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圈挖到宝!新锐画家的“电影感”作品,看见繁华落尽后的荒凉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1 22:24 1

摘要:2024年,当艾莎·艾哈迈德(Eiza Ahmed)刚刚结束普罗维登斯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的艺术硕士学业移居纽约时,她并没有一间像样的画室。在狭窄的公寓里,这位年轻的艺术家不得不在生活琐事与艺术创作之间艰难周旋。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智子说观点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AW5gYqH

2024年,当艾莎·艾哈迈德(Eiza Ahmed)刚刚结束普罗维登斯罗德岛设计学院(RISD)的艺术硕士学业移居纽约时,她并没有一间像样的画室。在狭窄的公寓里,这位年轻的艺术家不得不在生活琐事与艺术创作之间艰难周旋。

仅仅一年后,局势已截然不同。如今,艾哈迈德不仅在萨金特之女画廊(Sargent’s Daughters)迎来了她的纽约个展首秀《音乐室》(The Music Room),更同时身兼两项顶级艺术家驻留计划:她往返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4号楼28层的银艺项目(Silver Art Projects),以及由埃及著名艺术家瓦埃尔·肖基(Wael Shawky)执掌的多哈消防站驻留项目。

很难想象有人会舍得离开位于曼哈顿下城的银艺工作室:这里坐拥壮丽的城市天际线,聚集着处于不同职业阶段、充满活力的艺术家群体,堪称灵感的源泉。但对于这位出生于巴基斯坦拉合尔的创作者而言,迁徙似乎通过血脉早已成为一种本能。这位28岁的艺术家自七岁起便离开了巴基斯坦,在迪拜度过成长岁月,求学于美国,也曾旅居伦敦。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AvLywVB

这种与故土的物理疏离,反而激发了艾哈迈德对印度次大陆及其复杂地缘政治历史的深度探索。她的父辈原籍加尔各答,在1947年印巴分治——这场将英国殖民地撕裂为两个独立国家的历史剧变——之后,被迫迁居巴基斯坦。这一宏大的国家叙事,具体到她的家族史中,便是无数次被迫的告别与重组。目前,她正通过采访亲属,试图追溯这场大迁徙留下的代际回响。

“这本质上是一种对根源的渴望,”艾哈迈德坦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血脉传承的意义。”

在创作过程中,艾哈迈德将画布上层层覆盖的颜料视为身份认同的隐喻。那些色彩的印记,皆由她独特而破碎的人生经历淬炼而成。

“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演’。我们需要在不同的场合切换表达方式,对我而言尤为如此,”她说道,“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我必须不断变形。这种‘层叠感’正是我创作的核心思考。”作为一名将表演融入创作的画家兼雕塑家,艾哈迈德始终在思考归属感、迁徙、血脉传承,以及对所谓“祖国”这一概念的审视与质疑。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B3eIcx7

艾扎·艾哈迈德,《音乐室 2》

艾哈迈德在纽约艺术界的立足,始于她在切尔西区旗帜艺术基金会(The Flag Art Foundation)参与的毕业展。那次亮相让她进入了画廊的视野,并最终催生了当前的《音乐室》展览。此外,她已确定将在明年二月的首届巴塞尔艺术展卡塔尔站获得个人展位,届时她将是该展会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之一。

机构的关注接踵而至。今年早些时候,她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首次三人联展《门户》,其两件作品即将被该馆收藏。而在五月的纽约弗里兹艺术周期间,由布鲁克林博物馆策展助理英迪拉·A·阿比斯卡伦策划的春假艺术展(SPRING/BREAK Art Show)上,艾哈迈德的作品更是大放异彩。

在那次展览中,她悬挂起紫红色的天鹅绒帷幕,将闲置的办公空间转化为一个戏剧舞台,画笔下的士兵沿中央红毯列队行进。这件作品深刻诠释了印巴边境阿塔里-瓦格赫口岸(Attari-Wagah border)每日举行的军事降旗仪式——那是她童年亲历并铭刻于心的场景。这场充斥着夸张肢体语言和对抗意味的仪式,成为了她理解权力和边界的切入点。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BHTLgxv

“边界游戏”

此次在萨金特之女画廊展出的“音乐室”,其名称与灵感直接源自印度电影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1958年的经典同名电影(Jalsaghar)。

“他是一位标志性的电影人,”艾哈迈德表示。在罗德岛设计学院教授的推荐下,她接触到了这部作品,并瞬间被雷伊对阶级固化与社会不平等的深刻剖析所折服。这部影史经典曾深刻影响了包括韦斯·安德森和米拉·奈尔在内的多位导演。

电影《音乐室》讲述了一位没落的扎明达尔(Zamindar,类似封建地主)在宏伟却日渐破败的宅邸中,执意耗尽家财为宾客举办奢华音乐会的故事。影片背景设定在英国殖民统治末期,这位主角宛如旧贵族阶层崩塌前的活化石。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BP0HtFP

《音乐室4》

这位扎米达尔在庄园分崩离析之际,仍固守着昂贵的排场和传统,这让艾哈迈德联想到了印巴边境的降旗仪式——这场延续了数十年的陈旧军事展示,同样充斥着一种荒诞、自负且极具表演性质的对抗。

“我在创作中思考的是‘表演性的男性气质’(performative masculinity)这一概念,”她解释道,“这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权力的表演。”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BTVdx5c

在《音乐室》系列的新作中,艾哈迈德采用“盲轮廓绘画”(blind contour drawing)技法,专注于捕捉电影中定格的场景,赋予人物形象一种松散而流动的动态感。

“我全神贯注地凝视画面,手掌在画布上旋转游移,”她描述道,“我在思考这种‘盲绘’的意义——那是失去控制,是从边缘进行的窥视——正如1947年印巴分治时期,那些失去对自己命运控制权的祖先们。”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BfkMpDW

音乐室”展览,纽约萨金特女儿画廊。

绘画赋予了艾哈迈德跨越时空的自由,让她能将殖民时期的历史与自身的离散叙事编织在一起,而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切片。“电影按时间顺序展开叙事;而绘画则通过层叠手法,让多重时刻在单一画面中共存,”她阐释道。

艾哈迈德偏爱作品表面呈现出的“未完成感”。“你可以穿透画面进入其中。那里存在一种多孔性,一种空洞感,”她说道,“我思考着那些未竟的国家工程,以及它们如何在世界各地的边境线上,日复一日地持续着。”

为了构建完整的沉浸式体验,展厅里不仅陈列着画作,还有绘于木板上的独立小雕像,以及由布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声音艺术家里亚·莫达克(Ria Modak)创作的原创配乐。这种对“世界构建”(world-building)的热衷,也促成了她与瓦埃尔·肖基的合作——后者以用木偶演绎十字军东征史诗而闻名。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BqJOTOv

《音乐室 1》

“虽然行程会很紧凑,但我必须全力以赴,”艾哈迈德坚定地表示。

大银幕上的烛火摇曳不定,没落贵族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在空旷的厅堂里回响,那是旧时代谢幕前的绝响。而在几千公里外的边境线上,高抬腿的卫兵正用力跺向地面,试图用靴声确认一条被人为划定的界线。艾哈迈德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两种场景本质上的同构性:无论是竭力维持的体面,还是夸张展示的武力,都是一种面对失序时的焦虑代偿。她手中的画笔并非在描绘历史的实景,而是在那些宏大叙事的裂缝中,勾勒出个体命运的彷徨。颜料的层叠掩盖了清晰的轮廓,正如记忆在时间的冲刷下变得模糊,却也因此拥有了穿透政治藩篱的真实力量。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ovyCK8adAx

艾扎·艾哈迈德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四号楼的银艺工作室工作

如果你对这种通过艺术重构历史记忆的表达方式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作者介绍

莎拉·卡斯科内(Sarah Cascone)

来源:无敌浩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