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导演帕武·多杰继《教室里的牦牛》之后,再次把镜头对准了不丹,这次讲述的还是那些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小故事。影片没有夸张的情节,也没有大规模的冲突,而是以不丹过渡到民主的历史背景,平静地呈现了一些平凡人的生活。
今天聊聊不丹 / 中国台湾 / 法国 / 美国电影《僧侣和枪》。
片名The Monk and the Gun / Once Upon a Time in Bhutan...(2023),别名不丹没有枪(台)。
导演帕武·多杰继《教室里的牦牛》之后,再次把镜头对准了不丹,这次讲述的还是那些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小故事。影片没有夸张的情节,也没有大规模的冲突,而是以不丹过渡到民主的历史背景,平静地呈现了一些平凡人的生活。
2006年,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卖部突然多了电视机。电视屏幕里,007的丹尼尔·克雷格端着AK47扫射,屏幕外,村民们看得目瞪口呆,仿佛第一次看到西方的景象。就在这一年,不丹国王宣布放弃绝对权力,向国民“引入民主”。但对于村民们来说,民主这个概念几乎是陌生的,他们用自己的从容应对着所谓的“历史潮流”。
影片的背景是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宣布将在2006年退位,计划将权力移交给继任者,并推进国家的民主改革。不丹开始起草新宪法,设立多党制和代议制的政治体制。新宪法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基于宪法的民主政府。此前,不丹没有政党、没有选举,政治由国王和顾问主导。
2008年,不丹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多党选举,选民可以选择他们的议员和政府领导人。国王退位后,由他的儿子吉格梅·凯萨尔·纳姆吉尔·旺楚克继位。
影片中的年轻僧侣扎西受命为师父找两把枪,准备用于即将到来的满月仪式。与此同时,来自美国的枪支收藏家罗恩带着大笔美元,远赴不丹寻求一把南北战争时期的古董步枪,认为它能卖出好价钱。政府官员杨登带队在村里举行模拟选举。三种代表不同政党的颜色——红、蓝、黄——让一辈子只认国王的村民们感到困惑。
多杰没有将不丹呈现成西方想象中的“香格里拉”。影片中的不丹,不是永远充满经幡的乌托邦,而是有着真实生活的地方。扎西背着煤气罐走山路,看似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村民卓佩因为支持不同政党的颜色,与丈母娘关系紧张,女儿也在学校遭遇同学的排挤。杨登面对登记表格愁眉不展,村民们连自己的出生日期都说不清楚,因为他们习惯按播种、收获、月圆的时间来算,而不是按日历。
枪支是影片中的核心元素。扎西在找枪的过程中,第一次喝了可乐,第一次看了邦德电影。看着银幕上的AK47,他的眼里充满了好奇和迷惑。而那把古董枪,曾经用来对抗西藏人,如今却成了罗恩眼中的“宝贝”。枪在这里象征着美国人对“价值”的执着。罗恩认为钱能解决一切,却被村民的质疑问得哑口无言。而不丹人则对“改变”心存警惕,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为了选个“领导人”而把邻里关系弄得不和谐。
有一幕特别令人印象深刻。政府设计了三个虚构的政党,红色代表工业进步,蓝色代表平等正义,黄色代表传统保护。杨登的团队试图教村民如何模拟竞选,如何攻击对方,为政党争吵。一位年长的奶奶皱眉说:“为什么教我们变得粗鲁?我们原本不是这样的人。”这句话虽轻,却非常尖锐,戳破了西方民主的表面。
不丹的“国民幸福总值”是衡量生活的标准,而不是GDP,也不是选票。村民们习惯了共享麦田,在寺庙前一同诵经。现在却被迫分成“红”“黄”“蓝”三派,感觉格外别扭。
影片中的罗恩,代表着美式资本的典型。他穿着与村庄格格不入,外表酷似马克·扎克伯格。他对扎西提出交易时直接说“加钱”,认为一切都能通过钱来解决。但扎西并不需要钱,他需要的是师父所要求的“两把枪”,一种他自己也无法解释的“平衡”。
最后,罗恩终于找到了那把古董枪,却发现扎西要的是两把AK47,但并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完成师父的仪式。这一情节很有深意:美国人以为他们在收藏历史,但其实他们只是在消费历史;不丹人看似在交换武器,实际上是在守护自己心中的秩序。
影片的结尾,满月之夜,老喇嘛用这两把枪完成了仪式,不是用来开火,而是将枪封印起来,供奉在寺庙里,并诵经。这时才揭开谜底:老喇嘛所要的并不是武器,而是用“枪”这一象征来反抗外界强加的混乱。对于不丹人来说,民主和美式文化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想要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就像村民们最后大多选择了黄色党,因为那是国王的颜色,而非愚昧;他们选择黄色,代表了他们对过去的守护,对心中那份最安稳的东西的追求。
帕武·多杰的镜头非常克制,没有强行煽情,也没有过度批判。他拍摄了喜马拉雅山的日出,金色的阳光洒在麦田上,接着镜头一转,村民们围着电视机看MTV,画面不需要台词,就能让人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他大多使用当地的非职业演员,他们的表演虽然没有技巧,却展现了生活的真实温度。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在“反民主”,其实并非如此。它反对的不是民主本身,而是将民主当作“万能药”,反对的是西方将自己的制度强加给他国的傲慢。近期某班长选举的投票事件,就证明了在没有基本认知的前提下,民主往往变成了一个笑话。
不丹并不是“落后”,而是拥有自己的节奏。就像扎西最后没有接受罗恩的钱,并不是他不懂钱的价值,而是他知道,有些东西比钱更重要:比如师父的嘱托,村里的平静,和那种无需“选边站”的自由。
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每个社会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文化和现实需求的发展道路。进步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西方民主所谓的“进步”到底是什么?是多了电视机,还是少了晒太阳的邻居?是有了选票,还是失去了共享的麦田?帕武·多杰通过这部电影让世界看见了不丹,同时也让不丹看见了自己。小国不必盲目跟随大国脚步,文化自信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知道什么应该保留,什么该放下。
民主并非唯一答案,
传统自有其分量。
来源:妙看影视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