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微短剧用户已经冲到6.62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这可是头一回超过电影票房。
2025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一份蓝皮书扔出了让影视圈惊人的数据。
我国微短剧用户已经冲到6.62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这可是头一回超过电影票房。
曾经被视作“边角料”的微短剧,如今成了香饽饽,华谊兄弟、博纳影业这些电影巨头,一个个放下身段扎堆入局,还把AI技术玩得飞起。
这波操作让不少人看懵了,放着熟悉的大片不拍,为啥非要挤短剧这条赛道?
华谊兄弟的动作挺显眼,2024年下半年搞了个短剧厂牌“华谊兄弟火剧”,还跟阅文、点众这些手握IP的公司搭了伙。
2025年11月更狠,直接推出“H・AI火种计划”,一口气公布9部AI短剧,连AI电影《欧拉恒等式》都安排上了。
博纳影业下手更早,2023年底就成立了专门的AI制作中心,2024年还跟抖音合作拍了国内首部AIGC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现在连“博卡一键AI短剧”这种工具都推出来了。
横店影视也没闲着,弄了个“大横小竖”的短剧品牌,拍的剧在红果、番茄这些平台都能看,还拉着海外公司来横店合作拍短剧。
光线传媒向来稳健,也在2024年10月松口,说要结合自己的动画IP优势,探索微短剧领域,甚至要组建专门的公司。
不止这些头部玩家,万达电影、阿里影业也跟着凑热闹,要么开短剧剧场,要么跟短视频平台合作搞分账短剧。
本来想,这些电影公司都是拍大片出身的,咋会看上短剧?后来发现,这背后全是现实的压力。
这几年电影行业确实不好过,疫情之后,院线数量少了不少,观众也越来越少走进电影院。
以前靠一两部大片就能撑起公司营收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一部大片从筹备到上映,周期长不说,能不能赚钱全看运气,风险实在太高。
电影公司也不是没试过转型做长剧,但这条路同样不好走。
长剧制作周期长,还得看视频平台的脸色,排播、分成都是平台说了算,电影公司根本没话语权。
而且长剧市场竞争也激烈,传统电影公司转型做剧,没经验没资源,很容易栽跟头。
反观短剧,简直是为当下的电影公司量身定做的“缓冲垫”。
一部短剧投资不算多,制作周期短的只要几天,长的也就几周。
拍完很快就能在平台上线分账,回款速度比电影快多了。
就算一部没火,损失也不大,还能通过用户数据摸清市场喜好,为后续创作铺路。
如此看来,电影公司扎进短剧堆,真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不得不做的现实选择。
电影公司入局短剧,还带了个“神器”AI技术。
博纳用AI搞制作,把短剧后期周期压缩到24小时内;华谊直接用AI生成剧本场景,《0号档案之双鱼玉佩》12天就拍完了。
AI确实厉害,能把短剧的制作成本降下来,还能提高生产效率,让公司能同时推进多个项目。
2024年全网上线的短剧都超过2万部了,这背后离不开AI的助力。
有个叫《AI男友进化论》的短剧,用数字人当主演,分账都破了1.2亿元。
看起来AI加持的短剧前景不错,但现实并没那么美好。
华谊兄弟推出的短剧,就被媒体观察到“连扑不止”,播放量远不如行业头部水平。
问题到底出在哪?我觉得核心还是叙事逻辑没对上。
电影人习惯了慢节奏铺垫,讲究层层递进,但短剧不一样,得开头3秒就抓住观众眼球,节奏要快、冲突要密集。
很多电影公司拍的短剧,看着制作挺精良,却总给人一种“电影壳套短剧核”的感觉,不伦不类。
AI能帮着降本增效,但没法代替对观众心理的把握,也没法凭空创造出好故事。
博纳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算是个成功案例,把电影级的科幻特效和短剧的快节奏结合起来,豆瓣评分拿到了7.2分。
这说明电影公司做短剧,不是不行,而是要找对方法。
不能简单把电影的那套搬过来,也不能盲目依赖AI技术,得把电影的工业化制作优势和短剧的用户思维结合起来。
电影公司做短剧,看似是“降维打击”,实则是重新学习的过程。
短剧市场现在已经有一万多家参与者,竞争越来越激烈,头部内容只占少数,很多中小玩家都被淘汰了。
电影巨头们想要站稳脚跟,光靠AI和品牌背书还不够,得沉下心打磨内容,找到适合短剧的叙事方式。
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用户达到6.62亿,这个数据已经说明它不是昙花一现。
对于电影公司来说,短剧已经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战略命题。
AI技术给短剧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也给电影公司的转型提供了加速器,但最终能不能成功,关键还得看内容。
未来几年,“电影级制作+短剧节奏+AI赋能”的内容大概率会成为主流。
电影公司如果能打破固有的创作思维,真正读懂短剧用户的需求,说不定能在这个赛道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毕竟,不管是大片还是短剧,能打动观众的好内容,才是永远的王道。
而这场转型之战,不仅关乎这些电影公司的未来,也会悄悄改变整个内容行业的格局。
来源:滕王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