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一部火遍全球的科幻恐怖片,骨子里藏着两个导演的十年人生日记,达弗兄弟用整整十年时间,以“合体创作”的独特方式打磨《怪奇物语》,这部剧集从剧本到镜头,从选角到收尾,处处都刻着他们的成长印记。
谁能想到,一部火遍全球的科幻恐怖片,骨子里藏着两个导演的十年人生日记,达弗兄弟用整整十年时间,以“合体创作”的独特方式打磨《怪奇物语》,这部剧集从剧本到镜头,从选角到收尾,处处都刻着他们的成长印记。
业内人称他们的“泡泡状态”,那种从童年延续到职业的双人世界,不仅让剧集保持了十年如一的风格内核,更让这部作品成为记录他们从事业低谷到行业标杆的成长教科书。
达弗兄弟的合作模式,早在童年时就埋下了种子,在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小镇上,他们跟着父亲看遍各类电影,转头就扛着摄影机模仿拍摄短片;闲暇时要么钻进树林探险,要么围坐在一起玩桌游。
那些天马行空的幻想和无忧无虑的时光,后来都成了《怪奇物语》第一季的素材原型,这种从小形影不离的相处,养成了他们独有的“泡泡状态”,仿佛一个只属于彼此的双人结界,进入职业创作后,这份默契更是显露无遗。
编剧时两人共用一份文档,一人搭起开头框架,一人填充中段细节;片场里永远保持在五英尺以内的距离,连意见不合都只在私下解决。他们自己也承认,少了对方在场,判断就会变得摇摆,这种高度同步的合作方式,其实是把童年的信任平移到了工作中。
对创作人来说,最难得的就是长期合作中保持风格统一,而达弗兄弟的泡泡状态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怪奇物语》的故事能沿着最初的设想稳步推进,这种从小打磨的合作默契,成了他们日后闯过事业低谷的底气,也让《怪奇物语》的诞生有了可能。
2015年之前的达弗兄弟,日子并不好过,他们执导的第一部电影《Hidden》被华纳直接丢到点播平台,几乎没激起半点水花,事业一度陷入停摆,但低谷期的他们没有放弃,转而给奈特·沙马兰写剧本,一边干活一边积累经验,这才有了后来推销《怪奇物语》的勇气。
这段蛰伏经历,悄悄融进了剧集的创作逻辑里,执行制作人尚恩·利维第一次读到剧本就察觉出它的“反常规”,讲的是孩子的故事,却不是拍给孩子看的;把青涩的青春日常和硬核恐怖片元素拧在一起。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设定,恰恰是达弗兄弟突破自我的写照。
现实中的他们极度腼腆,不擅长直白表达感受,就把所有思考都放进剧里,让故事替自己说话了,选角环节更能看出他们的成长智慧。他们不找千篇一律的“标准童星”,反而刻意寻找“与众不同”的孩子。
诺亚·施纳普的敏感、菲恩·伍法德的笨拙、盖顿·马塔拉佐的身体差异,都被他们写进了角色里,还特意告诉孩子们“我们选的就是你的不同”。随着季数推进,演员与角色更是相互成就,玛雅·霍克现实里爱说错话的特点,就被融进了罗宾这个角色中。
这种尊重真实的创作态度,让剧集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毕竟好故事从来都源于对真实的捕捉,选角与创作的相辅相成,让剧集有了灵魂,但这份对作品的极致追求,也让他们渐渐走进了一场全情投入的“循环”。
《怪奇物语》的成功,背后是达弗兄弟近乎偏执的投入,从第一季到第五季,剧组规模从最初的小团队膨胀到2800多人参与,但他们始终坚持亲力亲为:关键集数几乎全由两人执导,到第五季结束时,42集里有24集出自他们之手,剧本、剪辑等环节也很少假手于人。
Matt偶尔会遗憾,要是早点结束,或许能讲更多不同的故事;但Ross看得更透彻,2016年前后的流媒体行业正是窗口期,“错过那几年,没人会给两个新人十年时间讲同一个故事”。这种矛盾心态,其实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谁的成长不是在坚持与遗憾中找到平衡?
因为这场十年长跑,馈赠远比牺牲更珍贵,剧集不仅把他们从事业低谷拉到巅峰,更让他们和演员成了“家人”,那些一起打磨剧本、一起应对片场难题的日子,让合作关系沉淀成了亲情般的联结。对创作者而言,作品能获得认可已是幸事,而能在创作中收获一群志同道合的“家人”,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财富。
当达弗兄弟在第五季剧本上写下结局时,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的十年人生写下总结,《怪奇物语》于他们而言,从来不是一部普通的剧集,而是一场长达十年的成长修行:童年的默契成了创作的基石,低谷的坚持铺就了破局的道路,全情的投入换来了事业的飞跃和情感的联结。
有人说他们被这部剧“困住”了十年,但换个角度看,正是这十年的专注,让他们完成了从新人到成熟创作者的蜕变,如今剧集落幕,对达弗兄弟来说,这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第一阶段”的圆满收尾。
来源:初六睡不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