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38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颁给了《唐探1900》的导演陈思诚,这一结果在网络上掀起巨大争议。该片在豆瓣的评分仅为6.9分,是同期提名作品中口碑相对较低的一部,却击败了如《破·地狱》《好东西》等作品的导演。陈思诚个人导演票房已超161亿元,其商业成功毋庸置疑,但“唐探”系列近年被指套路化、审美疲劳。此次获奖,被部分网友调侃为“符合‘水鸡’标准”,使得专业奖项的评价标准与大众观感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为焦点话题。陈思诚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既是对其商业类型片成就的一种行业认定,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专业评价与大众口碑
第38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颁给了《唐探1900》的导演陈思诚,这一结果在网络上掀起巨大争议。 该片在豆瓣的评分仅为6.9分(有报道指出为6.4分),是同期提名作品中口碑相对较低的一部,却击败了如《破·地狱》《好东西》等作品的导演。 陈思诚个人导演票房已超161亿元,其商业成功毋庸置疑,但“唐探”系列近年被指套路化、审美疲劳。 此次获奖,被部分网友调侃为“符合‘水鸡’标准”,使得专业奖项的评价标准与大众观感之间的巨大落差,成为焦点话题。
金鸡奖颁奖当晚,陈思诚手握最佳导演奖杯,眼眶泛红地感谢了王宝强,称“没有他,就没有这部电影和系列电影”。 这番感言虽被部分观众视为“爷青回”的兄弟情谊见证,但更多质疑声指向了奖项本身。 为何一部口碑并非顶尖的商业系列电影的最新作品,能获得最佳导演的殊荣?
《唐探1900》在金鸡奖提名作品中,其豆瓣6.9分(有报道指出为6.4分)的评分确实不占优势。 有观众直言该片“要逻辑没有逻辑,要推理也站不住脚”,并认为“唐探每年都拍,一年不如一年”,观众已然“审美疲劳”。 陈思诚本人似乎也意识到系列创新压力,据报道他已拍完一部名为《时间什么的》新片,计划明年上映,似有意暂时跳出“唐探”框架。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最佳导演奖授予《唐探1900》,难免让许多人感到困惑。
有观点认为,这个奖项或许更像是对陈思诚过去十二年在中国电影商业化、工业化探索上的一种“鼓励”。 他从《北京爱情故事》起步,开创了“唐人街探案”和“误杀”两大IP。 其个人导演票房高达161.52亿元,在导演票房榜上仅次于饺子导演,超过了冯小刚、张艺谋等众多资深导演。 用一些影迷的话说,就是“质疑思诚,理解思诚,成为思诚”。 他的电影融梗套路成熟,观感流畅,但深度和质量常被指“一般”。 在金鸡奖评委看来,这种对商业类型片的驾驭能力和市场号召力,可能比单一作品的艺术纯度更具分量。
然而,这种“鼓励”和“行业贡献”论,并不能完全平息所有争议。 本届金鸡奖评委会主任是张艺谋,而新晋影帝易烊千玺和影后宋佳恰好是张艺谋新片《惊蛰无声》的男女主角,这种关联性也让部分网友对评奖的独立性产生疑问。 此外,动画电影《哪吒2》获得最佳美术片,但导演饺子及其团队均未到场领奖,被网友解读为对该奖项的轻视,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金鸡奖权威性的讨论。
与陈思诚获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挚友王宝强的境遇。 王宝强是“唐探”系列的核心演员,为角色付出诸多心血,例如苦练广东话,拍摄打戏受伤也坚持完成。 他在《八角笼中》等作品中的演技也广受好评,但却从未获得过金鸡奖提名。 这种“共生体”般的合作关系下,导演获得最高荣誉,而核心演员却始终未受主流奖项青睐,不禁让人追问评选标准究竟更偏向什么? 是因为王宝强的戏路被认为“不够高级”,还是因为《唐探》这类商业喜剧片中的表演本就难以被严肃看待?
颁奖典礼后的采访环节也暗流涌动。 当《好东西》的导演邵艺辉被问及是否会挑战男性题材时,她的回答被网友形容为“高情商”的“高手过招”。 而陈思诚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被部分网友认为“不是很友善”。 这些微妙的互动,似乎也折射出行业内部对不同创作路径和风格的不同态度。
本届金鸡奖的其他奖项结果同样引发了讨论。 例如,钟楚曦凭借《好东西》获得最佳女配角,不少网友认为她的表演不及同时提名的蒋勤勤和惠英红。 最佳女主角方面,宋佳的二封影后虽有其作品支撑,但也有声音认为《好东西》中的咏梅表现更为出色。 这些争议共同构成了一幅图景:专业评审的选择与大众的普遍预期之间存在明显的沟壑。
“唐探”系列无疑是中国电影市场过去十年最成功的IP之一。从2015年第一部《唐人街探案》以“喜剧+推理”模式开创先河,到《唐探2》将背景扩展到纽约,引入“唐探宇宙”概念,再到《唐探3》在票房上创造多项纪录,系列前三部累计票房高达80亿元。 陈思诚作为“产品经理”式的导演,对市场脉搏的把握和工业化生产的掌控能力确实出众。 但当这种成功模式逐渐固化,甚至出现疲态时,权威奖项是应该肯定其过去的商业成就,还是更应聚焦于参赛作品当下的艺术价值?
金鸡奖的评奖原则强调“六亲不认,只认作品;八面来风,自己掌舵”。 但当“作品”的定义在商业成就、工业贡献、艺术创新等多个维度上产生分歧时,评委们的“掌舵”就必然会面临大众的审视。 陈思诚的获奖,或许正凸显了当前中国电影评价体系中,如何平衡商业与艺术、大众与精英、短期市场效应与长远艺术价值的深层困境。
陈思诚获得金鸡奖最佳导演,既是对其商业类型片成就的一种行业认定,也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专业评价与大众口碑之间的断层,以及中国电影在商业成功与艺术追求道路上的复杂博弈。奖项落定,争议未止,这背后关于何为好电影、奖项应为谁加冕的讨论,恐怕远比一座奖杯的分量更为沉重。
来源:阳阳侃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