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暑期档刚过,电影圈就传出个炸锅的消息:一部砸了8亿成本、集齐4位顶流明星的大制作,最终票房刚过1.2亿,算上宣发亏了快5个亿——而背后的出品公司,市值一夜蒸发50亿。
2025年暑期档刚过,电影圈就传出个炸锅的消息:一部砸了8亿成本、集齐4位顶流明星的大制作,最终票房刚过1.2亿,算上宣发亏了快5个亿——而背后的出品公司,市值一夜蒸发50亿。
有人说“张艺谋都救不了这泡沫”,这话没错。从《长城》到今年这部“群星片”,曾经靠明星堆出来的票房神话,如今连国师级导演都带不动了。这不是某部电影的失败,是整个电影圈“明星至上”的玩法彻底失灵了。
一、明星泡沫是怎么吹起来的?曾经的“万能钥匙”,现在成了“催命符”
10年前,电影圈有个铁律:明星越多,票房越高。
那时候的逻辑很简单:顶流明星自带粉丝,粉丝会为“爱豆出镜5分钟”买账;片方把一半成本砸给明星,剩下的钱随便拍,票房都能回本。比如《小时代》系列,4部电影用了几乎一样的明星阵容,总票房破20亿——哪怕剧情被骂“PPT”,粉丝照样买账。
但这玩法的代价,是把电影行业变成了“明星经纪的附属品”:
• 明星片酬占成本的60%甚至80%,剩下的钱不够做剧本、特效,只能“粗制滥造”;
• 片方为了凑明星档期,把剧本改得“面目全非”——比如某部古装剧,为了让两位顶流同框,硬是把双男主改成了“毫无逻辑的对手戏”;
• 宣发只吹“明星阵容”,不聊剧情内容,观众进了影院才发现“被骗了”。
到2023年,这种泡沫已经吹到了顶点:某部电影请了6位顶流,单部片酬总和破3亿,但票房连成本的零头都没到。观众终于醒了:“我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看明星走秀的。”
二、为什么现在明星不好使了?三个“变天”,彻底掀了游戏规则
明星泡沫的破裂,不是突然发生的,是观众、市场、政策三个维度同时“变天”的结果。
第一个变天:观众“用脚投票”,只认内容不认人
现在的观众,早就不是“明星说啥都信”的状态了。
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2024年票房Top10的电影里,只有2部是“明星主导”,剩下的8部要么是“小成本+好剧本”,要么是“强类型+高口碑”。比如今年暑期档的《无人区玫瑰》,没有一个顶流明星,靠“真实案件改编+紧凑剧情”,票房破15亿——而同期的“群星片”,票房连它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观众的判断标准变了:先看“好不好看”,再看“有没有明星”。哪怕是张艺谋导演,要是剧本拉胯,观众照样不买账——《长城》就是例子,集齐了马特·达蒙、景甜等明星,最终豆瓣评分只有4.9,票房刚过10亿,亏了近5亿。
第二个变天:政策“掐死”高片酬,断了泡沫的“粮草”
2021年开始,“限薪令”就把明星片酬按死了:单部电影片酬不得超过5000万,且不得超过成本的40%。
这直接断了“明星泡沫”的钱袋子:以前片方敢砸3亿请明星,现在最多只能花2亿——而且这2亿还要分给整个剧组,明星拿不到“天价片酬”,自然不愿意“随便拍”;片方也不得不把钱花在“剧本、特效、服化道”上,没法再靠明星“躺赚”。
更关键的是,政策还在查“阴阳合同”“偷税漏税”——某顶流明星因为偷税被罚13亿后,整个行业都不敢再给明星“开后门”。没了高片酬的诱惑,明星也不再“扎堆拍烂片”,泡沫自然就瘪了。
第三个变天:市场“用数据说话”,明星的“票房号召力”是假的
以前片方觉得“明星=票房”,但现在的数据证明:明星的“号召力”,其实是“粉丝的一次性消费”。
比如某顶流的粉丝,可能会为他的第一部电影买10张票,但第二部要是不好看,就不会再买了。灯塔数据显示:2023年某顶流主演的两部电影,第一部票房破8亿,第二部票房只有1.2亿——粉丝已经“被消耗完了”。
而真正的“票房基本盘”,是“非粉丝观众”。这些观众不会为明星买单,只会为“好内容”买单。比如《流浪地球》系列,没有顶流明星,但靠“中国科幻”的标签,吸引了上亿“非粉丝观众”,总票房破80亿。
三、明星泡沫破裂后,电影圈会变成什么样?三个“新玩法”,才是未来
明星不好使了,电影圈不是“不行了”,而是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未来的电影行业,会是这三个玩法的天下:
玩法一:“内容为王”,把钱花在“看不见的地方”
现在的片方,终于开始把钱砸在“剧本、特效、服化道”上了。
比如《封神第一部》,花了3年做剧本,2年做特效,明星片酬只占成本的20%——最终票房破26亿,豆瓣评分7.8,成了“内容制胜”的典型。还有《八角笼中》,王宝强把大部分成本花在“真实场景搭建”和“素人演员培训”上,没有顶流明星,照样票房破20亿。
一句话:观众愿意为“好内容”花钱,不愿意为“明星脸”买单。
玩法二:“类型细分”,抓准“特定观众”比“凑明星”更有用
现在的电影市场,已经不是“一部电影讨好所有人”的时代了,而是“精准击中某类观众”的时代。
比如悬疑片抓“推理爱好者”,喜剧片抓“年轻上班族”,科幻片抓“科技迷”——这些观众不在乎有没有明星,只在乎“类型够不够纯粹”。比如《消失的她》,靠“悬疑+反转”击中了“女性观众”,没有顶流明星,票房破35亿;《年会不能停!》靠“职场吐槽”击中了“打工人”,票房破13亿。
片方终于明白:抓准1000万核心观众,比凑10个明星吸引1亿“路人”更靠谱。
玩法三:“新人冒头”,明星不再是“唯一选项”
现在的电影圈,“素人演员”“新人导演”开始冒头了。
比如《人生大事》里的朱一龙,以前是“流量明星”,但靠这部电影转型“实力派”,拿到了金鸡奖影帝;《漫长的季节》里的范伟,不是顶流明星,但靠“演技”成了“票房保障”。还有新人导演文牧野,靠《我不是药神》《奇迹·笨小孩》,证明“没有明星,照样能拍好电影”。
未来的电影圈,会是“演技大于流量,内容大于明星”的时代——谁能演好角色,谁能拍好故事,谁就能站得住脚。
四、下一个“塌房”的会是谁?这两类玩家,危险了
明星泡沫破裂后,不是所有片方都能活下来。这两类玩家,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塌房”的:
第一类:还在“赌明星”的片方
要是现在还有片方把一半成本砸给明星,觉得“明星能救票房”,那大概率会亏得底朝天。
比如今年某部“武侠大片”,请了两位顶流,片酬占成本的70%,结果票房刚过2亿,亏了6亿——这种“赌明星”的玩法,已经彻底过时了。
第二类:只会“炒IP”的公司
有些公司觉得“买个大IP,再凑几个明星,就能赚钱”,但现在的观众,早就不吃“IP+明星”这一套了。
比如某部“热门小说改编”的电影,用了顶流明星,结果剧情被改得“面目全非”,票房连成本都没收回——IP是“敲门砖”,不是“万能药”,没有好内容,IP和明星加起来也没用。
五、最后一句话:电影的本质,是“讲好故事”
从《定军山》到现在,中国电影已经走了120年。这120年里,不管是默片、有声片,还是现在的3D、IMAX,电影的本质从来没变过:讲一个让观众愿意看的故事。
明星泡沫的破裂,不是电影圈的“灾难”,是“回归本质”的开始。未来的电影,不需要“群星云集”,只需要“讲好故事”——观众进影院,是为了看“别人的人生”,不是为了看“明星的脸”。
张艺谋救不了明星泡沫,因为他救的是“电影”,不是“明星的生意”。而电影圈的未来,从来都不在明星的脸上,而在剧本的字里,在导演的镜头里,在观众的心里。
来源:小甜说说娱乐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