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票房五十多亿的片子只拿到一个边边角角的小奖,现场镜头扫过主创席,所有人都在礼貌鼓掌,眼神里写着“算了”。
票房五十多亿的片子只拿到一个边边角角的小奖,现场镜头扫过主创席,所有人都在礼貌鼓掌,眼神里写着“算了”。
这不是第一次。
国内最高规格的颁奖礼,动画长片永远坐在最外侧,连过道都算不上。
主持人报幕时,声音明显降了八度,像怕观众听清。
镜头切到领奖的动画导演,他手里攥着证书,三分钟就被工作人员请下台。
台下明星忙着自拍,热搜上全是“谁穿高定”“谁状态好”,没人讨论片子本身。
很多人以为动画轻松,点点鼠标就能赚钱。
真拍过的人都知道,一秒钟二十四格,一格一格修,一个眼神调三天,比现场NG三十条还磨人。
哪吒2里申公豹黑化那场戏,团队熬了四个月,光毛发动态就返工两百多次,结果颁奖词只给了五个字:美术有创意。
台下真人演员拿奖能讲三分钟感言,动画导演刚开口就被音乐轰走。
观众不是傻子,弹幕刷屏:五十亿票房换不来三十秒?
有人把锅甩给评委,说他们年纪大,看不懂新东西。
翻开名单,确实一半以上拍过主旋律,一半以上毕业于同一所学院。
他们评真人电影是专业的,可动画的打分表还是二十年前那一套:有没有明星,有没有哭戏,有没有长镜头。
动画没有红毯,没有流量,赞助商自然不投钱,评委连看片会都懒得开。
年年喊扶持,年年把动画塞到学生组,仿佛告诉观众:这是小孩看的,别当真。
更难受的是行业自己也不敢争。
真人剧组拿奖,微博能刷十天通稿,动画团队只敢在粉丝群发一句“有就不错了”。
投资人一看风向,赶紧把预算砍一半,转头去拍甜宠古偶。
于是银幕上只剩两种片子:一种靠脸,一种靠命。
观众用钱投票,却被说成“低龄”“不懂艺术”。
可艺术什么时候按载体分高低?
皮影戏没有真人,照样流传千年;卓别林默片时代,没人嫌他没台词。
奥斯卡把动画长片单独设奖,已经二十四年。
那年得奖的是千与千寻,评委说:故事讲得好,就是电影。
没有加“动画”前缀,也没有“美术”遮羞。
人家分得清,技术是技术,情感是情感。
我们这边还在争论“算不算电影”,仿佛回到1905年,观众看见火车进站吓得四散逃跑。
时代早翻篇了,评奖标准还留在胶片时代,连手机竖屏都容不下。
有人担心,给动画发大奖会挤占真人空间。
其实市场够大,观众只想看好故事,没人计较是画出来还是拍出来。
哪吒2的票房等于三部获奖真人片总和,说明掏钱的人不分品类,只分好坏。
评委如果继续装睡,下次五十亿照样拿不到奖,投资人就会撤,人才就会跑,剩下一堆自嗨的奖杯,亮闪闪却没人记得住。
颁奖礼结束那天,一位画师在微博发了一张图:哪吒站在空无一人的领奖台,手里的小金人缺了半边。
配文只有一句:下次还来。
这张图被转发了三十多万次,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写着:你尽管来,我们给你补全。
或许真正的评委从来不是那十几个人,而是买了票的七千万。
他们记得住好角色,也分得清敷衍和真心。
奖杯可以缺角,观众心里那杆秤不会。
来源:高冷奶茶by8W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