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若要以最简洁的语言评价《浪浪山小妖怪》,大抵可以这样概括:这是一部让观众与角色比谁先翻白眼的电影。影片苦心孤诣地营造了一个逻辑放假、常识旷工的奇幻世界,在这里,不仅妖怪的武力值随剧本需要坐过山车,连配角的智商都统一办理了离岗培训。
若要以最简洁的语言评价《浪浪山小妖怪》,大抵可以这样概括:这是一部让观众与角色比谁先翻白眼的电影。影片苦心孤诣地营造了一个逻辑放假、常识旷工的奇幻世界,在这里,不仅妖怪的武力值随剧本需要坐过山车,连配角的智商都统一办理了离岗培训。
一、 温吞水叙事与失效的反转
影片开场便立志要将“平淡无奇”进行到底。一个小妖冒充取经人的点子,本可演绎出绝妙的黑色幽默或辛辣讽刺,可惜导演似乎深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养生之道,将本可波澜起伏的情节,熬成了一锅波澜不惊的温吞水。剧情推进如同老僧念经,每一个转折都在观众的预料之中安详躺平。所谓的“冒险”,不过是按部就班地遇见一群智力水平与影片搞笑企图成反比的NPC——从轻信不疑的村民到洞察一切的黄毛小孩,影片仿佛在进一场关于“谁更荒谬”的军备竞赛,结果自然是全员胜出。
当主角团被豹先锋轻松拿下时,我一度天真地以为,这是影片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某种现实主义解构。谁知,影片旋即祭出了“老爹的大招”与“四怪合体”这等机械降神的法宝。这已不是叙事上的反转,而是创作上的反转式摆烂——当逻辑无法自洽时,便用更离奇的逻辑覆盖它,如同用一床更花的被子去遮盖上一床被子的污渍。
二、 玄学的武力值与合体神话
谈及武力值的设定,本片堪称当代玄幻题材的“典范”。前脚还被鼠精揍得找不着北的草根团队,后脚就能通过一个“玄之又玄”的合体技能,将修炼多年、身为西游记中经典反派的黄眉怪轻松挑落马下。整个打斗过程中,我一直以为随时会被反转,主角被团灭,靠着大圣救命,因为这个所谓的大招,听起来也太不靠谱。这大招的修炼哲学,足以让天下妖类泪流满面:原来千百年的苦修,敌不过临时起意的“团队协作”。这仿佛在告诫观众,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更要考虑历史的进程——比如,编剧何时需要你赢。
更匪夷所思的是,这群立志冒充取经人的妖怪,竟连最基础的“变化术”都未能掌握。这好比一群立志行骗的江湖客,却连最基本的易容术都懒得学,全靠路人“你说是,那就是”的淳朴信任来推进业务。这种设定上的偷懒,让影片的“妖怪”身份彻底沦为一张空洞的皮囊,其行为逻辑与街头扮演奥特曼的孩童无异,只是后者或许更为真诚。
三、 集体失智的配角与失效的讽刺
影片中配角的集体“智力下线”,构成了另一大奇观。老和尚、双狗怪、村民们,面对一个漏洞百出、毫无神韵的取经团队,竟能表现出坚定不移的信仰。这已不是“信则灵”的宗教虔诚,而是“你说啥我都信”的医学奇迹。尤其当豹先锋面对一个破绽百出的合体假BOSS和漏洞百出的指令时,其观察力与判断力之低下,让人不禁怀疑他是否靠关系混上了“先锋”的职位。这种为搞笑而强行降智的做法,非但不能引发笑声,反而暴露了剧本在构建可信冲突上的无能。真正的幽默应源于情境与性格的碰撞,而非让所有角色统一患上脑血栓。
四、 美学上的“返祖现象”
在视觉呈现上,影片坚定地走上了怀旧路线。其妖怪造型与场景设计,仿佛是从八十年代的动画胶片中直接穿越而来,带着一股浓烈的、未经修饰的“平面图形”感。若说这是某种风格化的美学追求,尚可理解。但结合全片观之,这更像是一种美学上的“返祖现象”——一种技术与审美上的全面倒退。在这样的画面中,观众很难产生所谓的“代入感”,只会产生一种参观动画历史博物馆的疏离与好奇。
结语
《浪浪山小妖怪》像极了一个草台班子仓促搭建的游乐园,每一个项目都挂着响亮的名头,走近一看,却尽是些粗制滥造的玩意儿。它试图用“合家欢”作为一切逻辑硬伤与叙事短板的遮羞布,却忘了,即便是儿童,也拥有辨别敷衍与真诚的直觉。
最终,打败黄眉怪的,不是四怪那莫名其妙的合体,而是观众如黄眉怪一般,在经历全片折磨后,终于被逼出的那句:“我看不下去啦!”这部影片最大的“诙谐幽默”之处,或许就在于它如此认真地,为我们奉献了一场如此不认真的降智狂欢。
来源:Megusta天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