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飘摇》:平凡而不屈的脊梁,令人耳目一新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0:01 1

摘要: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影院里上映了一批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的影片。从这批影片的票房表现可以看出,现在的观众越来越偏爱小切口、新视角的侧面描写。他们希望能看到抗日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状况与抗争精神。11月21日全国上映的《风雪飘摇》,就以耳目一新的方式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影院里上映了一批以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的影片。从这批影片的票房表现可以看出,现在的观众越来越偏爱小切口、新视角的侧面描写。他们希望能看到抗日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生存状况与抗争精神。11月21日全国上映的《风雪飘摇》,就以耳目一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故事。

《风雪飘摇》由北京金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马镇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董阿成(上海)电影工作室联合出品,著名演员郭晓东担任监制,新锐导演董阿成自编自导,王宇、伊日贵领衔主演,巴音、其那日图、安巴等主演,通过一个发生在抗战背景下的故事,完成了对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当代诠释。“活着,才能永远记得发生了什么”,影片中的这句台词,道出了铭记历史的责任与意义。在和平年代,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民族危亡之际各族人民相守相望的记忆,依然是构建民族认同、凝聚国家向心力的精神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的上映,不仅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宏大叙事落地具体生命”的优秀范例,更以其深刻的精神内涵,为当代观众带来了一次关于历史、尊严与家国情怀的心灵洗礼。

董阿成的短片处女作《判若云泥》曾入围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短片竞赛单元、第68届戛纳电影节短片角单元,并斩获等国内外几十个奖项。《风雪飘摇》是他的长片处女作。他同时还兼任了影片的摄影指导、剪辑、美术指导等多个重要职务,展现了在影像叙事方面的全面才华。

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任何一个地域性的抗日故事都值得被搬上银幕,让全国人民去了解。《风雪飘摇》电影巧妙地将宏大的家国情怀,落在了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生命之上,并透过这些人物弧光在层层递进中完成升华。从开篇对“生存底线”的叩问,到“只有活着,才能洗清‘活着’的屈辱”的尊严觉醒,再到巴图等战士牺牲与新生儿降生构成的“生死循环”,最终升华为个体救赎与民族新生的深刻隐喻。其中“接生”这一核心情节,不仅是拯救两条生命的紧急行动,更成为文明在蛮荒中延续、民族在战火中重生的象征——托雅的分娩之痛,是古老民族在苦难中的淬炼;新生儿的啼哭,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曙光。这种将宏大家国叙事落脚于“具体的人”的表达,让家国情怀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守护族人、守护血脉、守护未来”的朴素行动,契合了当代中国倡导的“平凡英雄”理念。

影片的艺术表达,同样兼具诗意与力量。广角镜头下草原的辽阔与人物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冷色调向暖色调的渐变暗合着希望的降临,马头琴旋律与精简对白的交织,更让情感在“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克制中积蓄起震撼人心的力量。

该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兽医郭东得知妻儿被日军杀害,因恐惧躲到蒙古草原深处,偶遇一位孕妇难产,郭东急中生智保住了母子性命,也因此重获人生目标,走出草原参加抗日的故事。影片没有沉溺于敌我对抗的激烈场面,而是将戏剧冲突聚焦于个体内心的挣扎——主人公郭东从“遇事退缩”到“托举生命”的蜕变,布和、乌兰用酒精麻痹痛苦后的觉醒,每个角色都在“活着还是有尊严地活着”的抉择中完成成长。这种“去英雄化”的叙事方式,让英雄主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普通人在绝境中被迫迸发的勇气,恰如导演所言,“这部电影,就是给所有被迫勇敢的人”。

本片原创音乐由蒙古族作曲家、电影配乐师孛儿只斤·包迪创作。音乐以蒙古族传统民歌为精神原点,融合马头琴独奏与重奏的多层表达,通过现代影视语汇诠释草原民族对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整部作品中,音乐与影像的融合高度契合,以极具张力的听觉叙事细腻描绘人物的情感深流,使无言之处亦生波澜,在潜移默化间触动观众的心灵。

人在草原,草原即国土。不语的大地以宽容的姿态怀抱着浴血的儿女。历史不只是一连串的战役和数字,它更是由数个像郭东这样的普通人、像托雅这样的母亲、以及像这匹马一样的沉默见证者,共同编织的一部关于生存、尊严与生命延续的史诗。《风雪飘摇》描绘了一群活着直面历史的平凡人,用耳目一新的手法,彰显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

来源:新晨娱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