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TED大会邀请到卢卡斯影业创新部门负责人兼工业光魔(ILM)首席创意官罗布·布雷多(Rob Bredow),他曾凭借《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视觉特效制作获奥斯卡提名,在业内声誉颇高。在演讲中,他带领观众回溯电影特效的演变脉络,讨论人工智能(AI)如
2025年TED大会邀请到卢卡斯影业创新部门负责人兼工业光魔(ILM)首席创意官罗布·布雷多(Rob Bredow),他曾凭借《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视觉特效制作获奥斯卡提名,在业内声誉颇高。在演讲中,他带领观众回溯电影特效的演变脉络,讨论人工智能(AI)如何塑造电影未来。
1
从手工模型到数字魔法:
电影特效的进化史
机械时代的突破(1977年)
1977年,《星球大战》中星际驱逐舰的镜头震撼世界,开启了电影特效新时代。
那时,电脑特效尚未诞生,导演乔治·卢卡斯团队便发明了一个由电脑控制的摄影装置,实现了对摄像机拍摄微缩模型的精准操控。与此同时,卢卡斯倡导艺术家与工程师协同合作,其“艺术家驱动创新”的理念,至今引领着电影行业的发展方向。
数字革命的开端(1993年)
如果说《星球大战》打开了电影特效的大门,那么1993年上映的《侏罗纪公园》则彻底颠覆了电影特效的制作模式。
《侏罗纪公园》原计划采用定格动画来呈现恐龙。然而制片人偶然看到电脑制作的恐龙测试画面后,毅然改变了制作方向。
导演斯皮尔伯格将传统动画师“我感觉自己要灭绝了”的感叹写进台词,成为经典。
有趣的是,《侏罗纪公园》并未完全摒弃传统技术。工程师们制作了一个特殊的“恐龙输入设备”——布满传感器的恐龙骨架模型。动画师操作模型,电脑则会记录动作并为数字恐龙添加皮肤和光影效果。
这一过程揭示了电影特效发展的重要启示:创新往往是新旧技术的完美融合。
实时渲染的新时代(2019年)
时间来到2019年,爆火的《曼达洛人》再次革新了电影制作方式。
按照传统做法,演员需在绿幕前表演,后期再添加背景。而该片则运用了一种全新的技术——LED墙虚拟制作。
演员在360度LED环绕屏幕前表演,屏幕实时显示外星球风景,且摄像机移动时背景画面会相应变换视角,效果如同真实场景般自然流畅。
此制作系统融合了实时渲染技术、传统停格动画及计算机图形学。
2
人工智能会取代电影人吗?
AI工具的强大实力
如今,AI工具展现出的能力另人惊叹:输入简短文字描述,即可生成近乎以假乱真的照片;不仅解决了以往难以攻克的人物手指数量正确这一难题,且细节逼真、光影效果丰富,还能模拟出手部运动的模糊效果。
更惊艳的是视频生成技术。Google等科技公司的AI视频生成系统可轻松完成电影特效师数周才能完成的工作。
在《夺宝奇兵5》中,特效团队采用AI生成与传统CG制作技术,让年近80岁的哈里森·福特重现年轻时模样。AI系统负责捕捉人物神态和表情,传统CG技术负责精细调整把控,逼真的效果让哈里森·福特本人都赞叹道:“看起来真像我年轻时的样子。”
艺术家驱动的创新理念
面对AI冲击,许多人担心艺术家被取代。但工业光魔的实践经验表明,推动创新的核心力量依然需要艺术家的驱动。
艺术家兰迪斯·菲尔兹仅用两周时间,独自借助AI工具创作短片《星球大战:实地指南》,讲述探测器探索外星球的故事。这部测试作品展现了AI工具与艺术家结合的惊人创造力。
这也印证了一个重要观点:只要使用好AI,它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强大的创作工具。正如电脑未取代传统动画师,反而助力其创造出更精彩的作品一样。
自1977年《星球大战》星际驱逐舰首现银幕开始,电影技术的每次蜕变都重塑视觉巅峰。作为新一代创作者的你们,准备好以科技为翼,在光影中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星际奇遇”了吗?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