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丰泰照相馆的那架手摇摄像机,到如今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技术的火种跨越两个甲子,完成了从专业圣殿到个人口袋的传递。曾几何时,“电影”二字代表着一套复杂的机制:它往往意味着庞大的制作班底、复杂的专业设备与高昂的制作成本。这些无形的壁垒,曾将无数怀揣电影梦的普通人
从丰泰照相馆的那架手摇摄像机,到如今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技术的火种跨越两个甲子,完成了从专业圣殿到个人口袋的传递。曾几何时,“电影”二字代表着一套复杂的机制:它往往意味着庞大的制作班底、复杂的专业设备与高昂的制作成本。这些无形的壁垒,曾将无数怀揣电影梦的普通人拒之门外,而如今,轻巧便捷的手机,正在持续降低电影的创作门槛。
文|沈晶
1895年,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用自制的“活动电影机”投射出流动的影像——工厂大门缓缓打开,火车向着观众呼啸而来。
那一刻,定格的世界被赋予了动态的生命,电影,就这样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改写了人类观看与感知的历史。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至少三倍。”流动的生活与广袤的世界,得以被摄影器材真实地捕捉与记录,并在技术的不断演进中,呈现出多元的面貌,为所有身处有限时空的观众,丰厚了生命的体验。
今年也是中国电影走过的第120个年头。值此之际,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推出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开幕影片——《奔赴光影》,以温暖的镜头语言,传递着电影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的勇气与力量。
在短片中,《定军山》《毕业歌》《天涯歌女》等跨越时代的经典印记次第浮现,不仅仅串联起百年影史中的吉光片羽,更是为中国电影两个甲子的风华,写下一封温暖的情书。
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由本届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得主戴墨执导的影片,自始至终使用华为手机完成拍摄,这一创新的举措,亦是对不断革新的中国科技的致敬。
从《奔赴光影》的影片画面中不难看出,华为Mate 80系列搭载第二代红枫原色影像,画质清晰,色彩还原精准、真实,细腻地传递出华为Mate 80系列在影像方面的硬实力;影片在复杂的光影环境中依然呈现出极具电影感的画面——高光处层次有序,暗部细节亦保留充分,配合稳定流畅的防抖表现,从一枚小小的芯片,到自主操作系统再到引领行业的手机影像能力,华为一直走在创新科技的路上,和电影从业者一起续写120年中国电影梦。
这一创作实践也映射出电影艺术在时代中的蜕变——移动影像技术边界的拓宽正悄然消解着专业创作的门槛,观众不再只是单向的观看者与体验者,更可以通过拿起手机,化身为影像创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洞察与思考,与更多人分享。
由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委会与华为手机联合发起的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见证并推动了这场由技术引领的创作浪潮。
从2019年创立以来,该计划累计征集了超27000部优质的手机电影作品,将影像的焦点,从遥远的传奇重新对准了触手可及的日常。在该计划的推动下,新的创作者不断涌现,在每一年的交流中都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投稿作品中频出的佳作,无一不展现出“扎根生活”的动人底色。作为这一创作生态的缩影,6位入围本届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的导演,面对镜头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故事。
正如本届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评委会主席李少红所言,“每一个用手机影像记录生活的人,都可以为中国电影的下一个百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京城国贸一间仅十八平方米的共享办公室里,一场关乎理想与现实的较量正在上演。求职面试的紧张,言语交锋的紧凑和一触即发的冲突,都在一镜到底的拍摄中,被具体地刻画呈现。
这是获得本届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最佳艺术探索荣誉”的作品——《候补名单》。这也是导演高书第一次用手机拍摄电影的尝试。
在拍摄之初,高书便决定用“一镜到底”的方式呈现这幕办公室喜剧。全新的尝试也意味着全新的挑战,在狭窄的长廊,转身都困难的小房间和仅能容纳数人的电梯里,进行长镜头的连续拍摄,对于任何传统摄影设备而言,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候补名单》作品截图
然而,这些略显苛刻的现场摄制条件,却也因为华为手机便携灵活的优势,得以一一化解。影片末尾一段调度极为复杂的追逐戏份的拍摄,更展现出华为Mate 70系列手机影像能力的强大——尽管影片完全由摄影师手持华为手机拍摄完成,但是凭借卓越的AIS防抖功能,这一段画面依然呈现出工业级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和技术实现一样值得称道的,是这部影片在内容选择上的敏锐。
高书将镜头从宏大的叙事中收回,精准地对准了年轻人最熟悉的“附近”——求职现场,这里既是故事发生的唯一场景,也是当下无数年轻人处境的真实写照。
影片的雏形源于她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那个留学行业角落里的真实骗局,被她巧妙地浓缩于一方斗室之内。在这里,一个青年在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欺诈、所面临的道德抉择,不再是新闻中遥远的社会事件,而是每个年轻人都可能遭遇的生活现实,这些源自都市职场的日常体验,在她的镜头下焕发出惊人的戏剧张力。
透过这间拥挤的办公室,我们得以窥见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的广阔图景。从个体记录到时代叙事,手机已成为这个时代最多元的取景框,越来越多源自生活瞬间与社会切面的真实故事被精准捕捉、被深情讲述。
11月14日,在厦门如期开展的“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表彰仪式暨主题论坛”上,共计63部入围作品参与角逐7大荣誉,作品在多样的题材下呈现出强烈的生活感。《横·竖》讲述了一位濒临崩溃的导演在片场开启直播的故事;《孤独星球的乐章》,记录自闭症少年的成长;《守港人》关注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日常生活;《我只期许明天》记录了住在草原与城市的女孩们期许不一样的明天;《消逝的海螺沟冰川》通过延时摄影,真实记录正在消融的冰川……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将宏大的社会议题转化为鲜活的个人故事,呈现出手机电影丰富的叙事可能性和对我们所处时代最真切、最日常的观察与关怀。
▲ 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表彰仪式暨主题论坛现场
今年是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与华为手机合作的第六年,这个独立开辟的手机电影评选单元里,总共助力超27000部优质作品,帮助上万名专业电影人和普通用户,通过手机创作实现电影梦走进电影圈,在持续的合作过程中,手机创作的叙事版图,也在无限拓展。
电影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幻工厂,那些日常生活的温度、社会变迁的细节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都将被“附近”的微光所照见。
2025年,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以超过6000部的总投稿量,再一次掀起一场手机电影的创作热潮。
数据显示,入围的作品中,创作主体不仅有85后、90后,也有00后的年青一代,还有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影视爱好者。更值得注意的是,超过半数的参赛作品是使用华为手机拍摄的,很多人的投稿作品,就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
经过多年的发展,“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IP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吸引了更多的有生力量,参与到手机电影的创作中来。
今日蓬勃生长的手机电影创作生态,其精神源头,可以追溯到120年前中国电影的诞生之初。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历时三天,完成了京剧《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三个片段的拍摄,制作出中国第一部电影。
这次开启中国电影历史的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突破技术壁垒、勇敢追梦的故事,它也印证了中国电影的基因里,始终蕴含着探索未知、开创时代的勇气。
从丰泰照相馆的那架手摇摄像机,到如今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技术的火种跨越两个甲子,完成了从专业圣殿到个人口袋的传递。曾几何时,“电影”二字代表着一套复杂的机制:它往往意味着庞大的制作班底、复杂的专业设备与高昂的制作成本。这些无形的壁垒,曾将无数怀揣电影梦的普通人拒之门外,而如今,轻巧便捷的手机,正在持续降低电影的创作门槛。
▲ 《找姥姥》作品截图
刚刚从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MFA(导演)专业毕业的顾其豪,凭借《找姥姥》这部不到17分钟的“毕业作品”,获得了本届华为影像XMAGE·金鸡手机电影计划的“最佳摄影技术荣誉”。顾其豪坦言其拍摄这部作品的初衷,除了要讲述埋藏于心底很久的故事以外,经济成本,也是他考量的重要因素。
这段“几乎没有成本”的拍摄经历,完全由他一人完成。“现场摄制组只有一个人,我左手举着手机稳定器,右手拿着挑杆话筒。”这种“一人成组”的极简工作流,是传统电影制作无法想象的,却也赋予了创作者最大程度的自由。
换而言之,当电影的制作成本大幅降低,创作者便无需一味迎合市场,可以去关注那些被商业大片忽略的、“微不足道”的个体故事和边缘议题。他们可以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喜欢的题材,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
当技术的便利性转化为表达的自主性,手机便超越了其工具属性,成为华为影像XMAGE首席品牌官李昌竹所描述的,“承载电影梦想的‘移动片场’”。
如今,形式、内容与技术正在手机影像中完美衔接与交融。从丰泰照相馆的第一次曝光,到如今数以千计的手机作品集体绽放,技术的进步始终在重塑创作的疆域。
而当每个普通人都能用手持的设备实现荧幕梦想时,一个真正属于所有人的电影新纪元,也正在到来。
当前,影像已成为一种全球共通的文化。当镜头对准世界,一张照片、一段影片的内涵远远超出影像本身。
早在近一个世纪前,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即提到:摄影与电影等复制技术的兴起,正悄然瓦解着传统艺术的“灵晕”。艺术的权威不再专属于殿堂,而是随着技术的普及,走向更广阔的人群。
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中国电影迎来了诞生120周年的历史时刻,华为也在以移动影像技术革新,推动影视创作内容创新,不断为创作者赋能。
2022年,华为影像XMAGE品牌的诞生,宣告了移动影像新纪元的开启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壁垒的消融——一套专业的移动影像体系开始为大众服务。2024年,其品牌理念升级为“影像力量”,并发布移动影像“十大趋势”,完成了从“光机电算”到“软硬芯云”的全链路布局。
同时,华为影像XMAGE还通过融合科技与艺术推动创新,带来菁彩影像HDR Vivid和菁彩声Audio Vivid国产技术标准,并在华为手机及其他产品上实现规模化应用。这项创新技术也成为了今年创作者的利器。
多位参加本届“华为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的创作者,分享了他们使用华为手机进行拍摄的独特体验。
例如,在作品《新歌今晚发布》的拍摄中,导演和团队直接使用Pura 70的DCI-P3广色域屏幕替代专业监视器,完成大范围移动镜头的监看,这一应用被形容为“过去难以想象”。整部电影里最令导演冷邹隽惊喜的镜头,也来自于手机影像能力的突破。原本摄影指导担心午后阳光穿透树叶的移动镜头难以捕捉,然而华为手机的高动态范围HDR处理完整保留了阳光的层次感与逆光下树叶、树皮的细腻质感。这一效果不仅完美实现了创作意图,更让冷邹隽对手机所呈现的电影级画质表现力感到惊喜。
▲ 《新歌今晚发布》作品截图
移动影像的跨越式发展,如同一场波澜壮阔的“艺术大众化”实践,将曾经遥不可及的专业影像能力,转化为每一位用户手中的创作权利,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芯片和自主操作系统的突破。
从一枚小小的芯片,到自主操作系统再到引领行业的手机影像能力,华为一直走在创新科技的路上,和电影从业者一起续写120年中国电影梦,以不断革新的移动影像技术,打破传统拍摄设备在体积与使用场景上的限制,拓展移动影像文化所能抵达的边界。
当技术隐于无形,表达才得以彰显。
“技术大众化”的动人之处,正体现于此:华为通过底层科技的持续突破,不断降低高质量影像创作的门槛,将“工具”的效能最大化,从而使想象力和故事的主导权,从专业设备的庙堂之上,回到所有创作者的手掌之间。
这并非在为行业绘制一张遥不可及的技术蓝图,而是在为每一个潜在的创作者,铺设一条通往自由表达的坦途。未来华为影像XMAGE还将继续深耕,融合科技与艺术的力量,让更多的个体力量,涌入全民创作的洪流之中。
正如投身于这场浪潮的创作者陆子蓉在《外婆的末班车》创作手记中写道:“最具力量的表达,有时正来自于我们最日常的工具。”
当科技抹平了专业的沟壑,我们便得以用这最寻常的工具,去倾听历史叙事中静默的声音,去捕捉宏大时代下闪烁的微光。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