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视制作》创刊于1994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是国家级影视制作专业期刊。专注于影视节目摄制、编辑、后期制作等技术的推广,致力推动我国影视制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2013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出版行业最高奖)期刊类提名奖。
《影视制作》创刊于1994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管,是国家级影视制作专业期刊。专注于影视节目摄制、编辑、后期制作等技术的推广,致力推动我国影视制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2013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出版行业最高奖)期刊类提名奖。
2025 年 11 期
导 读
【观潮】
超高清纪录片的技术革新与价值升级之路——以《博物馆之城3》《江南村落志》为鉴
2025年,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确定为“超高清发展年”,这一国家级战略定位标志着超高清技术从行业前沿探索迈入全链条规模化应用的关键阶段。超高清频道开播后,“内容供给”与“渠道升级”的联动效应迅速显现,一批超高清重点节目集中涌现,也让超高清从技术概念真正转化为观众可感知的优质内容。超高清技术逐渐成为内容创作领域的核心驱动力,革新了内容的表达边界、审美呈现与价值延伸。
本文采访了《博物馆之城3》制片人、总导演景思斯和《江南村落志》制片人、总导演刘丽婷。两个团队打造的作品恰好从不同维度印证了超高清技术的赋能价值:《博物馆之城3》团队深耕室内文物与历史传承,打造了聚焦文物故事的文博探秘类文化节目;《江南村落志》团队则聚焦户外自然与人文共生,推出了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自然人文纪录片。两部作品从不同侧面呈现了超高清技术为内容创作带来的实际成效与深刻改变。
【观潮】
多元融合的超高清播出系统建设实践
——以四川广播电视台技术实践为例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积极争取各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资金支持的通知》的要求,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统一部署,全国有9家省级卫视在2024-2025年度开展了制播设备超高清更新改造工作。四川台作为西部唯一的省级卫视台,随即启动了包括超高清播出系统在内的卫视制播设备超高清改造更新工作。
本文结合四川广播电视台IP+云+基带的多元融合4K超高清电视播出系统建设案例及实践经验,从超高清播出系统技术现状、功能实现、应用情况等方面阐述了电视播出超高清化、IP化、云化的技术脉络,分享技术理念和实践心得。
【制作圈】
“碎片信息时代”下电影剪辑的效率革新
在移动互联网深度重塑媒介生态的当下,电影剪辑正经历革命性变化。 叙事类视听创作从“长”内容的专供,下放为“短”内容的派生,推动行业进入“碎片信息”的时代。 通过《年会不能停!》《长安的荔枝》等影片的剪辑创作过程,可一窥剪辑作为电影视听创作的本体性工作。
本文探讨了 如何回应短内容挤压下的电影叙事效率及创作效率诉求 :其一,依托既定时长内的信息量增加;其二,运用省略性、非线性的剪辑技巧;其三,实现跨媒介的语法与技术融合。通过这三大路径,电影得以在短内容浪潮中保持长内容的活性。
【高新视频】
省级卫视大型节目4KHDR后期制作流程深度解析
随着显示技术的飞速发展,4K超高清(Ultra High Definition,UHD)与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HDR)技术已成为全球广电行业技术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它们不仅是在分辨率和像素数量方面的提升,更是从亮度、对比度、色彩容量等多个维度,对视觉信息的呈现进行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极大地重塑了观众的视听体验。
本文深入研讨了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在大型节目制作中采用的4K HDR后期制作流程。文章以DaVinci Resolve软件和学院色彩编码系统(ACES)为核心,系统性地剖析了江苏卫视如何构建一套标准化、高效率的色彩管理与制作体系,以应对HDR与SDR同播(Simulcast)的挑战。
【视界】
数字人技术在新闻中的实践——从全流程革新到无界传播的范式重构
随着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快速发展,数字人技术已然成为新闻节目创新的关键推动因素,其在新闻节目中的运用渐渐呈现出颇为可观的潜力以及价值。
本文探讨了数字人技术核心架构,并对其在新闻节目当中的应用创新情况展开分析,包括数字人的具体应用及互动方式、虚拟演播室等相关方面。数字人技术不但大幅度提升了新闻节目的制作效率以及传播速度,还增强了个性化、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进一步提升了观众的参与程度。
【摄录地带】
素材拓展、时空结构和官感调度——从观众视角重新定义灯光秀的编程和创作
灯光秀通常设置于正式演出之前或两个节目之间,以光束或光斑为演出主体,在空气介质中以光束造型的变化或运动,起到吸引注意力、强化音效、调动情绪,以及掩饰转场、填充内容的作用。
本文以观众视觉体验为依托,系统性地从灯光秀中区分出素材、结构和调度三个层面。将视觉感受理解为素材,将视觉分布理解为结构,根据视觉发展调度观众的注意力和兴奋度。
【音画制作】
杭州雷峰古塔数字化三维复原研究
杭州雷峰塔作为历史文化地标,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杭州西湖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吴越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1924年古塔轰然倒塌造成了深刻的文化冲击与情感震荡。直到2002年新塔的重建,才使这段集体记忆的断裂得以弥合。
本研究基于数字化三维技术,对雷峰古塔的历史形态展开系统性复原研究,采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五层雷峰塔与清末民初残塔两个关键时期的建筑形态,为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网络】
第十二届成都世界运动会开幕式音响系统的解决方案及实施
2025年第十二届成都世界运动会开幕式于8月7日在“天府之檐”即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前广场举行。这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世界运动会。这个长达430米、高32米、跨度16米的木结构空间,是亚洲最大单体木结构建筑,开幕式选址在“天府之檐”前的开放区域,依托秦皇湖的自然景观,打破了传统以往封闭场馆的模式,其中观众席可容纳8000人,开放观礼区可容纳约5000人。
本文聚焦第十二届成都世运会开幕式音响系统,结合演出类型、规模、成都气候及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环境,阐述其设计方案与实施。
【数字艺术】
AIGC技术与虚拟制片赋能国产科幻电影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中国科幻电影在技术与品质上都获得了显著的进步,逐步走向工业化、全球化。虚拟制片作为影视技术领域更新迭代的产物,成为支撑国产科幻电影的制作路径。而AIGC技术,可以通过自动化的内容生成过程,成功嵌入虚拟制片这种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影视制作的全新流程方法。
本文通过探究虚拟制片的流程,分析AIGC技术在叙事维度和视听语言等方面对国产科幻电影创作模式的丰富与扩展,并针对工业化升级背景,提出借助成本控制体系开展科幻电影制作拍摄资金管理的策略,同时对AIGC时代国产科幻电影创作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025 年 11 期
目 录
来源:影视制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