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片是向解放南京那批前辈致敬的,画面很朴素,台词不多,干净利落,最后定格在一面旧旗上,配句“步履不停!归程可期!”。就这么简单,也正因为简单,反倒更让人走心。
短片是向解放南京那批前辈致敬的,画面很朴素,台词不多,干净利落,最后定格在一面旧旗上,配句“步履不停!归程可期!”。就这么简单,也正因为简单,反倒更让人走心。
拍这片子之前,剧组在南京周边实地取景,很多镜头是把老照片和实景叠在一起,路人经过一瞬,接着切回那个年代的街巷,时间前后呼应得很自然。组里请了军事顾问,档案馆翻出几卷老胶片,剪辑的人按照情绪把素材拼接起来。片中有段像是留给后来人的采访:几张老照片旁放着几页手写的信,纸角发黄,字迹歪歪扭扭。导演说,这些细节能把人拉回去,让人回想那条路上每一步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事儿从立项开始就不是要拍什么战史课本,而是把“归程”这两个字当成核心来做。为什么要守护?有人要回家,家在什么地方?东部战区明确说了,要用影像向那些“隐姓埋名、义无反顾、不畏牺牲”的人致敬。目的很清楚:把历史的某些瞬间还原出来,让今天的人知道那一连串选择并非偶然。
短片里也交代了当年的大背景。南京不是一个孤立的点儿,它牵动着政治和民生,行动不是一两天的事。片子把前期准备、局部冲突、后勤补给、通信联络这些线头拆开来呈现:有兵员集合的镜头,有夜里行驶的后勤车队,有报务员不停摆弄的电报机,还有医护在临时帐篷里清理伤口。没有啰嗦的旁白,画面自己在讲,观众能把那条线连起来。
片子给了几位代表性人物的碎片,但不写姓名,只交代身份,配以信笺的一角。信里写的是想念:家门口那棵槐树、回去要吃的一碗面。有人把护身符塞进背包;有人在夜里点了几根蜡烛,为战友祈祷。这些小动作把“隐姓埋名”从空洞的口号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瞬间。有人看后说,那时候的选择就是苦和念想混在一起,听着没啥惊天动地,但够真实。
片子也解释了当时战局为何会这样展开。既有战略布署,也有保护民生的迫切需要。夺取要点、打开交通线、稳定局面,这些都是必须做的。为达成这些目标,前线的士兵牺牲了很多舒适和安全。短片没有把战争美化,镜头更多是泥泞的路、破损的车轮、拆开的简陋粮箱,拍得很实在。导演想表达的是:守护家园不是一句大话,而是脚下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路。
在制作上,团队也花了心思。画面有一点老影像的颗粒感,但不过度;配乐很克制,靠节拍带情绪;剪辑放慢,常用长镜头,不追求快速切换;配音选了中性的腔调,尽量避免煽情。这些手法的用意很直接——把注意力留给画面里的细微东西,让观众自己去体会那股沉重和执着。
片子一出来,评论区的声音不像喊口号,而是盯着那些被镜头带出的零碎生活。有观众说,印象最深的不是哪场战斗,而是一封没写完的家书;有人注意到镜头里的一双补过的袜子、一张剪坏的车票——这些小物件把时间拉近,把人带进那段日子里。这样的反馈,正是制作方想看到的:不仅缅怀事件,更记住人。
有几处场景安排很耐人寻味。夜行那段,月光下兵士的步伐被拉长,影子在路旁晃动;抵达城郊时,镜头从远拉近,村庄的屋顶慢慢显现。出发和到达在画面里被分成起点和终点,中间是很多看不见的苦和累。导演用这些对比,把“归程”这个抽象的词变得具体可感。
拍摄时对史料也挺讲究。团队去档案馆查了战时报纸、征用记录、部队日记,现场还有顾问纠正服装、枪械这些细节,尽量不让观众因为小错误出戏。做这些不是为了显摆学问,而是让影像能经得起时间检验。
短片也没忘了交代战后的生活。镜头里闪过几位普通人的日常:有人在占领区开小店,有人回田里插秧,有人守着简陋的瓦房。没有长篇大论,只用几个零碎叙述让人自己去想象那段过渡期有多难。意图挺明显:把战争终结和生活恢复放在一起看,二者是连在一条线上,不是割裂的两件事。
片子靠近尾声时有一句旁白,很短,也不做总括:为了守护山河,为了回向心底的归程。直白、朴实,这句话成了整部片子的轴心。策划时大家反复商量,最后决定把“归”与“程”分开来看——“归”是方向,“程”是过程,两者合起来就是他们想表达的主线。
制作过程中还有好几出小插曲。一次赶在雨天拍夜行,现场泥泞不堪,演员和群众演员全身泥点。导演只拍一条长镜头,拍完大家在路边擦擦装备,坐下吃着干粮,彼此摇摇头。这些场景没被刻意美化,拍进去反而让人觉得更贴近。片子里也保留了这些背后不堪却真实的瞬间。
正式版本发布时,战区配了简短的文案,没多加评述,画面和几句文字相互呼应。发布那一刻,很多人把这支短片当作官方对历史记忆的一次影像化说明。它做的一件事,是把记忆从书页搬到屏幕上,让更多人看到那些细小而真实的痕迹。
片里很多名字没写,但那些选择和牺牲留下了痕迹:是谁在路上把靴子摔坏,谁在信里画了家门口的花圃。画面把这些痕迹交代清楚了,让抽象的历史变成可以触摸的生活片段。落幕时那句口号又回到观众眼前——步履不停!归程可期!
来源:city电影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