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边,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在威尼斯电影节封后,风光无限,但电影上映一周票房也才2000万出头,预测最终也就2400万左右。这成绩别说跟好莱坞大片《铁血战士:杀戮之地》比了(人家上映4天票房就破了5000万),就连同期的日本动漫剧场版和小成本爱情片《不要错过
连500万大关都悬得很。这片子可是在威尼斯电影节走过红毯,在釜山电影节拿了最佳导演奖的哇。
另一边,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在威尼斯电影节封后,风光无限,但电影上映一周票房也才2000万出头,预测最终也就2400万左右。这成绩别说跟好莱坞大片《铁血战士:杀戮之地》比了(人家上映4天票房就破了5000万),就连同期的日本动漫剧场版和小成本爱情片《不要错过你》都没甩开多大差距,实在是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影院经理们一开始还是挺给“威尼斯影后”面子的,《日掛中天》首日排片给了16%,但这票房占比只有12.7%,明显“倒挂”了。没几天排片就哗哗往下掉,场均人次最低的时候才8个人。北京有家影城经理透露,周末下午场《日掛中天》30人的影厅只坐了4个人,而同档期的喜剧片却是场场爆满。这冷热对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奖项光环这次为啥不灵光了?说到底,电影本身能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才是关键。《女孩》是舒淇非常个人化的作者表达,源自她自身的生命体验。虽然真诚,但叙事偏向私人,可能更像是一部分女孩的特定记忆,其情感共鸣范围或许有限。《日掛中天》的问题更明显,虽然有辛芷蕾“毛细血管式的表演”和张颂文深入体验角色后精准的细节刻画,但剧本被吐槽得太狠了。
剧情集齐了车祸、顶罪、堕胎、流产、小三、癌症、情债等各种“奇情”元素,看似戏剧冲突拉满,实则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太远,被批评“故事和表达都比较陈旧”。电影开头半小时铺陈了大量琐碎细节却与主线关联不强,男女主七年后重逢靠大量巧合推动,被观众调侃“像中学生方式的情情爱爱,又土又尬”。甚至有影评人直言,影片里的“底层苦难”过于集中和刻意,难以引发广泛共情。
其实回过头看,那些能在票房上取得不错成绩的获奖文艺片,大多有些独门绝技。比如《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有犯罪悬疑的类型片元素;《河边的错误》也打着荒诞现实主义的悬疑牌;《地球最后的夜晚》凭借跨年营销出奇制胜;而《隐入尘烟》则是靠真挚的情感和扎根土地的故事,创造了“自来水”逆袭的奇迹。它们要么有明确的商业类型包装,要么真正触动了大众内心的普遍情感。
反观《女孩》和《日掛中天》,在类型上不太明确,更像是作者性很强的剧情片,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确实比较难吸引更广泛的观众走进电影院。从受众数据也能看出来,《日掛中天》在一线城市的票房占比高达47%,而三四线城市还不到18%,观众群体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也只占23%。文艺片和大众市场之间的那条鸿沟,看来是越来越深了。
当然,十一月的电影大盘本身也比较冷,连续几周的周总票房都在2亿左右徘徊,观众消费更趋谨慎,大家更愿意选择那些类型明确、强情节、能提供直接娱乐体验的电影。接下来,毕赣导演,易烊千玺、舒淇主演的《狂野时代》也快要上映了,这片子也在戛纳拿过奖。鉴于前两部作品的票房表现,市场对它的期待值也确实不敢放得太高了。
国际电影节的奖项,毫无疑问能给影片和电影人带来荣誉和业内的肯定,是一种重要的“光环”。但当电影进入市场,真正要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奖项或许能引起最初的好奇,但最终留住观众、形成口碑、推动票房的,终究还是电影本身是否讲了一个能打动人的好故事,是否触碰到了人们内心共通的情感。今天的观众,越来越不愿意花钱去看一部“和自己无关”的电影了。国际大奖和实际票房之间的这条路,看来还需要电影人们继续摸索如何更好地打通。
来源:娱乐大师一点号3
