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邵艺辉导演的《好东西》,横扫了三个重要奖项:最佳故事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
金鸡奖颁奖典礼近日落下帷幕,有人欢喜有人愁。
尤其是最佳女演员奖,竞争激烈,备受瞩目。
这一年的金鸡奖,《好东西》成为了最大赢家。
由邵艺辉导演的《好东西》,横扫了三个重要奖项:最佳故事奖、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
其他电影,除了易烊千玺获奖的《小小的我》,似乎都成了当晚的陪衬。
而令大众意难平的,是咏梅主演的《出走的决心》,竟然颗粒无收。
网友们自发在网络上发起投票,评选心中最佳的女演员,咏梅断层式领先。
于是,网上多了一种声音:观众心里有自己的“最佳女主角”,不需要金鸡奖的证明。
有人说,《好东西》虽然是一部不错的作品,但拿到最高荣誉的奖项,未免有点“过誉”。
它的好,不至于达到那么高的评价。
有人说从电影的角度看,《好东西》更像一部轻喜剧,结合了许多段子和金句拼凑而成的“脱口秀”。
而《出走的决心》,更符合一部成熟电影的风格,立意也很深,演员拍得很到位,更能唤醒女性的共鸣。
但是,奖项已尘埃落定,观众们也只能在网络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愤愤不平的内心。
咏梅输给了宋佳,《出走的决心》惜败《好东西》,到底冤不冤?
这两部电影,我都去电影院看过。
看《出走的决心》时,非常感动。
电影里面的剧情,其实大概都了解。
因为之前就关注到苏敏阿姨——电影的原型,一个离家出走自驾游的50岁阿姨。
我看过关于苏敏的报道,以及她自己的vlog。很佩服她这种突破自我的勇气,敢于解脱捆绑人生的枷锁,面对一切未知的挑战。
苏敏的故事很励志,是每一个被生活所困的女人活生生的榜样。
看《出走的决心》,会有很多共鸣。
因为李红这个角色,是许多女人的缩影。
她们一辈子都活在没有自我的生活里,一生都在成全别人,却没有为自己活过。
有一个桥段是,李红想去旅游,但一直都因为家庭的事耽误着。
一年又一年,她都放弃了参加同学聚会,这成为了她内心的遗憾。
丈夫长期的冷漠、无视与掌权,让她感受不了自己的价值,而最后的争吵成为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积压已久的情绪爆发,李红决定出走,离开这个让她窒息的环境。
从此以后,李红再也没有踏进家门。
这也让我想起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去旅游了。
单身的时候,说走就能走;结婚生娃后,你的时间不再是自己的。
曾经有许多机会去旅行,可是却最终无法实现。
因为要考虑太多的人和事,孩子谁来照顾、家人会怎么想等。种种顾虑都会成为你出行的牵绊,最后还是选择不去。
我们还算是幸运的,只是时间不自由。有的女人,压根没有选择的机会。
她们的付出,被看作理所当然。身边没有人,会重视她们作为一个女人的主体性。
而这些,都是社会的常态。父权意识形态下的家庭,并不关心妈妈需要什么。
《出走的决心》把残酷的一幕撕开来,拍给我们看。
我们看到一个女人的绝望,还有重生。
电影把生活还原,更强调写实,融入女主的视角,让我们去切身感受那种扎心的痛,去反省、去思考。
而且,它还有现实的原型,更具有说服力。这让电影之外的延伸,更为丰富和立体。
它不失为一部好电影,但跟《好东西》相比,究竟输在哪儿呢?
《好东西》刚上映,我就去看了。
因为看了邵艺辉导演的上一部作品《爱情神话》,爱上了她的电影风格,所以对《好东西》也充满了期待值。
观影后,的确没有让我失望。
个人感觉是电影非常新颖,很有新鲜感。
关键是,它有非常多戳我的点,无论是观点、笑点还是泪点。
看《出走的决心》时,我内心更多的是沉重、压抑和感动;而看《好东西》时,我内心是轻松、愉悦和触动。
这其中是有细微差别的。
让我惊讶的是,让我流下眼泪的,竟然是《好东西》,而不是《出走的决心》。
为什么明明是一部那么轻松的电影,却能让我热泪盈眶?
也许,这就是《好东西》的魅力所在。
有人说它不像一部电影,里面的角色一直在说话,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
有人说它的场景和对话更偏向于生活化,缺少了大电影的质感。
但邵艺辉,总能让不可能的东西变换出无穷的可能性。她像一个魔术师,从口袋中摸出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她让你在笑着的同时,却能用一句话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瞬间落泪。
我记得,电影最后铁梅和小叶的对话:
“我算什么好妈妈,我做出了什么事业,我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做好,但其实我什么都没做好。我特么在牛逼什么?”
“可是为什么要什么都做好呢?怎么才算好呢?裁判是谁啊,为什么就不能搞砸?又能砸到哪去呢?”
“这个游戏的规则不是这样的。”
“那我们不要玩他们的游戏了。”
听完后,爆哭。
只有当了母亲的人,才知道这几句话的含金量。
宋佳饰演的铁梅,是个女强人。她是工作狂,离了婚,独自带娃。
许多人认为这个角色,演得太生活化,接地气,感觉不需要太多演技就能胜任。
可是宋佳却说,《好东西》是她演艺生涯中“比较难演”的一部电影。
因为《好东西》很“轻盈”,非常贴近当下和日常,反而让她难以把握表演的尺度,既要自然又不能失去张力。
换言之,轻松与深刻,都要具备。多一分会刻意,少一分又会随意。
这样的电影,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是一种新颖的尝试。
宋佳也一样,她在采访中讲到,自己入行多年,不想让固有的经验束缚自己,想要勇敢地去打破这个东西,拥抱新的东西。
跟这部电影一样,代表着新旧交替的阶段。
大开大合的、悲情性的、戏剧性的表演不是不好,而是太多了。
真正反映普通人的影视,却往往被认为不够“厚重”。
轻盈的表演,正是当下影视圈稀缺的类型。生活已经很累,人们已经厌倦了苦难式的殉道。
大家对它能获奖的质疑,折射出大众还是会期待那种传统的深沉的角色塑造,这种轻盈感的角色还没纳入到我们的审美和演技考量标准里。
但很妙的是,《好东西》讲的就是女性要打破旧有的游戏规则,自己重建一个新的游戏。
一开始,周围的人会不理解,甚至从来不曾思考过,原来自己也能不按原有的道路走,可以开辟另一条没走过的路。
所以,对《好东西》的肯定,就是对未来的寄望。
《好东西》打赢其他电影,并不是因为别的作品不如它,而是因为它足够“新”。
好演员很多,好电影也很多,但能够创新的很少。
对女性主义的阐述,也应该有新的展现方式。
不一定要苦难的、沉重的反抗,也可以是轻描淡写的、极具自我的表达。
拒绝讨好所谓的评委、观众,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与坚持。
这一届入围最佳女演员的角色,都是关于女性跨越性别审视和活出自我的电影。
为什么《好东西》能突围成功?
因为在别的电影中,我们都能找到其他电影似曾相识的感觉,都有女性被压迫的无力感。但在《好东西》里,女性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光环,她告诉我们,女孩子不需要被完美绑架,而是接纳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裁判。
我希望我的女儿,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女孩,都不再活在过去对女性的审视里。
跳脱出传统对“好女人”的标准,自己定义自己的好与坏。
你可以一个人轻松地活着,也可以和心爱的人组建家庭;你可以做事业女强人,也可以做照料家庭的好妈妈。
女人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的样子。没有人能够评判你的选择。
未知的世界,总是充满了惊喜,希望。
也许,这是《好东西》身上独有的气味。
来源:白小静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