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京电影节的红毯之上,四十一岁的白百何身着缀满珠饰的礼服款步走过。在镜头聚焦下,她的眼袋与松弛的下巴线条愈发凸显,于光影间尽显岁月痕迹。网络上很快分成两派,有人觉得这是自然老去的正常状态,也有人惊叹变化太大。这场关于外貌的讨论,意外撕开了中年女性在公众视野下
在东京电影节的红毯之上,四十一岁的白百何身着缀满珠饰的礼服款步走过。在镜头聚焦下,她的眼袋与松弛的下巴线条愈发凸显,于光影间尽显岁月痕迹。网络上很快分成两派,有人觉得这是自然老去的正常状态,也有人惊叹变化太大。这场关于外貌的讨论,意外撕开了中年女性在公众视野下的生存现状,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经历过事业起伏的女演员,如何在舆论漩涡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那条被网友形容为 "鱼鳞" 的珠饰裙确实吸睛,密集的珠子排列在灯光下闪烁,有人觉得惊艳,也有人坦言密集恐惧症犯了。抛开服装争议,更多目光聚焦在她的身材变化上 —— 大腿线条比过去圆润,小腹微隆,曾经紧致的下颌线变得柔和。现场视频里,她走路姿态从容,偶尔抬手整理头发时,能看到手臂自然的肌肉线条。
社交媒体上的评论态势,展现出显著的分歧倾向。各方观点碰撞,犹如不同航道的船只,在舆论的海洋中各自前行,难以达成一致共识。有网友翻出她十年前《失恋 33 天》的剧照对比,感叹 "岁月不饶人";也有女性网友留言:"41 虽这样很真实,总比满脸玻尿酸自然。" 小红书上甚至出现相关穿搭讨论,有博主分析如何像她这样用垂坠感面料修饰身材,评论区多数人表示 "想穿自己喜欢的,而不是被审美绑架"。有趣的是,同期故宫发布的文物修复师工作视频中,几位四十多岁的女性修复师专注工作的状态获得一致好评,网友对比后发现,不同行业对中年女性的评价标准竟如此不同。
2011年,年仅27岁的白百何凭借《失恋33天》缔造佳绩,斩获3.5亿票房。此片以小成本收获高回报,白百何也凭之成为该类型影片的典范代表。随后的《捉妖记》系列更是将她推向 "票房女王" 宝座,2015 年个人累计票房突破 30 亿,片约不断的她被业内视为 "小妞电影" 的代名词。那时的她在镜头前永远精力充沛,采访中提到 "想尝试文艺片" 的愿望,当时看来更像是成功者的点缀。
2017 年那场舆论风波,影响力不容小觑。其在社会各界激起层层涟漪,所波及之广、震动之巨,于当时的舆论场中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令人深思的一笔。相关事件曝光后,品牌合作连夜取消,已拍完的作品紧急下架。尽管陈羽凡随后声明两人早已离婚,但舆论并未轻易平息。直到 2018 年陈羽凡涉毒事件曝光,公众才重新审视当年的争议,而此时的白百何已悄然淡出视线。再次回归时,她的选择出人意料 —— 接拍成本不到商业片零头的《罗目的黄昏》,在片中饰演一位在工地打工的单亲妈妈,为贴近角色增重 15 斤,素颜蹲在路边吃盒饭的镜头让不少观众忘记了她曾经的光鲜。
与大学同学张思麟重组家庭后,白百何的生活节奏明显慢了下来。社交平台上偶尔分享的日常里,有周末带孩子去郊外的照片,也有亲手做的家常菜。工作人员透露,她现在严格区分工作与生活,除非紧急事务,晚上从不接工作电话。这种安稳的生活境况,使她得以心无旁骛,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角色的钻研之中,在表演的世界里探寻更深层次的奥秘。
为了诠释《春树》里从北京返乡的单亲妈妈这一角色,她亲赴燕郊菜市场,摆起童装摊。在烟火喧嚣中磨砺,竟练出一口地道的保定口音,足见其为戏之用心。拍摄孩子发烧的夜戏时,她抱着小演员在医院走廊奔跑,监视器前的导演没喊停,她就一直跑到浑身湿透。这种对表演的投入,与她早年商业片中的表演方式截然不同 —— 不再依赖灵气和台词技巧,而是用细节堆砌出真实感。
北京电影节工作人员曾予以证实,彼时已向白百何发出邀请。然而,诸多因素使然,她最终未能如约踏上此次电影节之旅。行业观察显示,当下中年女演员的角色选择确实有限,"要么演妈妈,要么演反派" 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困境在白百何身上尤为明显,她早年采访中提到的 "转型文艺片" 愿望,直到近年才真正有机会实现。有趣的是,当她带着作品走进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时,国内热搜依然停留在 "身材走样" 的讨论上。
演员行业存在明显的年龄认知差异。在演艺领域,同年龄段男演员往往仍可挑大梁出演偶像剧男主。然而,女演员一旦迈过四十岁门槛,戏路便悄然收窄,发展境遇的差异,着实令人唏嘘。章子怡参加戛纳电影节时的造型也曾引发类似争议,似乎大众对女演员的外貌永远比对她们的作品更感兴趣。白百何团队对此始终保持沉默,只是默默将三部手机排在后台,分别处理宣传、定档和字幕对接工作,这种低调或许是她应对舆论的方式。
《罗目的黄昏》拍摄期间,导演张律问她:"敢不敢三个月不接别的活?" 白百何给予了肯定答复。那部成本极低的文艺片最终在釜山电影节拿下最佳影片,让她看到另一条道路。此后她推掉商业片邀约,自掏学费参加表演工作坊,一周五天泡在排练场。为贴近角色增重十五斤后,她发现自己再也穿不进过去的 XS 码礼服,但这种 "不完美" 反而让角色更有说服力。
东京首映礼上,《春树》获得八分钟掌声。影片中她饰演的单亲妈妈没有滤镜加持,眼袋和法令纹清晰可见,但观众却记住了她交不起学费时泛红的眼眶,和深夜打工归来疲惫却挺直的脊背。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她自己说的:"以前天天算票房,现在想算角色。精打细算,其劳神程度甚于票房之核算。于细枝末节处锱铢必较,这般心思的耗费,远比估量票房的起伏更为累人。" 当同龄女演员还在努力塞进少女模板时,她选择换一条更难走但更长久的路。
如今,白百何已然寻得生活新向。往昔种种似已淡去,她将精力与热忱倾注于新的生活重心之上,开启别样人生篇章。排练话剧到晚上九点半,她会自己坐地铁回家;粉丝拍照时,她会笑着挡脸:"戏里素颜够多了,生活里给留点面子。" 这种从容不是二十多岁时的锋芒毕露,而是经历过起落之后的沉淀。她将精力从维系外貌转而投入到演技打磨之中。恰似她参演的《春树》与《罗目的黄昏》这两部作品,皆聚焦于人物内心世界,而非着眼于外在表象。
她的经历反映了中年女性面临的普遍困境与选择。当社会还在讨论 30 岁以上女性生育率下降时,当小红书博主还在教如何 "遮肉" 时,白百何用实际行动证明:年龄带来的不只是生理变化,更是看待生活的不同视角。正如北京电影节一位选片人所说:"她现在的表演有了生活的重量,这种重量不是脂肪,是经历。"
东京电影节的喧嚣终会过去,网络上关于外貌的讨论也将被新的热点取代。但对于白百何而言,这次亮相或许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 不再是 "票房女王",而是作为演员的白百何。当她在后台低头看分镜脚本时,纸角卷出的毛边,或许比任何红毯造型都更能说明她当下的状态:专注、坚韧,且真实。
来源:雪影短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