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肉馄饨》爆火!一口馄饨一口蝴蝶酥,藏着上海 90 年温情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1 23:48 1

摘要:首映礼上,有人笑了三十多次,也有人默默抹泪,周野芒、潘虹等熟悉的上海面孔,把城市风情与几代人情感,都 “包” 进了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馄饨里。

喽,大家好,杆哥这篇评论,主要来分析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爆火!一口馄饨一口蝴蝶酥,藏着上海 90 年温情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4uvmCrm9

两碗菜肉馄饨,一碗加鲜辣粉,一碗勿加。” 软糯沪语开篇的电影《菜肉馄饨》公映后,瞬间点燃上海人的热情。

首映礼上,有人笑了三十多次,也有人默默抹泪,周野芒、潘虹等熟悉的上海面孔,把城市风情与几代人情感,都 “包” 进了一个个热气腾腾的馄饨里。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发强烈共鸣,在于它跳出了奢华场景的堆砌,直击上海人的 “温润底子”—— 比起米其林餐厅的排场

家里那碗手工馄饨,才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日常肌理。而电影里那些熟悉的老地标、暖细节,不仅藏着上海人的集体记忆,更与一个陪伴城市 90 年的名字紧密相连:锦江。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4uyZRtCM

《菜肉馄饨》的镜头里,上海的烟火气与仪式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国际饭店无疑是其中最亮眼的坐标。

作为 “上海城市坐标原点”,这座邬达克设计的建筑,不仅见证过卓别林访沪、梅兰芳设宴的传奇,更是上海人心中 “体面” 的代名词。

电影中,老汪一群人约在国际饭店吃下午茶,临走还特意排队两小时打包蝴蝶酥 —— 这正是现实里国际饭店的真实写照。

无论晴雨,饭店面包房外总有长队,阿姨爷叔与时髦年轻人并肩等待,只为那一口奶香浓郁、酥脆掉渣的蝴蝶酥,黄油香气里藏着几代上海人的甜蜜回忆。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4v0rVnmb

更巧的是,如今在国际饭店 14 楼云楼餐厅,还能吃到热乎乎的菜肉馄饨。一碗馄饨、一块蝴蝶酥,再配上饭店里沉淀的历史气息

让城市的真实情绪,都藏进了这些被时间包裹的老地标里。从人民公园相亲角的热闹,到南昌路石库门老洋房的静谧,电影镜头里的每一处场景,都能让上海人找到自己的生活痕迹。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4v4hfnsx

《菜肉馄饨》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止停留在银幕上,更走进了现实生活。近期,电影与思南公馆联动,将复兴中路 519 号的三层老洋房复原为电影场景,打造成「菜肉馄饨」主题会客厅。

一楼是飘着馄饨香气的快闪店,二楼复刻了老汪的家,三楼则成了 “馄饨论道” 的文化会客室。人们在这里吃馄饨、喝咖啡、听沪语讲堂,亲手触摸电影里的海派生活细节。

这种银幕与现实的联动,让电影故事变成了可体验的城市记忆,也让更多人读懂上海 —— 这座永不落幕的 “城市会客厅”,既接纳全世界的客人,也包容着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4v7cUmA5

而在这座 “会客厅” 里,国际饭店只是其中一颗 “明珠”。从外滩的和平饭店,到静安寺的静安宾馆;

从传奇的锦江饭店,到陆家嘴的 J 酒店,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建筑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锦江。它们构筑了上海 “会客厅” 的轮廓,也见证了城市的风云变幻。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4vI28aCw

锦江的故事,始于 1935 年传奇女性董竹君创办的 “锦江川菜馆”。在粤菜当道的上海滩,董竹君改良的川菜一炮而红,连卓别林都慕名而来品尝香酥鸭子。

1951 年,锦江饭店正式成立,成为上海第一家国宾馆,更见证了 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签署等重大历史时刻。

90 年来,锦江不仅定义了上海的 “面子”,更守住了城市的 “温度”。它是接待 500 多位各国元首政要的国宾标杆,从 APEC 会议到进博会,始终以专业服务代表上海迎接世界;

它也是普通上海人的生活伙伴,上世纪 50 年代,“上海国旅” 成为世界看中国的 “第一窗口”,一句 “不用急,我们慢慢来” 温暖了无数陌生客人。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4vLEWIqf

锦江的温度藏在细节里:和平饭店 80 岁高龄的爵士乐团,依旧演绎着老上海的风情;静安宾馆的 “水晶虾仁”, decades 来仍是上海人念念不忘的美味;

街头蓝金条纹的锦江出租车,总能在需要时提供洁净舒适的摆渡服务。这些服务跨越近百年,用标准化的体面与恰到好处的体贴,抚慰着每个奔波的人。

电影里老汪说:“小孩有小孩的生活方式,我们有自己的。” 这句话恰是锦江 90 年的真实写照 —— 不回避年龄,却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w4vOvCuVs

如今,静安宾馆改造后变回时髦的 “海格公寓”,锦江乐园即将迎来更摩登的摩天轮,锦江旗下的酒店也早已走出国门,在巴黎、挪威续写东方温情。

就像电影结尾,老汪与年轻人小汪在同一处有腔调的地方喝咖啡,真正的经典从不需要刻意迎合。锦江也是如此

90 年来与上海人生活紧密交织,既守护着国际饭店蝴蝶酥、菜肉馄饨这样的本土记忆,也不断进化引领新潮流。

一碗菜肉馄饨,串联起一座城的记忆与温情;一个锦江品牌,见证了一座城的成长与腔调。《菜肉馄饨》之所以动,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

上海的体面从不是浮华的堆砌,而是藏在老地标里的坚守,藏在烟火气里的体贴,藏在几代人共同的生活记忆里。而锦江,正是这份上海腔调最忠实的守护者与传承者。

来源:笔杆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