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开始,画面中出现了女主角萧凡,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漫无目的地跑着。她一直跑到一棵枝叶间透出阳光的大树前。抬头望去,阳光透过树叶斑斓起伏。”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萌 卢梦雪 北京摄影报道
视障人士如何“看”电影?
在北京前门附近的一家影院里,答案藏在声音中。
“电影开始,画面中出现了女主角萧凡,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漫无目的地跑着。她一直跑到一棵枝叶间透出阳光的大树前。抬头望去,阳光透过树叶斑斓起伏。”
这声音沉稳清晰,在电影对白与音效的间隙适时插入。台下,近百位视障观众凝神倾听。
为了让视障人士同步欣赏到正在热映的院线新片,中国农业银行“我的声音 你的眼睛”爱心助盲志愿团队”(下称“农行志愿团队”)需要与时间赛跑。影片上映后,农行志愿者须在短时间内反复观看影片、撰写讲述脚本,并试讲打磨。电影中的一个眼神、一次转身,都要反复推敲,只为在不干扰电影表达的前提下,尽可能为观众补足视觉信息。
农行志愿团队“为盲人讲电影”爱心助盲活动已连续举办十二年。从最初在鼓楼西大街小院中寥寥的几位观众,到如今每场近百位视障人士如约而至,这项由农行志愿团队接力坚守的光影之约,仍在继续。
听见光影
深秋的北京,天空湛蓝如洗。
前门地铁站外,一抹抹红色马甲身影在人流中格外醒目。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农行志愿团队的志愿者们都会提前守候在附近的地铁站口、公交站旁,将陆续抵达的视障人士一路引导至影院。
“马上有盲人乘客到了。”
记者跟随几名志愿者在出站闸机旁等待。地铁站务员手持对讲机,语气熟稔。“盲人乘客坐哪趟车、在哪个车门,调度系统都会提前通知。到站后,我们第一时间过去接应。”如今,这条无障碍通道已运行得顺畅而默契。从车厢到闸机,由站务员护送;从闸机到影院,接力棒则交到志愿者手中。
农行志愿者在地铁闸机口引导到达的视障观众
视障观众曾鑫扎着利落的马尾,身穿运动上衣和牛仔裤,手持盲杖,步履轻快。她中途失明,但对电影的热爱却不曾放下。她告诉记者,这里讲的都是正在上映的新片,志愿者会从片头“龙标”开始描述,让她非常有“看”电影的感觉。
“俯拍、仰拍……这些镜头语言特别有意思。我常想,导演为什么要这么拍?这个镜头想表达什么?”她向记者说着,声音清脆爽朗。对她而言,来这里不只是“听一个故事”,而是要真正“看”明白一部电影。
交谈间,记者已随志愿者将曾鑫引导至影院附近的小广场。正值周末,游客熙攘。
“寒暑假这里人更多,你能感受到社会的形形色色,”她说,“你会觉得,自己真的到了社会里。”
放映厅内,红色座椅渐渐坐满。视障观众们彼此招呼、谈笑,神情放松自然。当天的两位讲述志愿者关晓博、陈秋悦正在候场。
“关老师讲过很多次,讲得很好,但陈老师对我印象不太深。”一位观众告诉记者。
“我是第二次讲。”陈秋悦说道。
“我说嘛!”对方随即点头,笑意盈盈。
电影即将开始,两位讲述者登台。与寻常的自我介绍不同,志愿者们会描述自己的模样。
“我呢,是一位身材中等偏高,眼睛大大的、脸上肉肉的卷发女生,今天穿着蓝色衣服和红色马甲。”陈秋悦话音刚落,厅内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
电影,在轻松而温暖的氛围中开始了。
黑暗中亮起一盏灯,讲述开始
讲述的背后
讲好一部正在上映的院线新片,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每当电影选定,一场高效而默契的协作便随即展开。十余名负责脚本工作的志愿者迅速分工,每人负责影片中约莫十分钟的片段。他们各自关注分配到的部分,逐帧记录画面信息,并撰写脚本。一周后,这些分散的段落将被汇总在一起,最终整合成一份近两万字的脚本初稿。
随后,初稿被交至两位负责讲述的志愿者处。接下来的一两周时间里,志愿者各自梳理文本,根据语言习惯调整措辞,反复打磨,力求整个脚本风格统一。同时,还需在一遍遍讲述练习中校准语速、停顿与情绪。
在试听环节,团队中经验丰富的志愿者会蒙上双眼,完全以听众身份沉浸其中。画面描述清晰吗?讲述压到台词了吗?节奏把握是否合理?反馈往往落在毫厘之间。电影对白之间的空隙有限,讲述必须精准嵌入,既补足视觉信息,又不遮蔽原声。为此,志愿者必须反复练习,直到对每一处停顿、每一次转场都了然于心。
“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我们至少要花30个小时准备。” 农行志愿团队负责人杨歆月说。大家白天在各自岗位忙碌,通常只能利用夜晚和周末进行练习。
张楚晨是今年加入讲述志愿者队伍的新手。最初试讲时,她不时卡顿、重复。“那时候每天练两个小时左右,持续一两周,才慢慢顺下来。”
如今,她已摸索出自己的方法。比如,少用抽象的情绪词,多通过具体动作传递情感。不说男主角“不高兴了”,而是描述为他“嘴角往下撇了撇,肩膀微微塌下来”,为听众留下想象空间。她还会根据剧情的紧张程度,灵活调整语速与语气,用恰到好处的停顿渲染氛围,也让听众有时间感受和回味。
为检验效果,张楚晨经常在正式讲述前找朋友来试听,问他们能不能“脑补”出画面,再根据反馈调整措辞。
“有些盲人朋友住得远,来一趟要一个半小时,”志愿者们说,“我们不想让讲述留有遗憾。”
5分钟的电影片段往往需准备上千字的脚本(受访者供图)
同行十二年
一家银行,为什么要做助盲服务?
时间回溯到2013年,在北京鼓楼西大街寿明寺的一个小院里,农行志愿团队讲述了他们的第一部电影。
那一年,李雅楠加入了志愿者队伍。起初,她和其他人一样困惑:讲电影,对视障人士究竟意味着什么?
答案在一次次志愿活动中浮现。她第一次上台讲述,紧张生涩,却收获了真诚掌声;她看到视障观众围坐讨论剧情,因一句讲述而开怀大笑。活动结束后,有盲人阿姨拉着她的手唠家常;还有视障观众能认出她的声音、叫出她的名字。李雅楠渐渐发现,她的讲述不仅让视障朋友感受到了电影的乐趣,也让彼此之间的距离一点点近了。
这份理解,让她坚持至今。此后,每月一场,成为农行志愿团队与视障观众们坚持了十二年的约定。
十二年间,农行志愿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人,逐步成长为一支256人的稳定队伍。杨歆月向记者介绍,服务能坚持至今,靠的不是一时热情,而是一套规范的运作模式。从制定服务章程、建立培训体系,到定期组织经验交流、沉淀讲述案例,再到协同宣传扩大影响,每个环节都力求扎实。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积累,让志愿服务得以专业化、可持续地运转。
在这套机制下,新志愿者的成长有迹可循。他们需经历“三道关”才能上岗。首先要学习视障群体的特点与需求,了解相关的权益保障知识;接着要掌握实际的助盲技能,包括如何描述电影画面、怎么使用盲杖辅助,以及应急处理等;最后还要学习沟通技巧,用平等、自然的方式与视障观众进行交流。
实践中,大多数志愿者从活动现场引导做起,在地铁口、公交站接送视障观众安全往返;积累了一定的志愿经验后,便可报名参与脚本撰写;再进一步,经过多轮试讲与专业评估,才能承担讲述工作。每一步都需要时间沉淀,却也让服务更有温度,团队更具韧性。
十二年来,农行志愿团队的服务早已不止于每月一场电影。他们录制有声读物,陪伴视障人士出行。联合北京公交集团发起“多停几秒钟,多报一次站”倡议,并为视障人士配发助盲马甲......一项项微小却切实的改变,正从影院悄然延伸至生活的更多角落。
截至2025年10月末,这支队伍已累计为视障观众讲述电影125部,撰写脚本258万字,提供志愿服务超11400小时,直接受益的视障人士达11500人次。
数字背后,是一群农行人十二年的默默坚持。他们的付出不为被看见,只为让那些看不见的人,也能同样“看见”这个世界。
视障观众陆续到达,等待活动开始
照亮彼此
十二年时光,悄然改变了很多人。
肖焕义就是其中之一。先天双盲的他,以前几乎足不出户。家门口明明有十几条公交线路,他却不敢独自出门,因为“怕被撞到,更怕受到歧视”。
加入无障碍观影活动后,他不仅结识了许多知心朋友,开始主动与人交流,还意外发现了自己在表达上的天赋。如今,电影开场前,肖焕义经常主动担纲主持工作,几句轻松幽默的开场白,总能迅速点燃现场气氛。他不再只是一名听众,而是开始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更多视障人士勇敢走出家门。
这样的改变也发生在一对夫妻身上。夏阿姨和武叔叔都是视障人士,过去因害怕外界眼光,常年闭门不出。志愿者们在了解到情况后,主动登门邀请他们来参加活动。起初两人犹豫不决,但在志愿者一次次坚持接送、风雨无阻地陪伴下,他们渐渐敞开心扉。如今,夏阿姨和武叔叔每月准时赴约,还成了影院里的“活跃分子”。 农行志愿者徐知陪伴夏阿姨买手机、练瑜伽,后来还和丈夫一起去老人家里帮着包饺子,四个人围坐一桌,聊家常、说电影,成了忘年交。
在志愿者们看来,这段服务不只是付出,更是一种相互的照亮。有人把在讲述电影时磨砺出的耐心带回工作岗位,面对特殊群体时多了一分倾听与理解;有人坦言,正是盲人朋友的乐观与纯粹,让自己重新理解了爱心接力的意义。
2023年夏天,北京雷雨频发。一个周六清晨,暴雨如注,志愿者们原以为到场人数会寥寥无几,没想到电影开场时,影厅依旧座无虚席——有人裤脚湿透,有人从郊区冒雨辗转而来。看到这一幕,志愿者们既感动又心疼。活动结束后,团队专门定制了“爱心晴雨伞”送到每位视障观众手中。此后,农行志愿团队还为视障观众定制了爱心马甲、出行礼包,只为在风雨途中,为视障人士多添一份踏实与温暖。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农业银行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孙姝说道。作为团队一步步走来的重要见证者,她认为,“其实不只是我们在帮他们,他们也照亮了我们的生活。”
未来要怎么做?孙姝告诉记者,一是扛起国有大行的社会责任,让力量聚起来,联动更多部门、企业伙伴和社会资源,吸引更多人加入助盲事业;二是让爱心与使命进一步传递,搭建分级培训体系,培养核心志愿者团队,组建更专业的队伍,鼓励更多青年员工加入进来。
她说,不为做多大的场面,而是想把这件事扎扎实实做下去,让它被更多人看见,也让金融的温度,通过声音传得更远。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