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逆风千里》拍摄记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5 02:07 1

摘要:剧本由编剧周万诚根据自身经历创作,他曾是押送国民党战俘的警卫排长。剧本起初无名,灵感源自溪水中的落叶,最终定名为《逆风千里》。剧本发表后被珠影厂拿下拍摄权,但厂内争议不断,有人质疑剧情中优待发信号的俘虏不合理,还觉得反面人物过多违背主流叙事,导致开拍搁置。19

《逆风千里》的拍摄历经剧本争议、创作调整等诸多波折,还因题材新颖收获多方关注。

剧本由编剧周万诚根据自身经历创作,他曾是押送国民党战俘的警卫排长。剧本起初无名,灵感源自溪水中的落叶,最终定名为《逆风千里》。剧本发表后被珠影厂拿下拍摄权,但厂内争议不断,有人质疑剧情中优待发信号的俘虏不合理,还觉得反面人物过多违背主流叙事,导致开拍搁置。1961年“双百方针”重提后,经文化部门领导肯定,影片才在1962年列入拍摄计划。

导演由原山东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方徨担任,他将影片定位为现实主义“苦茶”,还和编剧一起强化了四面受敌的紧张剧情。选角上不走常规路,比如特邀戏路亦正亦邪的白穆饰演敌师长,选舞台上的列宁扮演者马奕出演指导员,且明确人物设定为“内秀不英俊”;给饰演副师长的傅伯棠临时加“想吃鸡”的台词调节气氛,而张子良、丁铁宝则凭借过往表演经验分别出演排长和卫生员。

影片以新开岭战役为真实背景,为还原历史质感,摄制组特意聘请军事顾问全程指导,还借调当地部队战士担任群众演员。像片中敌军骑兵出动的戏份,剧组先从部队挑选合适的骑手和军马,之后反复排演确保动作和场景贴合战场实际。同时,服装、化妆和场景等道具也经过细致考究,力求贴合解放战争初期东北战场的环境与军队风貌,让影片的现实主义风格更扎实。​

饰演敌师长的白穆为贴合“黄埔出身、骄傲且懂打仗”的角色设定,特意研究了国民党高级军官的言行举止,还和导演反复沟通角色心态,比如在设计诱敌等戏份时,通过细微的眼神和语气变化体现角色的狡诈。而饰演指导员的马奕,为演出农民出身、文化不高的特质,刻意收敛舞台表演的夸张感,平时拍戏时还主动和部队战士交流,模仿他们朴素的言行,贴合人物“内秀而非外在帅气”的设定。

影片1963年6月开拍,耗时半年完成。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十分关心拍摄,影片完成后他联合邓子恢、刘亚楼等人审片,提出“我军无一人负伤不符合实际”的意见。进京审查时该意见被采纳,摄制组补拍了战士纪鹏飞炸桥牺牲的情节。之后经总政及多位军方相关人士审看,影片最终在1964年5月全国发行。

来源:陇东漫步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