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喽大家好,小莫今天就来聊聊影史最传奇的 “烂尾神作” 奥逊・威尔斯的《风的另一边》,历经 40 年波折、跨世纪接力,它如何从尘封胶片变成完整电影?
哈喽大家好,小莫今天就来聊聊影史最传奇的 “烂尾神作” 奥逊・威尔斯的《风的另一边》,历经 40 年波折、跨世纪接力,它如何从尘封胶片变成完整电影?
提起奥逊・威尔斯,影迷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一定是《公民凯恩》。
这部1941年的作品被誉为 “现代电影的起点”,却也让威尔斯此后的职业生涯陷入尴尬,好莱坞再也容不下这位不愿妥协的天才。
1970年代,漂泊欧洲二十年的他回到美国,带着对电影工业的反思,开拍了人生最后一部作品《风的另一边》。
没人想到,这部电影的拍摄时长仅5年,而完成之路却走了40年。
天才与时代的对抗
《风的另一边》的诞生从一开始就带着 “叛逆基因”。
此时的威尔斯早已不是好莱坞的宠儿,接连经历《安倍逊大族》《历劫佳人》被剥夺剪辑权的打击后,他彻底沦为体制外的独立影人,拍片全靠 “打零工凑钱”,拍到一半停拍成了常态。
1975年,这部电影终于获得投资,资金来自伊朗国王的姐夫迈赫迪・布舍利旗下的法国电影公司。
但威尔斯的创作方式让投资方始料未及,整个幕后团队仅7人,拍摄断断续续持续了5年,还因超支与投资方爆发激烈冲突。
更传奇的是演员阵容“黑色电影之父” 约翰・休斯顿出演主角老导演杰克,这位与威尔斯惺惺相惜的大师,原本是威尔斯为自己预留的角色,后来他自嘲 “把好角色让给休斯顿,足以让我上天堂”。
影片的拍摄细节处处藏着巧思,别墅场景选在亚利桑那山间,隔壁正是安东尼奥尼《扎布里斯基角》中被炸毁的别墅,暗合对欧洲艺术电影的戏谑。
威尔斯的女友欧雅・柯达不仅担任编剧,还出演片中片女主角,贡献了他导演生涯中尺度最大的七分钟车震戏,打破了其作品无裸露镜头的传统。
更有趣的是,克劳德・夏布洛尔等多位电影圈人士客串出镜,甚至在片场吸high 后与威尔斯争论 “魔术与现实”,让拍摄过程本身就像一场行为艺术。
1979年,影片主体拍摄完成,命运却突然急转直下。
伊朗王室倒台导致制片公司破产,1083卷胶片作为资产被封存,威尔斯彻底失去版权。此后数年,他四处奔走拉投资,甚至成立新公司,却始终未能重启项目,直到1985年70岁时抱憾离世。
从众筹遇冷到网飞救场
威尔斯临终前,曾对弟子彼得・波格丹诺维奇留下一句嘱托:“如果我出了什么事,你一定要把这部电影完成”。
这位被威尔斯一手提拔的导演,果然用数十年时间践行承诺。
波格丹诺维奇在片中的角色充满戏剧性,原本只是客串粉丝,却因原定演员临阵脱逃,临危受命饰演男二号布鲁克斯,已拍镜头全部重拍。
威尔斯在片中还借机讽刺他与小11岁女星的恋情,但他不仅毫不在意,还邀请威尔斯住进自己的贝弗利山庄别墅,支持后期工作长达三年。
片中那句 “我做错了什么,爸爸?” 的台词,其实是他对着威尔斯本人说出,成为两人师徒情的最佳注脚。
2015年,皇家公路公司的两位制片人发起众筹,目标100万美元,韦斯・安德森等名导纷纷站台,回报档位从DVD到联合制片人冠名不等。
但现实冰冷,最终仅 2859 人参与,筹得40.6万美元,仅完成目标的40%,项目陷入停滞。
转机出现在2017年,网飞宣布接手。这个决定让无数影迷振奋,也让技术复原成为可能。
波格丹诺维奇带队前往法国仓库,将尘封的胶片运回美国,依据威尔斯的笔记展开剪辑。
工业光魔用绿幕技术补拍了威尔斯生前未完成的假人爆破镜头,约翰・休斯顿的儿子丹尼跨时空为父亲补录台词,而波格丹诺维奇则以角色口吻,念出了原本属于威尔斯的旁白,完成了跨越 33 年的传承。
一场互为镜像的宿命
2018年11月,《风的另一边》在网飞全网上线,瞬间引爆全球影坛。
这部被定义为 “关于电影的电影”,用伪纪录片与片中片双线叙事,讲述了老导演杰克70岁生日当天的故事,其命运与威尔斯本人惊人契合,杰克在生日当天离世,留下未完成的电影。
威尔斯也在70岁去世,作品数十年后才重见天日。
影片中记者的提问 “电影眼是现实的反映,还是现实是电影眼的反映”,恰似对这段传奇的注解。
威尔斯在剧本开篇就写明 “这是两部电影”,伪纪录片用快速剪辑模拟记者实拍,信息量密集,片中片则无台词、无情节,仅展现一男一女的跟踪与相遇,既是对安东尼奥尼式艺术电影的致敬,也是辛辣调侃。
这种实验性手法,让影片成为影迷眼中 “要么爱要么恨” 的极致作品。
更值得玩味的是,影片不仅是威尔斯的半自传,还暗藏对宿敌的嘲讽,影评人宝琳・凯尔等人都成为被影射的对象,让这部作品更添几分真实与尖锐。
来源:聆听娱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