
更有“封神前传”VR体验空间,从上海礼查饭店的中国首场电影放映,到沉浸式VR观影,百年电影技术的迭代在这里一键解锁,让人感受光影科技的魅力。搭配展览,上海电影博物馆还推出了“电影洋场”夜灯礼盒,打造了可爱的“片场宝宝”电影IP形象,定制了“片场宝宝”毛绒挂件、抱枕等周边,让光影记忆可以随身带走。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