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0年来,中国电影在技术迭代中坚守文化根脉,在产业变革中锚定自主方向,在国际对话中传递东方美学,光影流转间,始终交织着“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初心。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恰逢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
120年来,中国电影在技术迭代中坚守文化根脉,在产业变革中锚定自主方向,在国际对话中传递东方美学,光影流转间,始终交织着“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与“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初心。
在2025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之际,新华网文化产业中心专访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教研室主任杨蕊,回溯中国电影120年的“变”与“不变”,探讨AI时代电影创作的新思潮、电影教育的新转向。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教研室主任杨蕊(受访者供图)
以下为访谈实录:
百廿光影,自立自强精神内核始终未变
新华网文化产业: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来,其核心精神内核与共通表达是什么?120年来有哪些“变”与“不变”?
杨蕊:中国电影120年的核心精神内核是“自立自强”。这种精神从诞生之初就带着文化自觉,1905年《定军山》开启用现代媒介讲述中国故事的尝试,不只是技术层面的探索,更象征着古老文明主动拥抱新载体的文化觉醒。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电影人创作的《狂流》《渔光曲》《马路天使》《神女》等作品,在好莱坞电影占据主流市场的环境下,这些扎根中国现实、聚焦底层苦难的表达,用本土故事赢回观众,为国产片争得生存空间,这是“自立自强”最早的产业实践。
新世纪以来,《英雄》以东方美学打开海外市场,《流浪地球》用硬核科幻传递中国集体观,《哪吒之魔童降世》以“我命由我不由天”彰显创作自信,更标志着中国电影从“跟随学习”到“原创引领”的心态转变。
120年来的“变”清晰可见,技术上,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每一次革新都拓展着电影的表达边界;题材上,从民族救亡的宏大叙事,延伸到个体命运、日常情感、小众群体的细腻描摹,覆盖维度越来越广;类型上,从早期戏曲片、故事片,发展出科幻、悬疑、动画等多元品类,工业体系日趋完善。
然而“不变”的是贯穿始终的自立自强精神:一是文化自主性始终是创作的底线,坚持用本土视角讲述中国故事;二是对产业主导权的坚守,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三是对美学独立性的不懈追求,立足于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不断将古典美学转化为独特的电影语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说,技术和方法可以学习,但文化的根必须自立。我会要求他们在创作时,必须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你的故事,为什么必须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古老又年轻,中国电影自有独特表达
文化产业中心:今年也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在世界电影的坐标系中,中国电影目前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中国电影如何更好地与国际对话?
杨蕊: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位置很特别,既是“古老”的——几乎与世界电影同步诞生,拥有百年积淀;又是“年轻”的——产业现代化转型不过二十年,仍在快速生长。这种时空交错的特质,让中国电影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活力,形成了独有的表达优势。
具体来看,这种“独特性”首先体现在双重叙事能力上,既能娴熟运用全球通行的类型语法,又能融入中国文化思维。比如《疯狂的石头》把黑色喜剧嫁接到中国市井生活中;《流浪地球》把好莱坞式的科幻灾难框架,成功转化为体现了中国人集体主义与家园情怀的叙事。这不仅仅是模仿,更是文化内核和类型叙事骨架的完美对接,我们能用类型片的外壳吸引观众,讲他们能共情的中国故事。
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正在构建基于自身美学的叙事语言。有些作品已不再完全遵循西方的经典剧作法则,而是尝试从古典文化中寻找灵感。从《小城之春》到《刺客聂隐娘》,我们能看到传统文人画般的静穆意境在现代电影里的展现。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把诗歌的情绪流动作为叙事主线。它们传达的是自《诗经》《楚辞》以来,深植于我们文化血脉中的抒情传统。
中国电影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对诗意现实主义的执着追求。中国优秀电影常常游走于现实关怀与诗意表达之间,许多优秀作品在具体的现实关怀与写意的美感表达之间找到了平衡,善用中国文化中“情景交融”的美学传统。
独特的乡土情感结构也是中国电影另一个鲜明的文化标签。比如,电影《落叶归根》通过农民工老赵千里背尸还乡的荒诞旅程,深刻触及了中国人文化基因中“落叶归根”的执念。
基于这些独特性,中国电影与国际对话的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
首先,从“讲故事”到“讲思维”。过去我们总想着如何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但更根本的可能是分享中国人理解和组织世界的方式。其次,构建自主的评价体系。当中国电影用《诗经》的“赋比兴”来解读叙事节奏,用国画的“留白”来分析镜头语言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建立一套与西方电影理论对话而非依附的话语体系。最后,探索文化“混血”的创新路径。《罗曼蒂克消亡史》将上海滩的江湖恩怨拍出了黑帮片的外形,内里却是《史记·游侠列传》的精神气质,这种成功的文化“混血”,或许是中国电影与国际对话的更有效方式。
技术浪潮之下,电影创作的破界共生与人文坚守
新华网文化产业:电影行业近年来有哪些前沿研究成果和思潮值得关注?
杨蕊:目前正围绕“AI的破界与共生”展开。AI在当下电影工业的参与度与日俱增,几乎从环绕了一部电影从构思到上映以及后期文艺评论的全流程。这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升级,更是一场从创作思维到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
AI的“破界”体现在它对影视生产全链条的渗透与重塑。在剧本创作上,AI已经从早期只能生成逻辑松散的碎片式文本,发展到通过多智能体系统覆盖长剧本的生成、评估与打磨。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着创作同质化的风险。AI的本质是模式识别与重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叙事和视觉风格的套路化,创作出的作品也可能缺乏源于人类独特生命体验的灵魂与情感。但灵魂与情感正是我们必须坚守的边界,因为技术的目标是赋能,而非取代。
我们追求的,是在人机的创造性合作中,在传统与前沿的碰撞中,找到一条新路。这对于电影产业和电影教育而言,既是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中国电影能否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参与全球对话,关键就在于我们能否将这种“破界共生”的智慧,转化为真正扎实的创作实践。
新华网文化产业:技术革新是电影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技术进步对电影艺术表达、产业形态乃至观众审美习惯,会带来哪些影响?
杨蕊:电影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产物,诉诸于视知觉革命。所以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产生强烈的链条反应。在教学和研究中,我们既要拥抱新技术,又要保持对内容核心的定力。
首先是拥抱新技术,我们会将虚拟制片、AI辅助创作等前沿工具纳入必修课。不再是孤立的技术软件教学,而是围绕“如何用新技术讲好故事”这一核心,我们让学生明白,这些技术是更强大的“笔和纸”;其次,保持内容定力,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当AI能生成无数情节时,什么才是你独一无二、必须表达的思想?总的来说,技术是让电影永葆青春的活水,而人文精神是其不变的河床。当下电影教育的使命,就是引导下一代电影人在技术洪流中,既能驾驭浪潮,又能坚守方向,最终创作出震撼感官且触达人心的优秀作品。
金鸡百花为“好电影”树立相对立体的标准
新华网文化产业:日前,2025金鸡百花电影节正在进行中,您认为当下的金鸡百花奖在中国电影生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杨蕊:金鸡奖和百花奖通过“专家视角”与“大众选择”的互补,为“好电影”树立了一个相对立体的标准,在中国电影生态中,始终在专业引领与大众共鸣之间发挥着双轨引擎的作用。
金鸡奖由权威电影专业人士评选,秉承“学术、民主、争鸣”的精神,核心是树立专业的艺术标杆,而百花奖的所有奖项均由观众投票产生,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喜好以及大众的共鸣点。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为中国电影人指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奋斗目标。
金鸡百花奖始终倡导尊重电影本身的创作规律,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它们鼓励电影人关注现实、深耕内容,而不是盲目追逐市场热点。同时,它们也积极适应技术变革,调整评奖机制,对电影幕后的细分工种给予更多关注和肯定。
自2019年落户厦门后,金鸡百花电影节产生了非常好的品牌效应和平台效应。它吸引了大量人才、项目和资金聚集,通过影展、论坛和推介会等系列活动,为电影项目提供孵化与展示平台,并致力于为本土故事走向国际、海外IP进入中国市场搭建桥梁。
新华网文化产业:从今年获得金鸡提名的作品和角色中,能看到哪些趋势?
杨蕊:观察今年金鸡奖评委会的提名名单,能感受到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这种变化是全局性的,从创作理念到产业格局都在进行着深刻调整。
首先是创作视野的“向内转”与“微观化”,名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小小的我》《我和我母亲的疼痛》这类聚焦个体内在世界的作品与《志愿军:存亡之战》这样的史诗巨制同台竞技。这强烈预示着,中国电影正在拥抱一种“微观史诗”,创作焦点从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向对个体精神世界、家庭伦理伤痕、私人记忆的深度挖掘。这并非放弃宏大叙事,而是通过最微小的切口,去抵达最普遍的情感真实。
其次是传统文化资源的的现代化与类型化。《长安的荔枝》与《唐探1900》的并列,揭示了中国电影在处理传统文化资源时的新思路,不再满足于对历史典故或文学经典的忠实再现,而是将其作为“故事原型”和“创意核心”,与强类型框架进行大胆嫁接。无论是将“一骑红尘”的典故转化为悬念迭起的古装职场剧,还是在清末背景下展开东方推理,其核心都是用全球观众熟悉的类型语法,重新激活中国独有的文化基因。
最后,现实主义正在沉入更具体的地理与心理坐标。在中小成本单元,《怒江》《我和我母亲的疼痛》等片名直接指向了某种沉重而具体的地域与情感。创作者不再满足于描绘一个泛化的“中国社会”,而是深入西南边地、家庭内部,去触碰那些难以言说的“疼痛”。这种创作倾向强调身体的在场和情感的颗粒度,试图在与具体土地的碰撞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感悟。
这些作品所展现的创作理念与实践成果,将共同塑造中国电影的未来面貌,也会推动行业在艺术和产业的双重维度上实现更高质量的繁荣。
来源:敦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