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观众来说,在电影《菜肉馄饨》的彩蛋里,看到了熟悉的电视主持人袁鸣,是惊喜。而对袁鸣而言,参与这部电影的拍摄,不仅是老友的团聚,也勾起了她对少年时光的怀念,那是外婆的味道……“那天,我第一次看完《菜肉馄饨》后,回家的路上,就在菜场的转角处看到了一位中年男人,拎
对观众来说,在电影《菜肉馄饨》的彩蛋里,看到了熟悉的电视主持人袁鸣,是惊喜。而对袁鸣而言,参与这部电影的拍摄,不仅是老友的团聚,也勾起了她对少年时光的怀念,那是外婆的味道……“那天,我第一次看完《菜肉馄饨》后,回家的路上,就在菜场的转角处看到了一位中年男人,拎着菜和肉,还有馄饨皮。”袁鸣说,“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就散落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让我们心心念念。”
片场老友记
提及参演《菜肉馄饨》的契机,袁鸣笑言是一场“老友间的双向奔赴”。影片主创团队皆是老相识:导演吴天戈的父亲是她敬重的长辈,制片人顾桑的太太是她多年好友兼造型师,主演周野芒更是曾合作过谢晋导演作品的老搭档……“都是熟面孔,凑在一起做一件好玩的事,特别有意义。”
最初受邀客串80年代国际饭店的婚宴戏时,片场集齐了上海电影集团的众多老友,堪称上海文艺圈的小型团聚。尽管这场戏最终被剪掉,但相聚的珍贵记忆让她倍感温暖。影片接近杀青时,导演临时邀请她出演“阿庆妹妹”一角,面对“非专业演员”的顾虑,老友们的热情终究让她欣然应允,她还自备服装道具奔赴片场。
都是朋友,没有剧本,反而更加放松。与她演对手戏的是老熟人阿庆,多年的默契让两人无需刻意对戏,即兴发挥反而更显自然生动。“导演只说大概场景,让我们过马路时随便聊点什么。我们拍了三四条,每条台词都不一样,全是临场发挥,现场录音一气呵成,特别有意思。”这份不刻意的松弛感,恰好契合了影片生活化的叙事基调。
影片后期制作完成后,袁鸣受邀参加内部看片会,自己的戏份竟成了意外惊喜。更有趣的是,看完电影不久,她在吴中菜场拐角处偶遇的那位拎着麻布袋买菜、准备回家包馄饨的中年人,那模样与影片中老汪的角色如出一辙。“瞬间觉得电影里的故事离生活一点都不远,老汪这样的角色在上海街头随处可见,他们精致又顾家,这就是最真实的上海烟火气。”银幕场景与现实生活的奇妙重叠,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影片扎根生活的魅力。
馄饨藏亲情
《菜肉馄饨》中关于馄饨的细节,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袁鸣的童年记忆的闸门,勾起了她与祖辈相伴的温暖时光。她的奶奶是上海人,外婆是常州人,两位老人包的馄饨各有风味,成为记忆中最鲜活的味道印记。“奶奶包的是上海本帮黑皮馄饨,肉馅饱满,对折后弯过来就能立住;外婆做的是常州馄饨,皮子细白,馅料偏素,比上海馄饨多一层褶皱,模样更精致。”
小时候,家里包大馄饨是常有的温馨场景。买好皮子,全家齐动手剁肉拌馅,分工协作间满是欢声笑语。第二天,剩下的馄饨还会被油煎,金黄酥脆的香气飘满屋子,成为童年最难忘的美味。而小馄饨则是她专属的“校外美味”,每个礼拜天早上,外婆都会给她一角多钱,让她去蓬莱公园附近的店里解馋,那一口鲜香,是童年最甜蜜的慰藉。
耳濡目染下,袁鸣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会了包馄饨、剁馅料的技能。这份不经意间习得的本领,在她国外留学时派上了大用场——她常和中国同学一起包饺子、包馄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驱散了异乡的孤独,成为慰藉思乡之情的温暖纽带。
如今,袁鸣依然保留着与馄饨相关的生活习惯。每年过年,她还会邀请同事和好朋友到家里一起包饺子、做馄饨。大家从剁馅、和面到煮制全程参与,复刻儿时过年的热闹氛围,在烟火氤氲中回味往昔时光。
“现在生活越来越便利,外卖、预制菜随处可见,但自己动手做馄饨的仪式感不能丢。”袁鸣感慨,包馄饨不仅是一种生活技能,更是情感的寄托,是拉近亲情、友情的温暖纽带。正如《菜肉馄饨》中所展现的,一碗普通的馄饨承载着父母与子女的牵挂、邻里之间的温情。虽然时代在变,但这种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暖与仪式感,值得我们一直珍藏与传承。
来源:农家私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