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纪录片《国色》以牡丹为媒,用镜头捕捉花瓣舒展的肌理、晨露滚落的晶莹,更以细腻的笔触剖开这朵“花中之王”背后的文化密码。其叙事跨越时空,从西藏林芝的大花黄牡丹,到安徽巢湖的千年杨山牡丹,从《诗经》中的相关记载,到武威汉代医简,从《洛神赋图》中牡丹的首次惊艳亮相,
最近,纪录片《国色》荣获中国纪录片长片类好作品奖,并在各地掀起了播放热潮。
纪录片《国色》以牡丹为媒,用镜头捕捉花瓣舒展的肌理、晨露滚落的晶莹,更以细腻的笔触剖开这朵“花中之王”背后的文化密码。其叙事跨越时空,从西藏林芝的大花黄牡丹,到安徽巢湖的千年杨山牡丹,从《诗经》中的相关记载,到武威汉代医简,从《洛神赋图》中牡丹的首次惊艳亮相,到《全唐诗》中流传千古的那抹国色,生动呈现了牡丹的发展脉络。在叙事中自然穿插历史追溯与现实表达,既梳理牡丹栽培简史,又还原鲜活历史细节,让牡丹的“国色”形象愈发深入人心,当镜头对准菏泽千亩牡丹园,那不仅是花海的壮观,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美景,让世界品味中国牡丹文化里“雍容”与“坚韧”共生的繁荣场景。
纪录片里,鲁菏红在风雪后绽放的姿态,是“顶得住严寒”的生命力宣言,姚黄舒展金瓣的轻颤,藏着唐代“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世记忆,雪映桃花白瓣晕粉的柔动,晕染着东方审美里“留白”的诗意。这些场景被镜头放大,从菏泽的田间地头传到海外荧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读懂,牡丹的“国色”从不是孤高的炫技,而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
《国色》的创作虽聚焦牡丹,却突破地域局限。深入菏泽牡丹培育基地,记录科研人员为让品种适应海外气候而反复试验,跟拍花农带着牡丹种苗远赴异国,在他乡土地上种下第一株中国牡丹并开花的故事。当海外花园里,来自菏泽的鲁菏红顶着异域的阳光绽放,那花瓣舒展的样子,便成了最生动的文化使者,它告诉世界,中国的“国色”从不拒绝融合,正如牡丹能在不同土壤里扎根,中华文化也始终以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对话。从中国走向世界,跨越法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多重时空交织,展现了牡丹如何从中国传向世界,影响各地花卉文化,完整呈现其国际传播历程。正如片中77岁的法国汉学家雷米·马修在著作《牡丹之辉:如何理解中国》中所言:“牡丹的颜色、芳香与富丽,象征着中国的芬芳与色彩;牡丹熠熠生辉,照亮世界人民。”牡丹的远行,不仅是植物意义上的传播,更是中国故事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递。
这部纪录片最动人的,是让“花开”有了更厚重的分量。让世界看见,牡丹花开,开的是“唯有牡丹真国色”的自信,是“抗得住风雪、开得热烈”的韧性,更是一个民族对“美美与共”的追求。从菏泽的牡丹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花开盛世的场景不断增多,让更多人明白:所谓“国色”,是让我们敞开胸怀与世界共赏牡丹花开。
来源:雅望之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