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4年8月16日,卡梅隆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卡普斯卡辛,父亲菲利普是一位电子工程师,而母亲雪莉则是一位艺术家。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得卡梅隆从小就对科学技术与视觉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后者,包括电影、动漫到绘画。他回忆说,对自己日后视觉审美风格影响最大的,就是幼
卡梅隆:半路出家”的电影大师
1954年8月16日,卡梅隆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卡普斯卡辛,父亲菲利普是一位电子工程师,而母亲雪莉则是一位艺术家。家庭环境的熏陶,使得卡梅隆从小就对科学技术与视觉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后者,包括电影、动漫到绘画。他回忆说,对自己日后视觉审美风格影响最大的,就是幼年时代接触到的流行文化,包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低成本科幻恐怖电影、超级英雄漫画,以及奇幻艺术。在上学时,老师发现,这个沉默的男孩子从不喜欢调皮捣蛋,而是经常埋头在课本和作业本上不停地画画,包括外星人、宇宙飞船、恐怖片里的怪物,以及奇幻漫画里的英雄。甚至,他会自己给自己安排命题创作,根据课本中讲述的内容,来自己创作对应的科普插图。
很快,小卡梅隆并不满足于单纯的临摹了,他更喜欢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并把它用漫画或者海报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初中八年级时,他就创作了一部自己的短篇漫画《太空木乃伊》,实际上,这部作品是小卡梅隆把两部自己看过的低成本科幻恐怖片情节“混搭”在一起的产物,分别是《太空吸血鬼》以及《外星恶客》。故事讲的是,一群宇航员在太空中发现了一具神秘的木乃伊石棺,并把它运到了自己的飞船上,然而,从石棺中苏醒的变异木乃伊开始了杀戮,把飞船变成了一座太空中的修罗屠场。卡梅隆回忆说,后来,好莱坞编剧奥班农,也看了《太空吸血鬼》和自己这部涂鸦漫画,并从中获得了灵感,写出了《异形》第一部的剧本大纲。所以说,《异形》这个好莱坞知名科幻恐怖IP的诞生,也有卡梅隆一份功劳。
卡梅隆说,除了恐怖片和超级英雄漫画,对自己日后艺术风格影响最大的,是50到70年代,美苏冷战巅峰期的两大主题,核战争与太空探索;它们在普通人心中,都引发了深深的恐惧和焦虑。核战争,意味着人类世界与文明的毁灭,而太空,似乎又隐含众多神秘和不可知的危险。这种情绪,自然会通过形形色色的大众流行文化产品,表现出来,比如库布里克导演的核战争题材讽刺电影《奇爱博士》,以及经典科幻片《2001:漫游太空》。这两部电影对卡梅隆的影响非常深远,当时,他正在加州一所社区大学念书,主修物理学,但是卡梅隆说他之所以对科学着迷,是因为科学能够拓展自己在视觉艺术领域的想象力,尤其是建构一个硬核的未来技术世界。最终,卡梅隆意识到,电影,才是能够把自己脑海中奇思妙想付诸实施的完美载体。
你可能认为,卡梅隆下一步要么是直接去了好莱坞,投入蓬勃发展的电影行业,要么是换个大学,努力进入影视相关专业,先接受系统性的科班训练。然而,卡梅隆却独辟蹊径,走了一条野路子:他退了学,直奔位于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一头扎进了它的图书资料馆,开始自学电影视觉效果制作。为了谋生,卡梅隆同时在做着好几份兼职工作,比如货运卡车司机等等。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可以说是好莱坞影视艺术的黄埔军校,毕业于这里的知名好莱坞电影人多如牛毛,比如《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卢卡斯、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幕后推手凯文·费奇等等。
终于,卡梅隆的努力自学有了回报,1979年底,他作为初级模型制作师,参与制作了一部低成本科幻片《世纪争霸战》。由于卡梅隆的视觉建构天赋,他很快就被提拔为整个电影视觉团队的负责人。
虽然《世纪争霸战》的票房成绩尚可,但是作为一个野路子出身的电影视觉制作师,卡梅隆有好几年,都无法在好莱坞找到一份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专职工作,最终,他不得不在一家小型电影公司“土星公司”里当一名电影海报设计师加画手。卡梅隆还透露了一件有趣的往事,在自己入职“土星”之前,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曾经和父亲商量:父亲能否给自己出一年的生活费,供自己潜心研究电影;而回报是,如果卡梅隆未来能成为电影导演,那么他将把自己每年收入的5%作为回报赠送给父亲;然而父亲菲利普却觉得,这事儿完全不靠谱,断然拒绝。于是,卡梅隆幽默地说,很遗憾父亲错过了一生中唯一一个能够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
“土星”是一家专拍低成本B级片的电影,它出品的电影,制作低劣,剧情更是各种硬伤,专靠题材大胆出位来吸引观众。所以,卡梅隆的任务就是要把影片海报做得尽量夸张诱惑,来博人眼球,吸引观众购票观看。
面对这样一份没什么含金量的工作,卡梅隆并没有消沉,或者自暴自弃。由于卡梅隆常年练习绘画,所以手特别快,画一张海报,只要大概一两天,然后就能从土星公司得到1500到1800美元的收入。卡梅隆一琢磨,如果精打细算,自己一个月的生活开支也就是这个数,所以这份工作除了糊口,还能给卡梅隆足够的业余时间来琢磨电影拍摄技巧和构思自己未来的电影拍摄项目,可以说非常合适。
卡梅隆回忆说,其实画海报这事儿,也是在提升自己的视觉构图和调度能力。在构思海报时,自己会编故事,不但突出那些原本电影里的精彩元素,还要让观众能够通过一个固定画面,就大致了解故事剧情。同时加入一些电影内容外的噱头。虽然有些观众在看完影片后吐槽,说海报比电影好看,上面有些抓眼球的东西,电影里压根没有,自己被骗了!但土星公司却非常满意,因为一张简单的海报,就达到了提升电影票房的目的。
在此之后,几乎每拍摄一部电影,卡梅隆都要亲自绘制一张足够有悬念,有张力的海报,让观众对影片的主要情节、视觉设定和卖点,有一个直观强烈的认识,有效促进影片的宣发。1981年,卡梅隆完成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恐怖片《食人鱼2》。尽管因为与制片方理念不合而被中途替换,但卡梅隆坚持让影片在上映时,使用了自己绘制的电影海报,从而大大提升了这部粗制滥造电影的票房。
提到这张经典的电影海报,卡梅隆回忆说,自己一开始的构想就是,海报必须展现这部恐怖片的紧张和悬疑气氛,所以构图就是,一群凶残的食人鱼已经悄悄接近了女主角浸泡在水中的下半身,一想到女主角完美的身躯即将血肉横飞,观众自然感到了一种恐惧与好奇混合的强烈情绪。
另外,在工作之余,卡梅隆还培养了一项刺激的兴趣爱好:街头赛车。他回忆说,自己曾经在无数个夜晚,在洛杉矶郊区的公路上参加改装汽车比赛,在雨后湿滑的弯道上练习漂移,甚至还出过几次车祸。但是,卡梅隆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完全追求危险带来的刺激,而是在揣摩,真实的车辆追逐和碰撞效果,是怎样的,以及什么样的镜头调度,能把视觉场面张力拉到最满。这些宝贵的实操经验,最终在《终结者》中被完全呈现:主角驾驶车辆,在拥挤的公路上和机器人展开追逐,成为这个科幻系列中必不可缺的经典情节。
其实,在这个时期,卡梅隆已经开始构思自己的两个电影项目。一个是末日废土风格的《尖叫的钢铁》,和著名动作片IP《疯狂的麦克斯》非常相似;而另一个,则是未来太空科幻主题的《克赛诺起源》。由于预算有限,卡梅隆于1978年,把它拍摄成了一部12分钟的低成本短片:未来,地球即将面临一场灭顶之灾,男主角宇航员拉杰和女搭档劳瑞一起前往太空,试图找到一颗宜居星球,作为人类未来的新家园。在航行中,他们遇到了一艘巨大的外星飞船,在调查中,一个巨大的外星履带机器人,代号“哨兵”,对他们发动了袭击。而在千钧一发之际,劳瑞及时启动了一台机器起重机,打败了“哨兵”,拯救了拉杰。
尽管《克赛诺起源》只在小范围内引起了电影圈专业人士的关注,但卡梅隆说,在拍摄中,自己已经找到了许多精彩,可以在未来复用的技术与人物设定:比如,冷酷无情,巨大的杀手履带机器人“哨兵”,会在未来《终结者》系列中再次登场;而生性强悍,善于操纵机器和敌人战斗的劳瑞,在未来的《异形2》中,也在女主角雷普利身上实现了再生。
通过这些案例,卡梅隆表示,自己想对所有从事内容创意行业的读者,透露自己的一个心法秘诀,那就是——糟糕的产品,或者工作,也能积累经验与优秀的创意,最终帮助你在未来某个时刻脱颖而出。他说,只有烂项目,没有烂创意或者烂经验。即使一个项目失败,或者干脆胎死腹中,自己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这堆垃圾里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创意与细节,把它们暂时寄存在自己“头脑中的储藏架”上,期待有一天能在合适的作品中让它们闪耀发光。
来源:净如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