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东西》真是牛到让人质疑!七提三中!包揽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这种赫赫战绩让它登顶38届金鸡奖最大赢家。但是,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在华语影坛扔下了一颗争议炸弹。
《好东西》真是牛到让人质疑!七提三中!包揽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这种赫赫战绩让它登顶38届金鸡奖最大赢家。但是,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在华语影坛扔下了一颗争议炸弹。
要知道,金鸡奖号称“全球最难拿的奖”,0.6%的获奖率比哈佛录取率还低,历届都恪守“宁缺毋滥”的铁律,甚至出现过最佳女主角空缺的经典案例。
同一部影片横扫三大核心奖项的情况,在金鸡奖四十多年历史上实属罕见,这种“打包式”嘉奖根本不是什么艺术巅峰的证明,而是评委审美偏见到极致的暴露,是奖项公信力向市场热度妥协的明证。
先说说这“七提三中”的含金量到底有多水。金鸡奖的评审本该是“同行的显微镜式审视”,可这次却变成了《好东西》的专属表彰大会。
本届入围最佳故事片的5部核心影片中,《破·地狱》在金像奖早已交出18项提名的亮眼成绩单,无论是叙事深度还是艺术表达都远超《好东西》,结果却硬生生陪跑。
更讽刺的是,金鸡奖历来强调“艺术创新与社会价值的双重突破”,可《好东西》既没有技术层面的革新,也没有思想层面的深度,能从212部参评影片中脱颖而出,说白了就是踩中了“女性题材”的流量密码,迎合了当下影视圈的“政治正确”潮流。
这种靠题材红利而非实力夺冠的操作,与其说是对作品的肯定,不如说是评委团“避风险、保中庸”的投机选择,把金鸡奖的专业底线抛到了九霄云外。
再深挖这部被吹上天的“女性佳作”,骨子里其实是一部偷换概念的伪女权电影。导演邵艺辉打着“温暖女性主义”的旗号,拍出来的却是一场悬浮又肤浅的性别狂欢。
影片里的男性角色全是脸谱化的工具人,不是劈腿的渣男就是无用的前夫,用最简单粗暴的外貌攻击和行为抹黑完成“性别对立”的戏码,这种处理方式哪里是探讨性别平等,分明是在消费性别矛盾。
所谓的“女性互助”,不过是三个女人围着鸡毛蒜皮的琐事互相吐槽,单亲妈妈王铁梅的经济困境靠一篇自我剖析的文章就一夜爆红解决,讨好型人格的小叶在被骂一顿、吃几片安眠药后就完成“成长”,少女王茉莉的追梦之路全靠别人铺路,连出国看演唱会的钱都能凭空出现,完全无视现实逻辑。
更可笑的是影片对“女权”的理解,简直浅薄到令人发指。在导演眼里,女权就是让女性模仿男性的不良行为:酗酒、随意发生性关系、说低俗黄段子,仿佛只要对着男性说两句狠话、甩两个脸子,就是“大女子主义”的觉醒。
现实中的女性困境——职场歧视、生育压迫、经济枷锁、底层女性的生存挣扎,在影片里全被避重就轻地忽略了。它既没有揭示结构性压迫的本质,也没有给出任何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只是用脱口秀式的对白抛洒些陈词滥调,再用“机械降神”的方式敷衍解决问题,最后包装成“女孩要哄自己开心”的鸡汤口号。
这种悬浮的伪女权表达,不仅没有推动女性议题的进步,反而抹黑了真正的女权主义,把严肃的性别平等议题变成了供都市中产消遣的爽文素材,难怪有观众直言“全程没看懂想表达什么,中途差点弃影”。
而宋佳和钟楚曦的演技,被金鸡奖吹成“轻盈有层次”“灵动又复杂”,实则不过是及格线以上的常规操作,远没到封神的地步。先看宋佳的“二封影后”,她饰演的王铁梅,本质上还是重复了自己驾轻就熟的“坚韧女性”模板,无非是多了些酗酒、吐槽的外放戏份。
所谓的“层次”,不过是哭戏够用力、台词够泼辣,可角色的内心转变毫无铺垫,从失意记者到直播红人的跃迁更是离谱到脱离现实。对比同提名的柏林影后咏梅,在《出走的决心》里用眼睑的颤动、呼吸的节奏就能传递出隐忍的爆发力,宋佳的表演简直像“用力过猛的话剧”,全是表面功夫,没有任何值得细品的细节。
更讽刺的是,有网友直言“宋佳的影后连咏梅的脚后跟都够不上”,这样的表演能打败一众老戏骨,只能说明奖项的评选标准已经从“艺术成就”跑偏到了“题材偏好”。
钟楚曦拿下最佳女配角,更是本届金鸡奖最大的笑话。她饰演的小叶,全程顶着精致妆容演绎“讨好型人格”,既没有展现出角色内心的挣扎,也没有完成任何有效的成长弧光,明知男友劈腿还深陷其中,最后莫名其妙就“觉醒”了,这样的角色塑造简直空洞到离谱。
而她的竞争对手惠英红,在《水饺皇后》里用刀锋般精准的表演诠释了角色的复杂人生,无论是情绪的收放还是细节的把控,都堪称教科书级别。
可金鸡奖偏偏把奖杯颁给了演技平平的钟楚曦,难怪网友吐槽“她的获奖感言比演技还水”“这是暗戳戳抢来的奖杯”。钟楚曦的获奖,本质上是沾了影片的光,评委们为了给《好东西》的“女性叙事”凑齐完整闭环,硬是把本该属于实力派的奖项,塞给了流量加持的“工具人演员”。
这场颁奖闹剧的背后,是金鸡奖公信力的持续下滑,更是华语电影创作的集体跑偏。曾经的金鸡奖敢于空缺奖项,敢于奖励真正的艺术创新,可如今却沦为“题材正确者得天下”的游戏场。
评委们回避真正有深度的作品,选择用《好东西》这样的“安全牌”来平衡市场与舆论,看似鼓励了女性题材创作,实则扼杀了女性电影的多样性——当伪女权电影能轻松斩获大奖,谁还愿意沉下心去挖掘真实的女性困境?当常规操作能轻松打败演技标杆,谁还愿意在表演上精雕细琢?
更可怕的是,《好东西》的“胜利”会形成恶劣的示范效应:未来会有更多创作者跟风拍摄“悬浮女权爽片”,用脸谱化的角色、肤浅的议题、狗血的剧情来收割流量和奖项;演员们也会明白,与其打磨演技,不如选择“政治正确”的题材,靠情绪爆发而非细节塑造来博取评委青睐。长此以往,华语电影的艺术水准只会持续倒退,金鸡奖的“专业背书”也会变成一个笑话。
说到底,《好东西》根本算不上什么“好东西”,它只是一部精准踩中流量密码的商业产品,用伪女权的外壳包裹着空洞的内核,靠演员的常规表演撑场面。金鸡奖把三大奖项颁给它,不是对女性题材的肯定,而是对真正艺术的亵渎,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希望这场闹剧能给华语电影敲响警钟:奖项的价值不在于制造话题,而在于树立标杆;电影的意义不在于迎合潮流,而在于揭示真相。如果连金鸡奖都放弃了对艺术的坚守,那华语电影的未来,恐怕真的没什么“好东西”了。
来源:河西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