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名指》于2025年8月22日,香港、内地同步上映,《无名指》在香港本土收获395万港元票房,在内地则只有50万票房,可谓惨淡。
近日,《无名指》上线流媒体平台。
《无名指》,由孔令政导演,郭富城、鲍起静、许恩怡等领衔主演。
《无名指》于2025年8月22日,香港、内地同步上映,《无名指》在香港本土收获395万港元票房,在内地则只有50万票房,可谓惨淡。
撇开香港市场不谈,郭富城作为「四大天王」之一,是否在内地已经没有「影响力」?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两个维度展开。
其一,影片质量如何。
其二,宣发如何,这其中包括电影类型、排片率等。
先聊聊《无名指》的宣发。
《无名指》是一部小成本文艺片,题材小众,描写肌肉萎缩症患者及其家庭。这类影片,想要票房火爆,大概率不太现实。
《无名指》导演孔令政是新人导演,《无名指》之所以能请来郭富城,得益于郭富城对香港新人导演的扶持,据说,该片,郭富城也有投资。
《无名指》在内地宣发上,应该没怎么花钱。各大网络平台没什么消息,影院排片也很少,据相关资料记载,首日排片率仅0.5%。
在这个信息茧房时代,《无名指》可谓「悄无声息」,即便它影片质量再好,也少有机会被人发现。
如今的电影市场,想要票房高,电影质量或许不是第一要素,第一要素是「宣发」——铺天盖地的「病毒营销」,「蛊惑」你走入影院。
同为港片,且为文艺片类型,《破·地狱》在内地票房大概有2.11亿,这其中自然有影片质量原因,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破·地狱》在宣发上,远胜于《无名指》,据相关资料记载,《破·地狱》首日排片率达20.7%。
相较之下,《无名指》0.5%的排片率,是不是很寒酸。
为什么《破·地狱》排片率这么高,因为它背后的投资公司是阿里巴巴与英皇。
由此,至少可以粗浅地得出两个推理:
一是,好电影被人看见,首先得能让人看见。
二是,哪有「票房黑马」,背后都有推手,成功者,哪有「无名之辈」。这点,此处不展开叙述。
强大的宣发,加上质量不错的电影,这还算好情况,倘若是强大的宣发,加上烂电影呢?这种情况,才是内地电影观众司空见惯的场景。
如今,内地电影,重宣发,一部电影,动辄几亿的宣发成本,这大概率是一种「坏现象」,属于本末倒置,不把资金投在电影质量上,而是放在所谓「宣传」上。
现在,电影市场不景气,这大概是原因之一。
总之,《无名指》票房之惨淡,宣发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没办法,《无名指》没钱做宣发,「罪」不在郭富城「影响力」上。
再聊聊《无名指》电影质量。
先说影片质量,就我个人而言,《无名指》大概在5.9分左右,质量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无名指》有些割裂,它描写「肌肉萎缩症」患者及其家庭,它一方面想展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一方面又极致地堆砌苦难。
郭富城饰演前壁球冠军邓叔彦,梁咏琪饰演其妻子杨静娴,二人原本很幸福,可是,他们的女儿邓辞(许恩怡饰演)出生不久,便确诊肌肉萎缩症,全身麻痹,只有手指头能动,医生诊断,邓辞活不过两岁。
可是,邓辞却顽强地活到17岁。在这期间,杨静娴不堪忍受压力,抛夫弃子而去。邓叔彦为给女儿治病,在比赛中受伤,也一蹶不振,离家出走。
抚养邓辞的重担,落在邓辞奶奶(鲍起静饰演)身上。邓辞奶奶一个人将邓辞抚养长大,可是,她老了,她不幸罹患脑癌,为了有人照顾邓辞,她只能把邓叔彦骗回来。
母子、父女,经历一些事情后,完成和解,最终,邓辞在邓叔彦的陪伴下,安静逝世。
剧情大致如此,充满困难与温情,可是,在极致的苦难面前,温情是否能存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无名指》的口碑也两极分化。一面说感动,情感克制。一面说,消费苦难,不接地气。
两种评价我都能理解,无非是两类观众在「打架」。
一类观众偏「感性」,堆砌的苦难,不断刺激他们柔软的内心。
「苦情剧」是一种老套的类型,它其实和「爽剧」很像,「爽剧」是不断加码「爽」,刺激观众,持续给予观众「快感」,「苦情剧」则是不断加码「痛」,刺激观众,持续给予观众「痛感」。
这两者都是「玩弄」人心,忽略某种「现实逻辑」。
但是,「爽剧」忽略逻辑尚且可以原谅,但「苦情剧」忽略逻辑,则难以被包容,因为,一般「苦情剧」还会有另一个「噱头」,那就是照见现实,如果它不符合现实,又怎么能说服观众?
大部分观众哭过之后会反应过来,这电影就是「骗人」的。
因此,偏「理性」的观众则会思考,《无名指》的剧情合理吗?
首先,《无名指》并不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没有这么多「苦难」,大部分平凡的人,面对的,是「琐碎」的困扰。
因此,这么一个「极致苦难」的故事,难以达到更多「共情」。
其次,像邓叔彦、邓辞、邓辞奶奶这样的人存在吗?
邓叔彦逃避责任,不想照顾累赘女儿,这样的人设,的确存在,毕竟,生活之苦难,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住,可是,最后,他「浪子回头」,无怨无悔地照顾邓辞,一个逃避责任十几年的父亲,突然变为慈父,这其中转化,太过生硬。
导演借邓叔彦,大概也想表达中年人生活之不易吧。
邓辞奶奶,可谓「圣人」,她体谅儿子,不怪儿子逃避责任,她以衰老之躯,将全身麻痹只有手指头能动的孙女抚养长大。
罹患脑癌之后,她心之所念,是让儿子和孙女完成和解,以便他们互相扶持走下去。
邓辞,其实也是一个「圣人」,面对逃避责任的父亲、母亲,她最终都选择「原谅」。
或许,她是没有「选择」,她只能「原谅」,因为她的身体,只能「寄生」于他人。
可是,这种「和解」,我还是无法理解。
我认为,全片只有一个相对正常的人,那就是邓辞的母亲杨静娴,那个一直「隐身」的人。
邓辞深感时日无多,提出想见杨静娴一面。杨静娴不敢见邓辞,二人只是远远对视一眼。
杨静娴有句话说得好,像她这样的母亲,永远不值得原谅。
不值得原谅,这句话,其实,也适用邓叔彦。
可是,导演为了「温情」,让邓辞原谅了所有人。
说实话,我能理解邓叔彦、杨静娴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勇于面对苦难,但我无法理解,这些人最终能够被救赎,邓辞、邓辞奶奶也选择原谅他们。
逃避归逃避,理解归理解,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其三,细节的缺失。
我猜测导演对「肌肉萎缩症」群体的资料搜集并不彻底。
邓辞患病,邓辞奶奶得脑癌,两个绝症患者,他们的治疗费用从何而来?要知道,邓叔彦可是连18块钱的盒饭都吃不起。
虽然,他后来重新振作,找到壁球教练之工作,但应该杯水车薪。
我相信,这其中应该有福利机构的介入。导演应该多展示,福利机构对于这种家庭的帮助,以及,对于罕见病家庭帮助的缺失,这种对现实的刻画与揭露,比一味煽情,更有力量。
所以,我才猜测,导演的资料搜集功夫不足,没有深入「罕见病群体」背后,大概率只是想以此为「噱头」吧。
以《无名指》电影质量来说,它确实很难有高票房,但是,50万,确实低了,如果有宣发助力,几千万票房,应该有可能,毕竟它的质量,还算合格吧。
最后,说一下电影为什么叫《无名指》,大概是邓辞最后只有「无名指」可以动吧。
以上,就说这些吧,我是桃花岛浪人,全文完。纯属闲聊,请勿以我为准。
来源:桃花岛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