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鸡奖刚结束,一大堆奖项全都成了空谈。最打眼的莫过于《哪吒2》拿了最佳美术片,却没有人出现领奖台。导演、制片都没有到场,甚至发个微博感谢都懒得做。这样的情况难免让人怀疑,奖是谁颁的?国民对这个奖项重视吗?
金鸡奖刚结束,一大堆奖项全都成了空谈。最打眼的莫过于《哪吒2》拿了最佳美术片,却没有人出现领奖台。导演、制片都没有到场,甚至发个微博感谢都懒得做。这样的情况难免让人怀疑,奖是谁颁的?国民对这个奖项重视吗?
这背后,隐约传递出一个信号:规则变味了,公信力逐渐崩塌。评委会主席张艺谋坐镇,易烊千玺拿了影帝,宋佳获了影后。看来,这不是普通的评委会,而像是一个“家族聚会”。观众不傻,心里都明白,这一连串的“巧合”,不是偶然。
去年,张艺谋没有当评委,他的《第二十条》获了最佳故事片,雷佳音拿了影帝。这次也没有变,奖被“自家人”拿走。有人说,这只是电影圈的“圈内事”,但谁都知道,这叫做“鸟为食亡”。
《哪吒2》拒绝领奖,该不该算是“耍大牌”?看起来,更像是“懒得出场”。导演饺子以往奖项都会现身领奖,也曾用行动证明自己对规则的尊重。现在,连“敷衍都省了”, — 这其实暗示着什么?是失望,是不满,还是对整个评审体系的蔑视?
观众的眼睛都不会瞎。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颁奖”,就像是一场闹剧。金鸡奖的公信力早已打了折扣,已经变得“看客的笑话”。电影的价值在于作品本身的诚意和创新,奖不应该只是圈子的游戏工具。否则,等到再没有人相信这份“荣耀”时,那就真变成了“自嗨大会”。
有人说,奖本身没有错,错在评委会的“人情世故”。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奖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奖励是对作品的认可,还是对关系的投票?在这个自家人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舞台上,公平合什么用?电影最终输掉的,不是金钱,是观众的信任。
金鸡奖若不能回归初心,就像一个陷入自我循环的死胡同。它需要打破那张“关系网”,要求评审真正用作品说话。否则,所谓的“重振雄风”只不过是空喊。有人期待这个奖成为最有公信力的标杆,但现实如此:“圈子越缩越小,公平越走越远”。
这个事件,是在提醒所有人:奖应当属于作品本身,不是属于“谁和谁”的亲戚。 criticisms 的背后,是对那份纯粹的期望的失望。放弃初心的评奖,只能让这个行业变得更空洞,更没有灵魂。
到这里,不禁让人想反问:到底是谁在操控这个“金鸡”,谁在用“关系”绑架评选。我们需要的,是能真正倾听作品、尊重观众的机制。而不是每年都在重复旧事。
这些事件的背后,是一次对“谁在说话”、“规则在哪儿”的深刻拷问。那些“关系奖”固然让人愤怒,但更让人失望的是,奖的意义已经被泥沙埋没。
最后,还是想问一句:如果真是用作品说话,金鸡奖还能走得远吗?如果只剩“圈子游戏”,还有必要继续相信吗?
来源:仁爱花猫HaEF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